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371 2
2010-08-17
《西游记》,少儿不宜
  
   西游记,真经典,不是藏之书阁,虚有其名,而是风行海内,经久不衰。当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有没有小吃一惊呢?它比红楼比三国流传更广更深远,以皮影、小人书、电视剧、说书等形式,进入到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前不久深圳杂技团还把它创新了,做了现代电子剧,它早已经深入我们文化生活,成为社会观念的一个有机部分。

   传承是我们的民族使命,批判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西游记》,少儿不宜,听起来比较有哗众取宠的感觉,这来源于另一批评者的话,“《西游记》硬伤这么多,那就作个儿童文学作品吧。”《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有其浩大场景深刻思想,远远超出我的思维能力,然而,有一点我却确信无疑:《西游记》,少儿不宜。略作说明,儿童思维以感性直观为主要方面,从成人角度来看下面的分析可能两厢为错。
   师徒四人根本没有什么爱好,老猪略有点爱好,也每每成为批斗打击的对象,们这样的生活是我们孩子需要的生活么?你希望你孩子未来过这样的生活么,只为四个现代化努力而没有什么爱好么,这样的生活美么。你也许会说,他们是僧人么,“苦行僧”,就是从他们来的。没错,他们是僧人,可是古代僧人们的生活是极为丰富的,书画琴棋诗酒花,无不留下他们的故事,从韩愈的文字里你可以看到他们参政议政,从苏东坡的作品里你看以看到他们爱山乐水,洋僧孟德尔玩花花木木玩成了遗传学开创者。有爱好的人,在工作与婚姻中受到打击可以有一个缓冲的地方,花在爱好方面花一些时间,反而可以使工作更有弹性动,婚姻更加美好情趣加倍。丰富的生活培养丰满的人格,丰满的人格成就健康的社会。斯大林与希特勒这两位战争上死对头,一个红色纳粹,一个黑色纳粹,不过有一点是一样的,以工作为生活的全部,他们生活结果也是一样的失败。如果有人对你说,他们的唯一爱好就是为让顾客满意,你要小心。我坚信,丰富的爱好,丰富的社会生活,才能令人生更有意义。好吃的可以培养成美食家,嗜酒的可以培养成美酒品鉴师,迷游戏的可以培养成网游设计师,哪怕是情绪类需求嗜好也能在运行有效的社会架构中得到升华。
  
我们一位前副总理一面登台演讲一面投笔著书,强调加强儿童教育中的音乐分量,以此为尺,《西游记》也极不合格。
  
  
西方有智者提出智商、情商、逆商,全以竞争为念,被中国教育界视为宝贝,正好契合国内的功利主义。但是只有兴趣才是真正为自己,兴趣趋动型的心理气质多一点,利人实利己之根基,这应当是社会之福。
  
  
齐天大圣,法力齐天,可他的能力都是天生的,或者说近似天生的。而我们的生活实际却不同,能力与观念都是后天经由学习得来,能力与观念的长进,全在平时日积月累,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积累。会不会在后天一次性获得呢,比如说,取经成功之后,我们就拥有了全部知识,如《西游记》所展示,应当是可以的。不幸的是,两种对待学习的态度都不可取的,它们经由《西游记》,无声无息地进来我们孩子们的头脑。更不要说徒弟了,从头到尾,师傅的学业也没有什么长进,也没有向学生讲什么道理,取经更像是一个口号,这会对孩子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教育孩子不只是学校与老师的责任,这首先应当是社会的责任,建立学习型社会,首先要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特别要让孩子们爱学习会学习。
  
  
齐天大圣,怎么解决问题的呢,找人,没错,当今与未来社会问题大多由人引起的,但大多数时候都不分析一下就找人去了。其实他是不断地把问题推给别人,问题解决过程没有分析、没有推理、没有演义、没有归纳,更没有预防方案等,这是值得孩子们学习的解决问题的习惯么,我们员工动不动就欢问上级,经常无耻上问,是不是这么来的,我不得而知。并且通常问不出什么实质性的问题,要不就希望知道上帝的底牌,要不就要现成的答案。美其名,学问。这样思维习惯,加上那样急功近利,学术偷盗,成为我们的必由之路。
  
  
齐天大圣,找哪些人去了呢,基本都是熟人。换句话说,《西游记》向我们的孩子们所展示的是一个熟人社会,有困难,找熟人,找关系,这一个熟人社会的基本思维取向,从来不找法律。而我们孩子们未来所面对是一个匿名社会,一个陌生人的社会,现在的中国用古老的方式在解决现在的问题,用中国思维试图在国际上做大生意。我们的新一代需要掌握的是一整套交际的礼仪与技能,以及对人性对世界成熟的观念,以真心换真心,天下何人不识君。而不是多认识几个人,时下流行书一味强调人脉值得商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创造价值与传递价值,缺一不可,如果不创造价值,试问我们的人脉作为渠道用来传递什么?我们的下一代也是用《西游记》中这样的方式么,这似乎是很值得深思的问题。管理学上有管理幅度一说,一般认为最好不要超不过十个人。我们又能保持多少个亲密朋友呢,以熟人为我们的事业设限制的话,使得我们现代人个个心力憔悴。我们的组织做不大,我们不信任陌生人。我们的文化基因来一点突变么?
  
  
找到人,怎么办呢,通常是借一个宝器。对于宝器的使用,而我们的齐天大圣通常能无师自通,宝器一挥,万事OK,高效
。老马哥说,人是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动物,而轮到我们的孩子,他们只会使用工具,从齐天大圣就开始了,从玩具就开始了。我们学者呢,也大多用别人的分析工具,来回比划。自近代以来,中国的发明合计难超爱迪生,我们工业门类里二十多项受制于人,不是早就注定了么。
  
  
《西游记》中人物角色都是一成不变的,好人一生是好人,坏人几世为坏人,所以也根本没有必要化敌为友,也根本没有必要宽容妥协,奢谈待人如己,一棒子打死好了,不,有背景不能打死。哪个要打,哪个不要打,要么由着性子,要么看看面子。这样一种静态的观念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会让我们的孩子们无所适从。这不是我们的现实,难道我们的未来社会就是这样子的??有可能,由一群持有这样观念的人组成的社会,难度它是别的样子么?法治观念不是从十八岁开始建立的,这离我们的法治目标相离太远了。这样的孩子在英国法国会受到欢迎么?国内问家爵,国外问卢纲吧。JYB就有一群看《西游记》长大的大孩子们,他们的工作不错,他们(部分人的)孩子还能凭自己的能力就职于JYB。静态社会,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智慧在哪里,在西天么??不,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出真知,知识是朴实的,我们即将进入时代基本上是可以确定是一个并喻时代,然后会是一个后喻时代。而《西游记》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知识是别人给我们的,知识是可以老生常谈的,知识是可以固定在经书上的,知识是神圣的权力。不,不是这样的,知识不能被神化,不能圣化,不能被固化,知识就像陕北的老农一样朴实无华。我们要生产知识,就像陕北的老农要种山药蛋一样。只要我们不断地神化知识,就不断地有人披上知识的袈裟走上神坛,也一定会有一些人被我们强行推上去。西方曾经有学者断言,中国现代化只能依赖西方,如果马格丽特米德也这样想呢?我们应当怎样解读呢?
  
  
目标在哪里,目标是别人送我们的礼物,三大弟子的目标,全是上峰送的礼物,他们根本没有主体性,他们命运是任由人布置的,对了,师傅的好像也是唐王布置的。当高考成为一个美好的礼物送给我们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孩子们就不知道做什么了,空虚开始,喻敏洪组织的调研显示,北京大学大量学生没有人生理想,空虚堕落。理想缺失,容易引发心死。我们的教育部长周济总结的为官之道是听话,出活听话:就是把领导交待办的事情听进去;出活,就是把领导交办的事情做好,这也难怪了,立国数十年,大陆大学亚洲前十都迈不进(www.QS.com 2010),进不去也就算了,却大叫要成为世界一流,没有自知自明。欧洲倡导研究型大学,美国注重精英为社会服务,日本以合作理念串联学校与社会,中国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19 23:59:04
莫非胡适之也分析过《西游记》?要不然他怎么会说:在中国,有头脑的人往往没有权力,有权力的的人往往没有头脑。《西游记》向我们孩子们展示了一个智慧、权力、群众三相分离的社会结构,样子美好。这样的社会一旦运行起来,就必定生出暴力革命来,如你所见,结构决定结果。
  
   师傅从来不夸奖弟子,也极少作引导,不注重沟通,当弟子超出控制的时候,要么就是暴力协迫,要么就是情感抛弃,是极不人道,这样环境下的孩子们会快乐么,甚至可以让他们以后会幸福么,看来家长也不宜倍孩子看。这也就不难理解,悟空并不尊重对手了,另外,想想你与孩子相处的日子,有过类似经历么?我们对孩子的第一评价是:听不听话,这表示什么呢,我们把孩子一步步培养成我们的附庸,我们正在与孩子建立一种上下依从关系。当孩子强大过我们的时候,这种命令式的依从关系就失去了根基,然后斗争就开始了,而这种争斗在开始就埋下了种子,难道不是么?不要让孩子怕你,而要让孩子觉得你爱他,进而他也爱你,建立相互认同相互喜欢的关系,当孩子强大过我们时候,这种爱与认同依然延续,哪来的斗争呢。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都一味讲求后来者(学生)要先适应这个社会,以此为出发点,我们整个体系都压制人性。每一个新生命的出生就是一个新世界的诞生,而我们通常以我们的臆想在这个新世界里任意建设。
  
   少儿不宜?几粒扣子?2009年全国两代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在文艺组讨论组问:“扣子解到第几粒算色情?”引吴祚来的说法,色情问题首先是个文化问题,其次是个学术问题,然后才是社会与法律问题。以本人看来,情不离色,色不离情,有情有色,悦己娱人,有何不好??凡夫俗子,无不从色出生,才子佳人,莫不为情入死。即便学不了老法梅里美,也无须眷恋夫子思无邪。只怕真色情太少!小心某国假色情片,大行华夏青少年间。
  
   看《西游记》长大的孩子,在某一天,遇到看《狮子王》的孩子,会发生故事呢,会怎么样呢?
  
   看到这里,你不想留下一点话么,任何骂作者的话都不会被记录并显示,你信不信?


   本文为赖冬华医改方面的作品《患:医生的尊严革命》的外一篇,引用时请与作者联系.
   谁要是不为医业积弊至此而感到心痛,那么他就没有心肝。谁要是想医改一日而就,那么他就没有头脑。医改进程需要您的关注,分享更多《患》的内容,也欢迎您的见解,请发信至 Lance-k@qq.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29 09:21:2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