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士.布坎南曾经说过,人在自由竞争中选择的结果,取决于四个因素:出身,运气,努力,选择。这位王小东先生是否只是注意了出身,而忽视了后面三个因素。他的逻辑是不是结果都是因为起点不公平而造成的呢?为什么不从收入偏低的人自己身上找原因呢?
他好像也把工会抬的过高了,根据奥尔森的《集体行为的逻辑》,工会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提高自身的威信,会为工会成员争取较高的最低工资,这在客观程度上造成了局内人-局外人的现象,造成了大量的不熟练技术工人的失业,这就是王小东先生所欣赏的工会。
还有现在福利国家前景也并不乐观,高福利国家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自愿失业的人群,有些国家已经在考虑取消自愿失业这个概念。
王小东说:中国的精英阶层确实较少有依靠令人信服的对于社会的贡献——如科技发明等——致富的,他们的巨大的财富往往来自政治权力。因而在中下阶层的眼中他们根本就缺乏谈论反对平均主义的资格。这句话也许说的有点道理。
但是同时,中国的中下层阶级也确实较少有能让自己摆脱贫困的方法,即使在完善的法律制度约束之下,即使给这些中下层阶级同样的资本,他们也很难干出成绩出来,这也是不可改变的现实,中下阶层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实在是有限,这些王小东怎么看不出来。请问这部分中下阶层有什么资格谈平均主义。如果说精英阶层巨大的财富来自政治权力,没有资格反对平均主义。那么这些说别人没有资格的人,有没有想过,即使在均等的情况之下,他们是否可以竞争的过别人呢。当然我并不是支持依靠政治权力来获得国家机会主义的收益,但是中国的中下层阶级即使目前政府和经济人的经济行为受到约束之时,他们当中还是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干出一些事业出来,大部分人还是没有什么作为。请问,这部分人是否有资格说别人对平均主义的反对没有资格呢?这是一种对别人严格要求,而对自己却放松要求的思想。况且平均主义是给他们搭便车的机会吧。而且即使是西方国家现有的相对平等这本身也是有限度的,过犹不及。
还有民主制度选举出来的政府是为了处理公共事务的,还有可以部分纠正市场失灵,但是政府本身也是有缺陷的,政府也同样存在着信息不完全,市场不完全的状态。还有资本主义并不一定需要民主制度,这个推论不知道他是怎么推出来的,只是民主制度在什么时候建立,这是个问题,而不是按照他的想法,没有民主制度也可以。
推论:这种文章可以入选《战略与管理》,看来《战略与管理》也是一种红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