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批判
在第三和第四章中,我们将回到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的讨论上。在本章中,我将指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有缺陷的。该定理认为竞争性经济是有效率的。与该定理描述的恰恰相反,竞争性经济几乎都是无效率的(下文将作详细论述)。下一章对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做了类似的批判性分析。在这两章中,我将着重讨论由完全信息和完备市场体系的假设而引发的问题。其他问题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进行讨论,例如由缺乏内生性技术变动的假设而引发的问题。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指出,每一个竞争性经济都具有帕累托效率。这是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假说提出的一种现代说法:
人们总是需要同胞的帮助,然而一个人只想从别人那里得到恩惠却是徒劳的。如果一个人可以将自己的利益与其他人的私利联系起来,并告诉他人出于他们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应为此人做些什么 那他要达到目的将会容易得多。……我们并不是靠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吃饭,而是他们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这些人才会给我们食物。我们告诫自己,他们只有私利而没有仁慈,不要和他们谈论我们所需要的,而只谈他们的私利。
斯密继续描述私利是如何导致社会商品的:
一个人所盘算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会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进而导致了一种非他本意的结局。对于社会来说,这种情况并不总是有害。他追逐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其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的实现。…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给人们对市场经济的信心提供了理论基础。像其他定理一样,它的结论则取决于假设条件的有效性。然而,进一步研究它则会发现,该定理与现代工业化经济的实际情况并不吻合。
竞争性市场效率的格林沃德一斯蒂格利茨定理⑵
留意作者所强调的假设条件,并标注“条件A.1…… A.10”,同时注意作者有意或无意隐藏的假设条件都是非常有趣的事。例如,每个模型中都有不言而喻的条件,有的条件则被一笔带过,似乎它的作用仅限于提醒一些传统的用法;有的条件则暗含在基本定义之中。例如,人们认为供求相等是市场均衡的特点,这种观点作为均衡定义中的一部分在标准竞争性模型中被提出了。如果供求不等,那么就会出现交换的力量,因此这种状况就不能算做均衡⑶。这一点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关于不完全信息的最新经济学研究成果表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竞争性⑷市场均衡状态下可以存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如斯蒂格利茨和韦斯在1981年提出的信用配给模型),也可以存在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如夏皮罗和斯蒂格利茨在1984年提出的效率工资的失业模型⑸。相似的是,标准竞争模型也开始于对线性价格体系(购买单位商品的价格是固定的)的暗含假设,然而我们现在知道不完全信息的竞争性市场是非线性价格体系,例如数量折扣⑹,即买的越多,单位商品价格越低。由此可见,零利润竞争性均衡的标准假设条件对于不完全信息模型来说是无效的。
信息假设的重要性
当完全信息的严格假设条件不适用于一般情况时,许多标准;结果就不能有效地使用了。直至今日,人们还没有足够重视竞争性均衡中信息假设的重要性。对隐含条件的重视与评价组织经济的不同方式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假设完全信息的存在,确切地说,就是信息是既定不变的,特别是不受任何个体行为的影响,不受任何价格的影响,也不受市场上不同个体的共同行为变化的影响即是说存在一套完整的风险市场体系。当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市场不会实现限制性的怕累托效率,亦即政府干预可以带来明显的福利改善。政府干预同样要考虑到对影响私有经济的市场、信息费用(以及市场费用)进行限制。尽管政府使用的干预措施是有限的,例如仅限于使用简单的(线性)价格手段和统一的总量手段⑻,但实际上,政府干预的作用是有益的。除此之外,这种有益干预的性质(甚至范围)都与明显的市场参数有关,例如不同群体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将作何反应。⑼
在某种程度上讲,阿罗和德布鲁最大的成就在于他们发现在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假说中,几乎只有唯一一套假设条件是正确的⑽。当然也存在市场可能限制帕累托效率的其他情况。例如,如果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并且都面临着同样的冲击,那么有无风险市场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存在风险市场,也没有人会在其中交易⑾;或者说,如果所有个人消费商品的数量都是众所周知的,那么存在道德风险的经济体系将限制帕累托效率⑿。(普里斯科特与唐森在1980年详细研究了存在道德风险的福利经济学。格林沃德和斯蒂格利茨的研究结果与普里斯科特和唐森的研究结果有差异,这是因为后者着重研究了一个特殊情况,斯蒂格利茨,阿诺特以及格林沃德均说明了这种特殊情况是有效的。)
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备市场的外部效应
格林沃德和斯蒂格利茨的重要发现在于当市场不完备、信息不完全时,个人行为对于其他人来说有外部效应,该效应是其他人所无法预料的。(外部效应一般类似于“大气的”外部效应,它的大小取决于所有个体行为的总和。)下面的一些例子有助于说明该问题:
1.不完备的风险市场
假设在诸多自然状态下,苹果树是唯一的风险性财产。苹果树的种植数量(随机地)决定次年苹果的产量,它的收益决定价格和在任意自然状态下拥有苹果树的收益率。当个人种植更多的苹果树时,种苹果树的收益的概率分布就会发生变化,由于苹果树被定义为唯一的风险投资,因此这种情况可以被视为是一种财产(原始的概率分布)被一种新的财产所替代。尽管在种植更多苹果时,概率分布发生变化,但是投资者只获得收益概率分布中他应得的那一份。个人的行为对概率分布的影响可以被视为外部性。[13]
2.不同的劳动者素质(逆向选择)
让我们来考虑一下有关劳动者素质的不完全信息问题。厂商可以知道招聘会所提供的劳动者的平均素质。他们甚至可以知道工资是如何影响劳动者平均素质的。⒁ 厂商在每一工资水平上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劳动力的素质变量。另一方面,无论素质高低,每个工人都没考虑到他们对劳动力的供给数量会对劳动力的平均素质有何影响(相应地也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实际上,如果低素质劳动者决定提供较多的劳动,则在任何给定的工资水平上都将会降低厂商的利润。他们的行为对厂商将起到外部性影响。同样的道理,政府可以轻易地影响劳动力综合素质,例如对低素质和高素质个体的劳动力供给产生不同影响的商品进行征税或给予补贴。[15]
3.激励(道德风险)问题
人们购买保险是因为他们想抗拒风险。但保险并不意味着投保人可以承担他们行为的全部后果。因此他们避免被保险事件发生的动机减弱了,因为个人可以从中获得保险赔偿。当然,如果所有的人都掉以轻心,那么被保险事件将会更频繁发生.保险金的数额也将增加。
这个例子同时也表明政府是如何影响帕累托改善的。通过对多种商品征税或补贴,政府可以鼓励人们对某些事件更加重视。假设投保事物毁于火灾,而造成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床上吸烟。在床上吸烟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当一个人喝了很多酒之后。原则上讲,一个人可以想到保险契约上要求不要酒后在床上吸烟,但这并不能被强制执行。(保险公司可以在每间卧室都装上电视监控器,但某些人认为这是侵犯个人隐私。)但是通过对香烟和酒精饮料征税,政府可以劝阻人们吸烟、饮酒,同时作为一个副效应,酒后在床上吸烟的情况同样会减少。至少可以通过征税使由减少“道德风险”而获得的福利收益足以抵销由征税带来的消费形式变化(额外净损失)所引起的福利损失。很明显,征税和补贴应引导人们去调节自己的行为,例如对提请人们注意的补充商品进行补贴。而对其替代商品进行征税[l6]。最优税率应设置在这样一个边际上,即人们行为结果所带来的收益和边际额外净损失的均衡。这两点均可以与经验的、明显的尺度相关联(例如需求补偿的[占有和交叉]价格弹性,以及与各种价格相关的“人们更加重视”的弹性)。政府和私人的保险公司缺乏必要的信息来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它们不能直接控制行为。只是政府可以通过一定手段来减轻道德风险以及使用该手段所需信息带来的影响。[17]
政府职能
上面的例子还可用于说明政府具备而私人不具备的职能。“无名氏定理”[18](如果它是真实的,确实可称为无名氏定理)指出,政府可以做到的任何事,私人都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政府的所谓优势只是产生于“不公正”的比较,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无费用信息改善市场配置,而市场只有通过付出信息费用才可以办到。我所强调的限制性的帕累托效率将帮助政府摆脱这种批评。
需提出的两个问题是:政府与其他经济组织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政府可以做的事情其他人则不能做呢?我所著的<国家的经济作用>一书中提出了这些问题,同时指出政府的强制性职能(与其全社会财产有关)使其具有明显的优势(滥
用这些职权可以导致明显劣势的限制性职能)。因此政府能够禁止香烟的生产,而私人或私人群体则不能做到这一点。(当然,为了加强这种禁止职能,政府必须有能力发现香烟的生产。如果香烟的生产是非规模经济,那么对于政府来说加强这种禁止职能则是困难的。如果政府在香烟生产是明显的规模经济的情况下不能实施其禁止职能,那么这至少会导致香烟消费的显著增长。)同理,政府可以对所有的香烟生产进行征税。征税之后,政府可能会发现香烟生产,即使政府不能发现私人的香烟消费水平(政府不可能监督二级交易)。任何私人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的集合体都不能“强制地”向香烟生产企业征税。我们可以假设保险公司贿赂烟草公司,通过给予一定的报酬使烟草价格上升。那么就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公司,只要略微降低其产品价格,就可以抢走所有的客户并获取利润。这仅仅是一个例子用来说明政府有权做的而私人部门无权做的事情,职权就是如此,(如果正确行使),它可以导致帕累托改善。(其他例证可参见Stiglitzl989,1991.)
格林沃德一斯蒂格利茨定理的注解
对格林沃德一斯蒂格利茨定理及其相关定理有三种解释:第一,在我们看来,在特定情况下,这些定理给出了明确的强化福利的政府干预形式;第二,这些定理表明,以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所提出的方式,不可能有效地实行分权化,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再讨论这个问题;第三,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即这些定理背离了市场对最有效地配置资源是必要的这个广泛的前提假设,即是说,没有任何一般性定理可以作为该结论的基础。(这并不否认存在其他基础可以得出该结论,这一点我将在下文中阐述。)
从这一观点来看,格林沃德一斯蒂格利茨定理不能作为界定政府干预行为的基础。原因之一在于,一旦该定理可以作为其基础,那么该定理就需要一个更详细,更正规的政府模型。经济学的主要定理认为,无论一个政府如何仁慈、如何理性,都不可能比市场做得更好,因此我们并不需要政府理论,这样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但是格林沃德一斯蒂格利茨定理指出,政府是有潜在作用的。我将在下文中讨论政府是否应该干预以及如何干预的问题。(假定,既然政府是政治机构,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将部分取决于这些机构的行为方式。定理指出,如果政府想通过例如征税和补贴等方式进行干预,那么税率及补贴金额应依照关键变量而制定。)
不完全信息市场经济不能实现帕累托效率的其他原因
当格林沃德一斯蒂格利茨定理提出了对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最有力的驳斥的时候,信息模型的其他论断对第一定理提出了同样本质性的批判。我想请大家注意其中的三个论断,其中有两个论断与信息理论分析如何导致标准竞争模型无法被满足有关。(这里的标准竞争模型是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的基础。)下面所作的系列分析并不完全。我曾试图强调我所认为是关键的经济学假设。[19]
, 市场的不完备性
在第二章中曾强调标准竞争模型的重要性以及对包括风险市场、期货市场的完备市场体系假设的不现实性。
交易费用
市场的不完备性可以通过交易费用得到解释,其中信息费用是交易费用的重要部分。构建一个市场是需要费用的。如果无数的商品、偶然事件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均存在市场的话,那么社会的大部分资源将被组织交易过程所吸收,留在市场之外的买卖部分是极少的。
一旦意识到有无数事件影响我们,我们就会发现建立完备的风险市场体系将是不可能的。(完备的风险市场体系指可以对所有偶然事件进行投保的市场环境。)每个厂商不仅受影响行业的事件的冲击,同时受到特殊事件的影响,例如:身患疾病的董事长,出故障的机器,关键销售人员的离开等等都会对厂商产生影响。厂商可以对其所面临的一些风险投保,例如车祸、火灾等等,但是大部分凰险是无法投保的。试图建立完备的风险市场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完备的市场”与“竞争性市场”假设间的矛盾
正如“自然状态”的多样性一样,现实中不可能存在完全的保险体系,因此生产空间的多样性使得完全的商品市场体系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我们对产品的所有特征都做了全面规定:不同质量的商品被视为是差别商品,不同时间送来的商品被视为是差别商品,被送到不同地点的商品也被视为是差别商品。阿罗和德布鲁将不同时间和不同自然状态的商品视为差别商品,这观点看上去像一个不错的数学技巧,可以把标准模型扩展到一个新的、涉及问题更广的范围。但进一步的研究会发现,模型中一些基本的东西受到了损害:或者是这种完备的市场体系不可能存在(因为该市场体系要求是完全竞争性的,如给一个工厂在特定日期,特定时间送去一台特定质量要求的机器);或者是,若存在这种完备的市场体系,也很难想象这些市场如何具备“完全”竞争性(也就是说,市场双方存在许多交易者,人数多的使得每个交易者都认为自己的行为对价格毫无影响。)所以市场的竞争性必须是不完全的[20]。例如在劳动力市场上,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完备市场体系则要求对于不同的劳动要有不同的市场,如对斯蒂格利茨劳动的市场要有别于对萨缪尔森劳动的市场,同样有别于管道工市场和非熟练工人市场等等。如果我们严格地定义同类商品市场(如斯蒂格利茨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特定地点所提供的劳动),那么在市场的一方只有一个商人(斯蒂格利茨)。如果我们把该市场扩展到包括所有的理论经济学家,那么该市场会更具竞争性。但是我们不得不放弃对同类商品和不完备市场的假设,因为不存在分离的市场以便每种同类商品进行交易。
不对称信息与完备市场
鉴于个人只能以通常可观察到的方式进行交易,所以不完全信息使得证券体系不完善[21]。如果我许诺以特定方式将商品送交给你,那么这种方式对我们两个人来说都必须是明显可见的,即可以用法律手段强化该契约,但该契约必须被外部第三方所证实。由于这种做法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它明显地限制了证券体系。
除此之外,信息的不对称性也严重地限制了交易的机会。有这样一句话大家很熟悉:我不愿从极力向我推销的人手中买东西。刺激交易的是偏好和比较优势,当然有关这二者区别的原始定理仍然是有效的,但是有一种被大胆地称做“欺诈”的动机同样刺激着交易的发生。然而在传统交易中,交易双方都是胜者,但是如果我能使你更注意某些不是物有所值的商品,如买一辆破旧的二手车,那么是我赢了而你却输了。农民有强烈的愿望希望在期货市场上去售他们的农作物,但是大多数农民不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机会和更好的解释。期货市场由五家大贸易公司所控制,这些大公司比小的农业生产者有更多的信息渠道。这种对信息拥有的差异使得农民处于不利地位,而贸易公司可以从相对无知的农民身上获取利润。当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人们则宁愿承担风险而不愿在该价格水平上进行交易。 信息的不对称性使许多市场不完备,而不仅限于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和二手车市场。下面以寻求改变工作的“二手劳动力”为例阐述上面的结论。对于“二手劳动力”来说,他们目前的雇主比其将来的雇主对其能力有更多的信息。新雇主知道,如果他想从其他雇主处吸引一个雇员,那么如果这个雇员有价值,则原雇主就会满足其需要,反之则不会。因此未来的雇主则永远处于一种不利地位:只有未来雇主比目前(信息充分)的雇主认为该雇员更有价值,并提供给他更高的工资,他才能成功地吸引雇员。当然,也有可能雇员在新公司的生产效率比原来工作更高,即雇员更适合于新的工作,或者因为其他(非金钱的)原因,雇员想改变工作(搬到与亲戚近的地方或远离他们)。因此,在这样的劳动力市场上是有交易的,但这仅是对那些寻求更合适工作的较年轻的工人来说的,这样的市场在逐渐萎缩。
与上述例子相似,在企业与资本供给者之间,股票比信贷(银行贷款或债券)可以更有效地平摊风险;股票的提供者分担风险,而对于信贷来说,剩余的风险是由企业或厂商的原始股东承担的[22]。然而股票市场是极不完善的;只有少量的新投资得到股票[23]。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之一就是,股票的售买者比可能的买家具有更完全的信息。当市场价格比其股份实际价值更高时,他们急于出售这些股份。买者也知道这些情况。因此厂商发行股票的意愿是在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息,即出售者认为股票价格过高。同样市场做出反映,使其股票价格降低。
除了公司股票价格过高而出售外,公开发行股票的另一个原因是公司的所有者要规避风险,同时像我们曾经指出的,股票法比其他集资方法更能有效地分散风险。(在有些部门中规定,公司必须通过股票法集资。)外部人(“市场”)无法辨别公司出售股份的原因,是股票价格过高,是银行拒绝贷款,还是公司所有者意识到股票法是分散风险的有效途径。实际上,当公司发行股票时,一般情况都会导致价格下跌(平均来讲,现存股份下跌价值相当于集资总额的30%[24];有时下跌价值则大大超过了集资总额)。市场将一部分可能性归因于价格过高而使公司出售股份的机会。从公司的前景考虑这使得出售股份的成本非常大。正是这一点可以部分解释作为集资手段的股票法何以不值得信赖。
道德风险
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两个问题的出现:(逆向)选择问题[25]和激励或道德风险问题[26]。在保险市场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两个问题的存在,但在其他市场条件下,这两个问题也是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导致厂商不能为其利润投保。很明显,厂商对其前景所掌握的信息比任何保险公司都多,而保险公司担心的是厂商是否愿意付保险金,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易。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很有可能会为其政策而付出代价。
道德风险仍然会导致有限的保险。保险的覆盖面越全面,个人和厂商采取行动以确保投保事件不发生的积极性越小。因为这种减少投保事件发生可能性所需采取的行为通常情况下是不明显的(或者这种行为无法被证实),因此保险金的支付不能以个人或厂商是否采取类似行动而定。健康保险公司喜欢为不吸烟或不“被动吸烟”的人投保。但是保险公司难以发现这种行为,并且不能要求投保者不吸烟。[27]
完全的保险体系将减少人们的积极性,在很多情况下保险公司不顾其政策是否受欢迎,而索取很高的保险费。因此。一般来说,一旦存在道德风险,就会存在不完全的保险体系[28]。相似的激励问题在许多其他的市场中也会出现。在大多数公司中并不是根据人们的行为而支付报酬。投人(努力)并不容易被发现,但是监督产出却是可能的。如果报酬完全依赖产出而定,那么报酬的种类就太多了,因为除了努力之外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决定产出。实际上,尽管保险体系不完善,但是部分地根据员工行为而支付工资,厂商会给他的员工提供一定的保险。如果工资完全不依赖其行为而定,那么员工就没有动力努力工作了[29]。因此,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两个问题解释了市场萎缩的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市场可能会被关闭。结合其他的交易费用,这两个问题强化了我们对市场不完备的问题的结论
完全信息与完备市场假设间的矛盾
更准确地说,市场的数量影响了交易者的信息结构,也就是说,不同市场中的价格可以相互传递信息。如果小麦未来的价格很高,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市场中具备信息的人要么认为未来的需求增加,要么认为未来的供给减少。因此,不具备信息的交易者可以通过关注价格的变化从信息灵通的交易者那里获得信息。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存在什么市场。在有些情况下,不具备信息的交易者可以从信息灵通的交易者处获得全部信息(理沦经济学家的讨论有时使人们回忆起中世纪的宗教争论,即有多少个天使可以同时在一个针尖上跳舞:人们长期争论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市场价格推测经济的运行情况[30]。比如说,如果只有单一的随机变量影响特定证券的回报率,同时有一些消息灵通人士知道该随机变量的值,那么价格就会完全揭示这一随机变量。如果这个例子对于所有风险性证券来说都是真实的,那么价格就可以完全揭示经济的运行情况。但是“事件”空间比价格空间大得多,也就是说成百上千的变量却会影响到厂商的利润率,因此人们希望通过价格推测经济运行情况的想法是荒谬的。)
如果交易者有动机去获取信息,那么就要求信息在市场上的传播是不完善的。如果仅仅通过观察价格,有人可以不花钱而得到其他人花钱而得到的全部信息,那么这些消息灵通人士在信息方面就没有丝毫的优势了,这些人也无法从获取信息的支出上得到回报。因此,如果存在完备的市场体系使得信息可以良好地传递,那么投资者就没有动力去获取信息了。(由于交易的所有参与者都掌握着同样的[零]信息,那么交易的动机也大大减少了。)换一种说法就是“具有信息”的市场”[31]和“完备的市场体系”这两个假设是相互排斥的。[32]
完备市场概念的不成立性
完备市场体系的假设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在后面我将强调指出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当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偶然事件时,很难想象这种偶然事件(状态)市场的存在。如像原子能原理的发现和这之后的原子能源的商业性发展之类的事件,是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的,尤其是对那些其他能源资源的所有者来说。然而,像这样具有风险的市场(如与激光和晶体管有关的风险)是如何在其基本概念成熟之前就存在的呢?这是完备市场体系思想与创新思维之间的一个基本矛盾。[33]
我曾详细阐释过市场为什么不完备的几个基本原因。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市场为什么不完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场不完备的事实。
缺乏竞争
对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的又一个批判是:它错误地假定存在完全竞争,即每个厂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实际上,大部分市场都不是完全竞争的。其原因之一是,当信息不完全并有信息成本时,市场一般不是完全竞争的。不完全信息赋予了厂商一部分市场权力。尽管存在竞争,但实际上并不像经济学教科书中所描述的那种完全竞争,即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事实上。市场竞争更类似于垄断竞争,它是由张伯仑在半个世纪之前提出的[34]。(我会在后面进一步讨论这个观点,在此我只想指出福利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价格接受者的厂商,即取决于完全竞争。)由于信息不完全,所以当一个厂商提高价格时,该厂商的所有顾客并不马上寻找另一家生产同样产品且价格更低的厂商,因为顾客确实可以顺理推测其他厂商也提高了价格。同理,一个厂商降低价格,它并不能立即将其他价格较高的厂商的所有顾客都吸引过来。由于搜寻过程是需要成本的.因此顾客不可能对所有生产他们感兴趣商品的厂商所制定的价格有全盘的了解。
然而,不完全竞争不仅仅是由于不完全信息造成的,固定成本也造成不完全竞争,这其中一大部分是与信息相关的成本。生产直接导致了固定成本的产生,例如经营一个公司的常用开支,以及为决定如何生产而获取信息所支出的固定成本。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厂商不可能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状态下生产任意质量的任意商品。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指出的,尽管只存在小量的固定成本,许多这样的“市场”都会有相对较少的供给者。
由于上述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厂商面临的是下降的需求曲线。市场是高度竞争性的,但并不是完全竞争的。尽管偏离完全竞争的程度都很小,当这些小的偏离叠加以后,就出现了明显区别于标准模型的经济图景。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只有在相当严格的条件下,经济才具备(限定性的)帕累托效率。[35]
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好解释。像面临下降的需求曲线,用来衡量消费者边际效用或其支付的边际倾向的价格超过了边际成本。勒纳(1944)指出,如果面临相同的需求弹性的厂商只靠劳动力来进行生产,同时劳动力的供给弹性为零,那么即使存在垄断,经济也可实现帕累托效率。然而这只是一个特例。在一般情况下,劳动力供给并不是没有弹性的,因此商品市场的垄断就会影响实际工资;反过来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同样,垄断的程度(需求弹性)对于不同的商品来说是不同的。
勒纳(和早期的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的不同商品的相对数量上。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生产的商品并不是最需要的商品的情况。如果一个厂商认为在某种商品上他的收益大于其成本,那么他就会生产某种商品。在决策过程中,厂商并不关心其利润率与其他厂商相比是怎样的。如果一个厂商生产一种新的商品,那么他就会将其他厂商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如图3.1所示)。该厂商也可能尽量将某厂商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以致于使后者生产某种商品不再有利可图。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消费者剩余(如图3.1阴影部分ABC)。此时消费者剩余的损失超过了生产新商品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市场产生噪音
我认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有能力有效地“解决”信息问题。当信息获得需要成本时,厂商就利用这一点。广商的这种行为,可能会产生噪音[36]——他们有时有意识地给消费者提出信息问题。
尽管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从这个角度研究暂时性价格下降(“减价促销,,),但它确实可以产生价格分散。有代价的搜寻过程给厂商索取差异价格或暂时性降价提供了依据。低价位厂商可以为自己争取大部分顾客,但是高价位厂商仍然可以生存,因为搜寻过程成本太高或者不能找到低价位厂商的顾客仍然会惠顾高价位厂商。高价位厂商通过单位商品的高利润(价格)来弥补销量较少的不足。图3.2表示的是一个需要价格分散的均衡情况。假设所有的厂商都索取同样的价格,每个厂商都会考虑如果他降低(或提高)自身商品的价格,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他提高价格,他就会失去一些客户;如果他降低价格,则可以从其他厂商处“抢走”客户。他所抢走的客户是那些消息渠道灵活的客户(低成本搜寻者)。虽然对任意厂商来说,这种类型的客户都是相对较少的,但是有许多厂商通过这种降价的方法争夺客户。厂商通过降低1%的价格所增加销售量的比率与通过提高1%的价格所减少销售量的比率相比较可能大也可能小,这取决于该厂商可以从多少家其他厂商处争取客户以及争取客户的数量(相反,这取决于低成本搜寻者的数量)。图3.2描述的是降低价格增加的销售量比率远远大于提高价格减少的销售量比率的情况:需求曲线上存在一个折点。但如果事实真是如此,那么单一价格且利润为零的均衡情况就不会存在。通过单一价格画出一条通过需求曲线的折点处的平均成本曲线,在该点处,厂商既可以提高价格,也可以降低价格。两种情况下,厂商都可以获取利润。
因此,当价格分散产生了搜寻行为以及为降低市场“噪音”而采取行动时;当搜寻过程限制了市场价格的差异程度时。不完全信息的事实(有成本的搜寻过程)是产生价格分散的首要因素。价格分散本身并不对经济环境中的外生性变化产生反应,但是可以内生地作为市场均衡的一部分。在这种市场均衡的条件下,每个厂商都意识到了搜寻过程是需要成本的结果。(Grossman and Stiglitz,1976,以及Lucas,1972,强调了有偿信息在限制套利的范围以及减少外部刺激效应时所起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就是市场产生噪音的情况。)
新的市场失效与原始的市场失效
上述结论以及格林沃德一斯蒂格利茨定理降低了我们对市场有效性假设的信心。新的市场失效是以不完全信息、信息的订偿性以及不完备的市场为基础的;而原始的市场失效是与诸如公共物品,污染的外部性等因素相联系的。这两种市场失效
之间主要存在两点差别:原始的市场失效在很大程度上是容易确定的,其范围也容易控制,它需要明确的政府干预。由于现实中所有的市场都是不完备的,信息总是不完全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对于所有市场来说是各有特点的,因此经济中的市场失效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格林沃德、斯蒂格利茨在分析市场失效问题时,不仅说明了市场失效的存在,同时也提出了导致帕累托改进的政府干预方式。他们的分析还确定了决定最优纠正性税率的行为变量(如供给和需求的弹性)。然而实际上一个全面的纠正性政策需要对所有的商品征税或补贴,这一点应以估算的所有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包括所有的交叉弹性)为基础。实施纠正性征税所需的实际信息在目前是无法获得的,当市场缺陷比较小的时候,实施纠正性征税的成本 (这一点在格林沃德一斯蒂格利茨分析中被忽略了)要比收益大得多。因此,政府把注意力集中在较大,较严重的市场失效情况上是比较合理的。关于主要的保险市场(健康保险或汽车保险),与工作保证相关的风险,资本市场的不完备性,我将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再讨论这些实际问题。我想强调指出的是。新的市场失效和原始的市场失效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备市场问题的普遍性。
信息、价格与市场经济的有效性
对一些读者来说,在存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的无效性是难以理解的,特别是对于奥地利传统学派来说。构成价格体系的观点之一即阐释价格体系的信息有效性。正如我们在初级教程中告诉学生的那样,任何厂商甚至无需了解如何生产一支铅笔,也无需了解生产铅笔的原料的稀缺性,或者消费者的偏好,所应知道的只是产品的价格和原料价格。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即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其深刻见解在于,即使获得这样极其有限的信息,市场也能产生帕累托效率。
当然,还存在很高的信息效率。在阿罗一德布鲁模型的理想化的条件下,价格确实将信息从生产者处传递到消费者处。反之亦然。然而这是一个极其有限的信息问题。当市场承受较重的信息负担时,即当市场必须对不同能力的工人进行选择或者对不同质量的证券进行选择时,当存在不完善的监督时,市场必须给工人提供激励。当市场必须获得有关变化环境的新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时,市场的运作似乎不尽如人意,即使我们只用有关限制性帕累托效率的有限福利条件来衡量市场,它也是这样的。
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失效
为什么市场经济不能实现(限制性)帕累托效率呢?它又为什么不能达到新古典模型预言的经济效率的标准呢?在回答上述问题时,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备市场具有重要作用,本章已对此重要性作了解释。社会主义以及市场社会主义试图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率,同时排除资本主义的社会成本。但是在要求政府负责运作“市场”(或权且称其为市场)的过程中,当市场在私人部门无法正常运行时,市场社会主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讲,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不是以对这些市场失效进行分析为基础的,而是以市场经济实际运行与具备理想政府的、假设的市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之间的简单比较为基础的。这种理想化不仅没有考虑到政治的实际情况,而且从本章的角度看更重要的在于它没有考虑到基本经济的实际情况。
新的信息模型揭示了“市场失效”在经济中的普遍性。实际上,市场失效出现在私人部门的每一次交易中,尽管每一次失效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其积累性结果确是明显的。此外,市场失效并不像空气污染那样可以被简单界定,而且有效的政策可以轻易地治理它。当市场失效减弱了我们对市场有效性的信心的同时,其普遍性也减弱了我们对政府可以纠正失效的信心。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在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均没有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37]
市场出清,必然导致帕累托最优吗?不一定。例如单就一个大白菜生产者来说,他生产了很多大白菜,但是遇到供过于求,价格很低。那么,他要么销毁大白菜,要么赔本出售了全体大白菜,而对消费者来说,因为消费了“过多”大白菜,就影响了大头菜生产者的销售了。何况,市场出清也是很难实现的。
社会主义,不是国民与国家、公民与公仆的关系,而是劳资关系。一个社会,它有公权,它有集中统一管理,它有公共服务,它有社会福利,它就有可能是社会主义吗?不可能。因为本来,社会主义就不是公民与公仆、国民与国家的关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就是劳资关系。劳动统治资本、劳动者享有利润,才是社会主义。反之,以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为主导,按资本所有者的利益或意志进行分配,那就是资本主义了。
政府(这里指法治政府)是什么呢?是公仆。公仆是什么呢?是人权,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之人权的集合体,即公权。公权是什么呢?是社会成员的主流对任何一个成员之任何言行的规范或干涉。由此可见,政府(公仆、公权、人权)并不是所谓市场失效的补充或结果,而是任何私人之无能的后果,而是主流的私人对单个的私人的制约或“侵犯”,是人权的必然。
斯蒂格里茨是从信息经济学入手,从信息不完全,市场不完全,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之上,为宏观经济学奠定微观基础,可能从这点而言,他极力反对新古典经济学脱离实际的假设,但是这里面就存在着个问题,越接近现实的模型处理起来就越复杂,所运用到的数学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而且有多接近现实这还是存在着的一个问题。新古典经济学表面上看是脱离现实的,实际上是提供一个参照系,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存在着五个性质:1.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是没有时间的,显然这是不符合现实的,从此为出发点就可以讨论多时期资源配置。2.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具有完全信息,不存在不确定性,就可以由完全信息衍生到不完全信息,由确定性衍生到不确定性,3.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之中不存在货币,是在完成交换之后引入货币,由此可以衍生出货币理论的微观基础,由此就出现了西德罗斯基的MIU模型,克洛尔的CIA模型,还有OG模型。4.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中假设的拍卖商的存在,对市场交换过程暗含着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因而也排除了分散化的交易安排。事实上根据哈耶克的知识分工体系,这个拍卖商是不会存在的,由此就推导出只可以进行分散化的交易安排。5.不存在货币幻觉,由此来出发研究货币幻觉。
至于,1920-30年代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大论战中,兰格-勒纳-泰勒定理 ( Lange-Lerner-Taylor theorem ) 所表述的市场社会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是两回事。市场社会主义是把GE理论错误的运用在了实践当中,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只是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参照系,市场社会主义把试错过程用在了实际当中,企图达到拍卖商的作用。市场社会主义存在的缺陷有:1.低估了激励问题的重要性; 2.低估了人为造成完全的定价体系运行的困难,相应地低估了经济中非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 3.低估了配置资本的困难; 4.误判了中央计划功能和竞争功能的作用; 5.忽视了经济中创新的作用 。其中最根本的错误,正如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指出的,是人们对于自身理性和科学的“致命的自负”,高估了中央计划当局模拟市场机制获取、传递信息配置资源的能力 。事实上奥斯卡.兰格在1940年给哈耶克的一封信中已经承认自己与哈耶克的论战已经失败。他的想法还是一种方法论,只能运用在公共物品等公共事务方面,从这点而言,奥斯卡.兰格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哈耶克的知识分工体系已经把市场社会主义批驳的体无完肤,当然,市场社会主义也不是毫无用处,毕竟对于公共物品的成本-收益分析还是有效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8 10:59:48编辑过]
请问计划经济下的"资本"在哪里??????
老兄好,计划经济下,社会主义下,公有制下,仍旧有资本。例如全民所有企业里,就有资本,只不过这个资本是属于全民的,全民是资本所有者。换句话说,虽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劳动统治资本、劳动者享有利润,但是公有制企业里的资本并不完全属于企业劳动者。
但是,全民所有制企业里的资本,首先并不是为全民的利益服务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仍旧属于资本主义了,这里即全民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只有以劳动者的利益为主导,按劳动者的利益或意志进行分配,才叫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是中性的,由资本家占有就是资本主义。由劳动者统治,就属于社会主义。
文章太长,看了特别费眼。不过说一下儿:
如果这是中国人写的文章,那么很可能就是废纸,就可能不屑一顾,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理论。
但是,当这篇文章出自外国人之手,尤其是出在一些“国外经济学家”之手,就另当别论了。因为人家是创新,是发展。
真的希望中国经济学家或者学者也能创新和发展,当然,前提是:创造鼓励创新与发展的环境。而不是自卑、自贬、相互倾轧。
不过斯蒂格里茨在说明市场会失灵的同时,也会无奈的承认政府也不能完全纠正市场失灵,因为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存在着的信息不完全,市场不完全也同样存在于政府之中。因此,政府干预也是需要谨慎的,这就是卢卡斯批判所涉及的内容。例如,政府也同样无法明确区分优质品,还是劣质品,政府在搜集信息的搜集能力方面,根本不如分散决策的自由竞争的企业。私人部门不会提供某些保险以消除不确定性,但是政府也同样做不到。grossman-stiglitz悖论是用来批评理性预期的,但是理性预期本身就存在着两种形式。所以它也没有能够推翻理性预期的理论原本单纯的市场竞争属于有限竞争,政府只能内生于市场进行控制,且只能进行有限干预。政府权力的滥用是危险的。
“市场之所以会出现失灵现象,是因为没有人对市场负责。资源配置的决定是由成千上万不同企业做出的,从而造成了重复生产和无效率。”
“政府的显著特征:拥有全体的社会成员和强制力:使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某些明显优势。”
猜猜是谁说的?
选自:《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64、74页。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