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392 1
2010-08-16
有时候我们问为什么,有时候我们问为什么不。
    从理性的角度,这两种问题是没有分别的,无非是寻求“真实的答案”而已。
只要得到一个答案,不管问题是怎么提出的都没有关系。这也是一种类似唯物主义
的思维方式,主张殊途同归。
    这种想法忽略了某些情形,在某些时候,我们是不能问为什么的,而另一些时
候,我们则不能问为什么不。从物理角度或者历史角度,毋庸置疑,好辩的人无论
何时都能问为什么,但,在某些情形下,问题将得不到有力的答案,这种困扰就像
在法庭上,检控官常常为了证据不足感到的困扰一样。

    这里有一只手,那里还有一只手,两只手都是我的。
    如果我居然向这个断言问为什么,谁能向我证明上面这个断言呢?
    相反,如果我问为什么不,证明就是可能的,诸如幻觉、截肢等等都是有说服
力的理由。
    另一方面,别人既可以对此问为什么,也可以问为什么不,随他们喜欢。

    问问题的方式,同时也表明了我们的态度。例外在逻辑类的教育过程,我们常
接受明知故问的训练,这些训练的印象,会产生“怎么问都一样”的错觉。因为,
训练中论据或理由的确实性可以得到额外的保障,但在生活实践中和哲学研究中,
最初的确实性仅仅来自“提问者”的肯定,然后,然后,我们再在此基础上,进一
步探讨是或者不是。
    有时候我们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当一个人问为什么的时候,被人反问为什么不。如果双方都是认真的话,讨论必将陷入僵局。

    有人觉得那个关于猴子、香蕉和洒水的故事是可笑的,有人甚至觉得是可悲的,
这些都是从故事中提取寓意并应用到人身上才产生的感觉。经过条件反射训练的狗
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其实和猴子的举动没有本质区别,却不容易触动我们的情感。
    人和动物之间的分别,某程度上就在于所谓的“不盲从”,也就是在较深的层
次上问“为什么”。我们对猴子的鄙视即建基于“猴子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打架”,
而可悲就是有感于某些人竟也和猴子一样地盲动。这就带有“尊严”的色彩了,和
动物一个档次,似乎有辱于人的智慧,这个“为什么”是非问不可的。在这里我们
忽略了“为什么不”,原来我们是不能问“为什么不能打架”的,其实这才是症结
所在。让我们觉得荒谬、可笑甚至可悲的,就是打架的猴子,正好处在可以问“为
什么不能打架”的处境。这是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不能回答的。

    当然不断有人试图回答那些不恰当的“为什么”和“为什么不”,也有人自以
为或者以为别人找到了答案,尤其是以算术为主要工具的那些人。但算术和理性一
样是阴性的,总是由推动者决定其性质。两个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可以通过算术来
作出决定,可以计算为了赚钱应该如何如何,但那个算术不能计算为什么要赚钱。
我们使用另一个算术过程,例如对汽车的欲望来解释赚钱,但这个算术不能计算为
什么要有汽车。而算术的另一个弱点是无法通过计算得到计算所需的参数。算术最
大的问题则在于对第一推动的无知,算术总是根据最近的推动出发,并为了目的不
择手段,结果有时候达到了“目的”之后却发现想要的并非“如此而已”。
    所以算术并不是对问题的回答,而是回避问题的一种方式,使得问题看起来被
解决了。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我只是想指出我更愿意直接说我不能回答而已,这
更像一种大无畏不妥协的态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16 19:37:33
看得晕!你把自己绕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