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380 5
2010-08-18
文化缺失与精英养成

         孔庆东

一、 思想观念的错位理解
有文化的无技术,懂技术的乏文化,文化与科技之间的割裂,这一现象近30年来在中国表现突出。
为什么这一矛盾表现得比较突出?因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过分突出了技术,偏离了科学技术的原始轨道。大家常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当然能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但是由于缺乏配套的相关阐释,所以当我们满口都是科学的时候,意下所指多半却是技术。从传统观念出发,我们又误把一些技术上的进步当成了科学的进步。 “科”、“技”之间不但混淆颠倒,而且我们人为地把科技抽离出文化之外。很多人理解的百花齐放、多元化,实际上是认为这些一个一个的元,一朵一朵的花儿是互不相依的,能够独自存在、发展,这其实从根本上就背离了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把科技从文化中单独抽离出来,虽利在一时,所产生的恶果却遍及今日的各个领域,也正造成了上文所述的科技与文化的矛盾。

我们现在已经在技术的小道上歧路亡羊了,正需要重新回来讨论什么是文化。今天所谓的“文化”大都是贴标签的“文化”。一提起弘扬传统文化,就特地让孩子们去读四书五经,读《三字经》、《千字文》,认为这就有文化了。这种理解其实是狭义的。

为什么我们今天不知道自己没文化?就是因为我们对文化的狭义理解,没有厘清文化的概念。社会上很多领导干部,单纯认为文化就是文凭,将文化等同于文凭,导致一些人用文凭去掩盖没文化的事实。我很赞赏李瑞环同志,他的履历表上就写着中学毕业,堂堂正正,不以文凭自高身价,而用具体的领导业绩说话。领导得好,高中文凭也可以;领导得不好,博士头衔也没用。所以我觉得李瑞环就懂什么叫文化。泛东亚地区,如台湾、香港、韩国,长期被目之为比我们有文化,其实这说的多半都是文凭。真正有文化的表现是怎么对待别人,怎么做事。台湾要是懂得传统文化,要是懂得“忠孝”二字,就不会出现台独。国民党、民进党两个党都是没文化的党,不要看它党内有很多教授,就认为他有文化,那是两回事。

所谓文化,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眼光,是把所有的具体技术能够整合起来的一种综合素养。倘若整合不起来,一切都是照猫画虎,屠龙之术就成了雕虫小技。中国人写不出《寂静的春天》这种集科技与文化于一体的名著,就是因为现在的人都活在一个个小格子里,邻近的格子里是什么他都不去看。比如我们北大中文系有文学专业,有语言学专业,有古文献专业,很多老师长期不知道同事在研究什么,也不去关注有什么重大成果。我们并不是说要向专业以外看齐,而是说如果留心了同事在干什么,最近有什么成就,可能你了解十个别人的成果,其中就有一个对自己的工作有启发。有了这种眼光,才能成为有文化的学者。不然,做学问只是照着做,导师写了一篇研究闻一多的论文,学生学着写一篇研究朱自清的,那样实际在学术上没有任何突破。其实广大高校老师也很想突破,学者们也很想创新,不是自己没有创新的欲望,而是束手无策,因为我们现在缺乏那种心胸与眼光。

如果深入剖析,其实有文化的人未必没技术。如果一个人真的有文化,他一定是有技术的,至少也有一技之长。因为他要达到山尖,必然至少通过一条道才能登顶,只会随便在路上乱蹿的人是到不了山顶的。所以我觉得今天主要的问题是有技术的没文化,不是技术的问题,根本在于文化上。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看,中国近年来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领域,论文数量、实验报告、理论数据、重大项目似乎都有很多成就,蔚为大观,可是实际上没有多少真正能够转化为社会成果,增加人民对生活的幸福感。大部分都是抄来抄去,搬来搬去,“放卫星”。我们现阶段已经没有资格去批评前人的“放卫星”了,因为我们就处在一个“放卫星”的阶段,放的都还是技术“卫星”。中央政府也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也号召大家都来创新,但是如果就局限在技术领域,创新是出不来的。失去了文化,技术本身不可能有所突破。北大的王选教授,为什么能实现创新?就是因为有文化。他那一代人打通文理工,首先对汉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觉就很深厚;再者,他是学数学出身的,不是学计算机的。计算机只是一个技术,而他学数学的,又对文化有感情,因此就知道这个技术怎么用,往哪儿用,知道如何把计算机技术与文化结合起来。所以王选教授成为“当代毕升”不是偶然的,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才培养结构所决定的。即使北大不出王选,别的科研部门也会出这样的顶尖人才,因为时代积累到了出人才的程度与阶段了。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在技术上获得了巨大成就,各行各业都有一流的技术人才,为什么最终没有创造出一流的成果?现在全民疯狂地学英语,很多人外语比前人说得流利,可是外国名著的翻译越来越差;京剧演员唱得也较以前有味,扮相更加俊美,可是拿不出好的作品段子来,唱来唱去都是四大名旦的老戏,自己的技术白费了。四大名旦当初靠的可不是模仿,而是创新。他能创新,是因为他有文化。你别看你是什么戏曲学院硕士毕业的,其实你跟梅兰芳比,你没有他有学问,你没有他有文化,尽管他没上过大学。所以,我觉得解决科学技术上的疑难杂症要从文化维度入手,最后还要落实到文化领域中去,不能再把技术简单地抽离出来。
  

二、教育层面的环境误导
教育层面上我们也缺少培养顶尖人才的环境,很少考虑到深层的文化问题,往往把知识都拆分成一格一格的来让学生学。从中学开始,依照高考分文理科,学生在分科之前先就有一个文理科的趋向,然后想读理工科的就不怎么学文科的东西。又由于整个国家偏重理工科,导致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去考文科,他们觉得文科容易点,却不想这样后果非常严重。像美国这样的国家,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在修文科,我们正好相反,最聪明的孩子都被弄去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完了再出国,白白拱手把人才送给了外国。不仅如此,我们的家长都鼓励孩子小小年纪就去学那些所谓“有用”的东西,而不知道这些“有用”的东西适用期常常很短,比如今天出的计算机教程明年就没用了,由于没有文化底蕴,毕业之后科技飞速发展了,那些“有用”的已经没有什么用了。而对传世经典著作,家长都认为没什么用,说长大以后有空再读。事实上一个人不可能到40岁重新去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就像补钙一样,在青少年时候就要补到身体里头的,长大后多数人是不可能有空读名著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国家跟教育方针配套的教学和考试都加重了这个趋势。比如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本应该是以整体滋润为主,不是以分解灌输为主,可是为了考试,学校里的教学硬是把一个活生生的文学作品肢解成许许多多的细节,把每一个细节讲得天花乱坠。不能说讲的都没道理,可能有一点道理,但总体上是一种过度阐释。这种过度阐释在学术界可能有用,但是对中学生来说是没用的。学者之间用很多术语来探讨问题,这些并不客观存在的术语只是一个工具,把这些工具下移到中学是就是过度。我们传统语文教学就是整体认知,觉得这首诗好就反复吟咏,有问题提出来老师解答,没有问题,吟咏过、背下来然后就可以去模仿写诗。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写诗,但是会回答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比如这里展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看上去好像是技术性的,实际上恰恰是最没有技术的。老庄的思想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我们恰恰忽略了大用,专弄一些小用,这些小用往往进大学后就再也用不着了,因为中学的那点东西,到了大学老师根本不讲,所以说没什么用。

我现在参与的一些语文课程改革工作,就是希望从这方面入手,逐步纠正这种毛病,不要把语文考试混同于其他知识性、技术性的考试,把所有的题目都分解成ABCD让学生去选,最后就把学生的语文素养扼杀掉了。我也看了其他科目的试卷,存在同样的问题,都是在培养学生的盲人摸象的能力,就是把自己摸到的这一块尽量地说得漂亮,然而却忽略了对整体的认知。

事实上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所有的国家几乎都出现了这个情况,但是西方国家好在它们的学者对此早有警惕。比如说美国,他的命运实际上就掌握在一万多个精英里面,为了这一万多个精英,他起码要培养几十万的精英,他有几十万人或者上百万人是真的打通文史哲,打通数理化,甚至从文化到科学到技术都能打通,一个民族要有这么一个精英团队,去领导那些文化不那么高的各行各业的纯技术人才,所以他这个国家发展得比较健康。中国说向外国学习,没有学到人家的真谛,不知道什么是人家真正的宝贵经验。现在顶尖人才越来越少,什么是顶尖人才?就是有文化的综合型人才,就是像王选、华罗庚这样的,我们现在就缺乏这样的人才。现在是惟数据至上,每年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全世界第一,好像再过几年中国发表的论文也全世界第一了,人口基数这么大,这些数据都是自欺欺人。中国现在最缺乏的不是大学生,而是专科生和技术工人。工厂里的工人多是简单的打工者,少见高级的“技术大拿”,过去,技术大拿是很受人尊敬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不是一般的知识分子能够代替的。

高端的技术人才少出、难出,跟我们各级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有关。长期以来,领导班子当中大量的技术人员扎堆,不是说技术人员不能担任领导,而是说一个领导集体里边技术人员的比例应该是进行科学调配的。发达国家的领导班子,不可能全部由技术人员来构成。不是要学习美国嘛,你看美国,人家宁肯选一个演员来当总统,也不选一个技术员来当总统,因为演员通过扮演人物,他能体会人间的道理,他是有视野的,有大局观的。最近中国各级领导班子有所调整,但是力度还不够。因为一个健全的领导班子的构成不是加法的关系,不是一个工科再加一个理科、文科,而是让大多数官员既有自己的专业,又能拥有超越自己的专业去看问题的视野。以前批评“政治挂帅”、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这样领导的确会出问题,但是进一步思考,内行领导内行就一定相安无事吗?内行领导内行也会出现问题的,如果这个内行也是一个纯技术官僚,就只重视自己的专业,没有一个整体的全局视野,有时候可能还不如外行。相反,二流、三流学者当领导可能效果会好,因为他们的视野更开阔,工作做得也会更平衡一些。我去过很多单位,接触过很多领域,发现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导致文化氛围受损害,而且技术也连带止步不前,在这种情况下出不了真正的技术人才。

三、通识教育的矫枉之弊

四、今天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25 10:11:49
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很多企业家都是没有文凭,没有知识,但是却很有文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 08:20:4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 16:02:05
“文化”的概念,世界上早就有个大概固定的内涵和外延,是个成熟的概念。 中文通常用次词引申其他意思。跟所谓“传统文化”没多大相干。

本文作者对科学技术一无所知,混淆概念,逻辑混乱。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琢磨一下作者的逻辑水平和知识水平。

===== 引用 ============
我很赞赏李瑞环同志,他的履历表上就写着中学毕业,堂堂正正,不以文凭自高身价,而用具体的领导业绩说话。领导得好,高中文凭也可以;领导得不好,博士头衔也没用。所以我觉得李瑞环就懂什么叫文化。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88009&page=1&from^^uid=45336

台湾要是懂得传统文化,要是懂得“忠孝”二字,就不会出现台独。国民党、民进党两个党都是没文化的党,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88009&page=1&from^^uid=45336

...........不是学计算机的。计算机只是一个技术,而他学数学的,又对文化有感情,因此就知道这个技术怎么用,往哪儿用,知道如何把计算机技术与文化结合起来。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88009&page=1&from^^uid=45336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 23:58:26
不知道动不动就脏话连篇,算不算有文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3 00:16:13
脏话只是一种表达不满的形式,是不好,但是想要表达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