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金融业取得了较大进展,在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对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严峻挑战:①信贷资金供应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②农户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民间借贷活跃;③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不能适应农户需求;④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特别是农业保险严重滞后。当前农村金融边缘化萎缩问题的凸现,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经济”格局下,“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构造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探讨如何防范农村金融边缘化萎缩和建立完善符合农村实际的新时期农村金融多元化体系,充实发挥农村金融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农村金融形势
我国农村中虚拟经济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由于我国商业金融的信用体系还不够健全,故商业银行一般不愿对农户发放信用贷款,而着重发放担保贷款,包括保证、抵押或质押贷款。目前向农户提供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当前农村金融边缘化萎缩严重,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收缩、资金外流、服务品种单一。商业银行的“不为”,政策性银行的“不能”,农信社的“无力”,邮储资金的“外流”,是其边缘化萎缩真实写照。
缺乏有效完善的金融政策体系 一是缺乏有区别且具针对性的区域性货币政策。二是在信贷管理体制中有关商业银行存贷比例、授信额度、贷款结构等方面采取全国“一刀切”方式,三是缺乏引导欠发达地区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的鼓励性政策及措施。
缺乏健全的多元化金融支持组织体系 目前,欠发达地区除原有的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外,省会城市以下就少有或没有全国或区域性的股份制银行。
反哺“三农”资金不足与农村资金外流问题严重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以下经营机构,降低了农村经济建设可利用的信贷资金,造成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的巨大反差。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网点压缩,为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提供了巨大的吸储空间,邮政储蓄近八成来自农村,使其从农村吸收的大量资金转移。三是保险机构人员深入农村,吸收的大量保费全部上存。
农村金融服务滞后与金融机构单一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大规模撤离农村,留在县域的分支机构主要以吸收存款为主。二是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经费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三是农业发展银行金融职能太窄,仅限于粮棉购销,没有起到为“三农”服务应有的作用。四是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五是对防范和打击农村高利贷、地下钱庄比较重视,但对如何组织和引导民间融资为“三农”服务重视不够。
破解途径
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不适应农村信贷的特点和农民的金融要求,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一个多层次、综合性、网络化的农村金融体制,积极鼓励和扩展多元化金融主体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实行倾斜性金融政策,对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农村信用社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加快创新扩展农村金融多元化体系。
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加大商业银行支农力度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应校正市场定位,重视和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结构的调整。扭转农业银行近年来出现的“离农”倾向,农业银行要发挥多年来扎根于广大农村的实践经验和优势,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加大农业信贷投入,其贷款余额中支农的比例不得少于12%。二是商业银行要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使基层支行拥有一定的信贷自主权,对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还贷信用好的优质农贷项目能及时给予信贷支持。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余额支农的比例不得少于60%。三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交易成本并化解风险,对支农业务给予贴息,减税或补助,鼓励商业金融机构支农。
扩大农发行职能,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 国家应整合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区分国家必需的财政投入和国家予以补偿的财政投入,通过提供贴息资金或呆账损失的办法,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将农业发展银行从单纯的“粮食银行”转变为支持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的综合型政策性银行。
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积极发展农村合作金融 一是要明确提出对产权关系和内部治理的要求,真正解决“一人说了算”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二是坚持和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度,改进和扩大农户联保贷款制度。三是农信社要强化内控管理,加强资金成本核算、员工培训等,提高管理水平和队伍素质。四是政府部门和人民银行要加大扶持力度。
建立资金“反哺”机制,让外流资金回归“三农” 一是要继续深化邮政储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邮储资金流回农村金融市场的途径;二是通过积极的政策手段引导商业银行将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经济发展,减少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资金逆向流动规模;三是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参与货币市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渠道;四是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工作合力,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营造农村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建立贷款担保公司,发展农业生产保险业务 地方政府要牵头为企业贷款组建担保公司。农业保险收费低、风险大、难测定、难管理,特别是受自然灾害影响大,赔付率高。因此,把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业务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并每年由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亏损进行适当补偿。
激活民间资金,规范和引导民间投资 采用疏导与堵截并用的办法,鼓励农村私人资本参股商业金融机构,引导各种“储金会”、“基金会”转为合作金融组织,使民间金融。按照“自愿参加、民主管理、共担风险、按股分红”的原则,积极稳妥地重新构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国家对其实行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少提存款准备金,在贷大于存时给予适量的再贷款等优惠政策。
建立金融资金流向新农村建设的机制 关键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真正形成资金聚集的效应。一是要加强行政能力建设,构筑金融环境的制度基础。防范金融风险,完善农村金融的监管。二是建立由政府、基层人行、银监会三位一体的金融监管、考核、奖惩体系。三是要把配置资源的职能交给市场,把投资项目的选择权交给企业,促进农村金融多元化扩展,确保农村金融积极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