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64 2
2010-08-15

2010年08月15日 05:42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8月14日电 今天下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院教授诺姆·乔姆斯基在北京大学举行媒体见面会,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为此次东方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3日晚,乔姆斯基接受北大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并发表题为“世界秩序勾勒:持续与变化”的演讲。北大百年纪念讲堂座无虚席,2000多位大学生以及语言学、哲学、数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聆听了这位“当代认知科学之父”的演讲。


在北京大学,全球闻名的学者和政要来访并演讲实属平常,但是像乔姆斯基这样重量级的也难得,正如校长周其凤所说,这是一个特别的时刻,也将会是北京大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乔姆斯基来访是全国学术界的一桩盛事,被认为是继上世纪初罗素和杜威来访之后的最重要的西方哲人的到来,海峡两岸学术界为此共同成立了一个筹备小组,开通网站,接受全球听众报名。北大演讲是此次乔姆斯基东方之旅的最后一站,8月9日—10日,他在台北访问,作了两次公开演讲,并接受台湾清华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之后抵达北京,12日访问了北京语言大学并做主题讲座。


乔姆斯基在北大的演讲中分析二次大战以来国际关系的变化,阐述了对欧洲、美洲、亚洲等主要地区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再次对美国在世界日新月异时依然维持冷战后控制世界的全球思维进行批评。有趣的是,与演讲之前一票难求的热切期待和两千余座位的讲堂座无虚席相反,乔姆斯基的整个演讲过程非常安静,他语速缓慢,声音也并不高。观众没有走动、嘈杂,也没有掌声,都在认真倾听。


演讲之后,听众共递交了150张提问字条。对于主持人选中的问题,乔姆斯基详尽解答。有观众请他如同勾勒世界秩序一样,勾勒一下自己。乔姆斯基选择了“不变”,这次他说,尽管情况在变,但我的承诺一直没变,我一直致力于为全人类解除苦难,我希望把余生用于科学研究。


乔姆斯基是美国当代著名学者、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位伟大的语言学家。他在美国“当代全球最具影响力”100名公共知识分子评选中排名第一,同时也是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的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20世纪全世界前10位最伟大科学家中目前唯一在世者。


人类对于自己的语言研究的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里程碑,一个是20世纪初期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索绪尔把语言作为一个体现在某一个时间点上的抽象符号系统,他将研究符号之间的复杂抽象关系作为语言学的中心任务。另一个就是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建立的生成语法理论,开创了形式语言学的先河。乔氏理论重新定义语言学的目的和任务,把语言学明确定位为对人类认知结构的研究,把过去侧重研究语言自身和语言文本,转过来为集中研究主司语言的人脑和研究语言的生物学属性。这一理论对20世纪认知科学的发展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以对政治批评严厉著称的乔姆斯基生活中是一个和蔼友善的人,在13日的演讲提问和1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遇到不好回答的问题,他总是耸耸肩,微微一笑,或者自嘲地开一个小玩笑。有人问道他放松自己和解压的方式,乔姆斯基回答“去工作”。他的学生、北京语言大学长江学者黄正德教授介绍,由于工作很忙,媒体约乔姆斯基采访通常要安排在数月之后,但是学生约他则会安排在一周内并且从不延期或缺席。


乔姆斯基教授1928年出生在美国费城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希伯来文教授。1945年—1949年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55年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直到退休。乔姆斯基1949年结婚,他的妻子是语言学和语言教育专家。


链接


乔姆斯基著作的中译本


(按原著出版年份排序)


语言学部分:


《变换律语法理论》(Syntacticstructures,1957)王士元、陆孝栋编译,1966。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句法结构》(Syntacticstructures,1957)邢公畹等译,197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Aspectsofthetheoryofsyntax,1965)黄长著、林书武、沈家煊等译,198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Languageandmind,1971;Rulesandrepresentations,1980)徐烈炯、尹大贻、程雨民译,1992。北京:商务印书馆。


《语言与责任:乔姆斯基与侯纳的对谈》(Languageandresponsibility,1979)林宗宏译,1999。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支配和约束论集:比萨学术演讲》(Lecturesongovernmentandbinding,1981)周流溪、林书武、沈家煊等译;赵世开校,199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论自然与语言——杭士基语言学讲演录》(Onnatureandlanguage,2002)亚德里安娜·贝勒提、路奇·瑞兹编、吴凯琳译,2004。台北:商周出版社。


《乔姆斯基语言学文集》(Languageandmind,1971;Newhorizonsinthestudyoflanguageandmind,2000)宁春岩等译,2006。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社会政治思想部分:


《海盗与皇帝——真实世界中的新旧国际恐怖主义》(Piratesandemperors,oldandnew:internationalterrorismintherealworld,1987)李振昌译,2004。台北新店:光绪文化。


《恐怖主义文化》(Thecultureofterrorism,1989)林佑圣、叶欣怡译;王干任校,2003。台北:弘智文化。


《新自由主义与全球秩序》(Profitoverpeople:neoliberalismandglobalorder,1999)徐海铭、季海宏译,2000。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流氓国家》(Roguestates,2000)林佑圣译,2002。台北:正中书局。


《9-11》(9-11,2001)丁连财译,2002。台北:大块文化。


《媒体操控》(Mediacontrol,1991/2002)2003。台北:麦田出版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22 13:47:58
[tr][/tr]

乔姆斯基的启示: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爱国者






  8月13日,美国重量级的学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姆·乔姆斯基在北京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并发表演讲。只有经过仔细鉴别和彼此对照之后,才能弄清这位82岁的老人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作为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和政论家,或按他自己喜欢的称呼,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乔姆斯基在短暂的中国之行期间,用沙哑低沉的声音表达了对中国当下事务的认识,并延续了批判美国政
府的老调。他带来一股旋风,除了知识界的欢呼外,《人民日报》也就此发表报道,称他受欢迎的程度“超过国家元首”。






  事实上,只要对这名学者的生平略作了解,我们便不会感到讶异。乔姆斯基以“异见”姿态闻名世界,他对美国政
府的批评立场一生不变,曾把美国政
府比作“饿狼”或“世界上最大的恐 怖组织”。他甚至抨击美国人最珍视的“民主”,认为它是虚伪的。






  这些批评,并未给他带来太大麻烦,相反,却为他赢得卓越的声望。他被美国媒体评为当代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名公共知识分子之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全部赞同乔姆斯基的尖锐抨击,以及他彻底的无政
府主义观点。如果说乔姆斯基为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那也并不在于他的观点本身,而在于这种观点所持的姿态:批评者。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合格的批评者,以及对待批评者的宽容态度,是我们社会当下亟须拥有的资源。在目前这个变化急剧、事端丛生的发展阶段,缺少合格的批评者,或者缺少对于批评者的宽容态度,将会带来无穷恶果。






  在乔姆斯基看来,保持怀疑和批判的姿态,是知识分子的天职,因为知识分子享有知识的“特权”,并有专业能力对事物进行深刻剖析。在他看来,知识分子永远面临着两种选择:做一个向权威俯首帖耳的御用 文人,或做一个独立的批评者。他认为,选择成为一个批评者尽管可能在当下遭遇烦恼,却能使知识分子最终避开历史和道义对他的审判。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乔姆斯基成了美国政
府永远的反对派。即使在中国之行的演讲中,他也会时不时地将话锋转回到大洋彼岸那个“强权政
府”上。






  中国的知识界乃至整个社会,有必要对这一番我们略有些陌生的言论进行检视,并且从中得到有益的思考。我想,乔姆斯基的中国之行,是促进这种思考的恰当时机。






  我们的社会历来缺少对“批评”的集体思考。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都有必要从乔姆斯基所带来的信息中学到点什么。






  对于那些试图以自己的批评来使社会获得或大或小改进的人来说,学习乔姆斯基强硬而坚持的姿态并不困难。通常,他们只需要准备几句犀利的言辞和一副好胆量,就可以变成一个无所不在的反对者。然而他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自己的批评变得真诚并获得逻辑的力量,从而使自己的对手也不得不正视这种批评?






  而对于被批评者而言,他们应该从乔姆斯基的身上得到更多启示。






  乔姆斯基在对美国社会和政
府提出千般批评的同时,内心却承认,美国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他对美国的批评,与其说是一种敌视,毋宁说是一种认同:一个人肯付出一生来对一个国家的缺点进行批评,也许是他用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国家热爱的最好方式。古今的历史一再证明: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






  一个如同乔姆斯基这样的批评者,对于一个公民社会而言意义重大。他可以帮助警惕或规避可能存在的政策失误,也能抵消因为意见过于趋同而导致的独断和冒进。甚至,这样一个批评者能否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是否开明的评判标准。






  如今,尽管批评声存在于我们社会的诸多领域,但在一些重要领域,尤其是在乔姆斯基所重视的知识分子群体中,批评者的角色却愈发稀缺——至少,像他本人那样有品质的批评者日益鲜见。






  颇有意味的是,乔姆斯基发表演讲的北京大学,曾经因为引领知识分子的独立和批判精神而广受美誉,如今却同样因为日渐失去这种精神而饱受批评。不知道乔姆斯基这次来访,是否能帮这所学校乃至整个中国知识界,拾回一些并不久远的记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2 15:31:06
对异见者的包容是社会伟大的体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