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无常的智慧
——评诗集《心雨·明澈的影子》
近日在《心雨》诗集里,读到了湖北诗人赵俊鹏的《明澈的影子》。《心雨》,赵俊鹏著,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出版。
俊鹏的诗,向以意象手法示人,使人或明或暗地去感知诗人因自己的感觉而创作出来的毕加索的世界。
而《明澈的影子》则以十分平实的素描给人以禅的智慧,揭示了我们生存环境变幻的奥秘。
王维曾作《孟家坳》: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作者观察世象,仰天长叹,人事代谢,不息须臾,抒发了其亲身体验的诸行无常的情怀。
诸行无常是什么?是明澈的影子。
不需要找寻佛学的原理,只要一看从前叫家的地方,现在是一轮失血的落日,就可以明白。他不知迎着风走,还是背着风走,十分真实地揭示了在诸行无常的人生中,人们对这个明澈的影子的一种困惑和无所适从,同时又十分真实地描绘了人本身在诸行无常法则的律动中其自身行为的一种诸行无常。
经藏中对于无常一词的陈述概括为:何谓无常?五蕴为无常。以何义而谓为无常?有生有灭,故谓无常。
把太阳背上山来
照亮古人平平仄仄的脚印
蹲身辨认
那个年代忽地高过山峰
俊鹏在《碑》里,以再明白不过的语言,用把生灭两个绝然隔绝的时代揉和在一起的非逻辑思维方式揭示了无常的逻辑真理。
一个残字,书写了几千年的无常变迁,过去的显形而今隐去,致使今人目如盲鱼。生生灭灭,有可能勾起对若干世界的回忆,好凶狠的一捺,确实能令人遥想过去年代的带有血腥的九环砍刀。
当然,这是业因太沉的缘故,要不然,即使真正两个时代揉和在一起,又怎么会把路不知忘在哪里呢?
说诸行无常,并不意味着万事万物都以它均衡的速度进行着各自宇宙的变化。
当人们走进《古镇》,这种感受便真切地演绎了起来:
唯有一片老字号馆
醒着旧时的灯
其它的呢?俊鹏用一句话描绘说:其它的门都去做钞票的梦。
倘若我们不以比较的理念去作研究,那么,单个的个体在它生命的流转中是怎样去体现诸行无常这个永恒法则呢?俊鹏向读者扔了一条鱼并通过鱼的命运对单个的个体在它生命的流转中的诸行无常作了探讨。
俊鹏认为,单个的个体在它生命的流转中,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单个个体以外的力量。与此同时,环境各方都仍然按照自己固有(对某一个体将起作用的)的想法在描绘着自己所作用的个体生命的画卷。
这样,诸行无常在单个的个体生命的流转中,既描绘了单个的个体生命流转过程中的无常,又描绘了单个的个体生命流转过程中时空环境诸方面可起作用的因素的单个的和集合的时空方面的无常。
在《蓝色反光》里俊鹏写道:
渴意
踩响梦的颜色
一尾鱼得救了
真的得救了吗
窗口那张脸这样想
高楼的蓝玻璃这样想
可以这样认为,这首诗集中体现了俊鹏对单个生命体在其生命流转过程中的对无常矢量的严肃探索,揭示了无常无时无刻不在以其神秘的力量控制着芸芸众生这一现实。
诗人的心是善良的,他无力阻止无常对生命界的约束和控制。
面对无常强加给生命体的衰老,在俊鹏脑海里幻化为一棵古老的银杏,诗人不敢揭去那块枯死的痂,甚至忍住不咳,力图拖住生命体化为一堆尘埃的时间。
但是很快地,他认识到无常的无可抗拒性,于是,在《城市歌手》里,他在夜里采集萤火,在墓碑上采集声音,把对死亡的惋惜转为对新生生命的礼赞:
用一支歌
孵出三百六十五个黎明
月下的石头开始长出羽毛
黑士肥沃
星星全都萌芽
《清净道论》在论述无常时说:有形物体的无常性,具有可以完全分解的特性。其性质为使有形物体的例证消失无遗。无常表现为有形物体的消灭和衰亡,其基础为可以彻底分解的有形物体。
我们从《车过隧洞》、《瀑布下的鸟》、《秦砖》、《墙上之辕》、《危机》、《鹦鹉之死》可以清晰地察觉到诗人对这个原理的深刻理解。
俊鹏以完全真实的素描,毫无寓意毫无象征地用种种形象再现他对无常的深刻的感受,从而使得诗作充满禅的智慧。
一个读者在和我讨论俊鹏的诗作时,以《秦砖》为例,说诗人满怀悲愤,用无尽的语言在控拆某个时代对孟姜一类人的迫害。
我向这位读者问了三个问题:
(1)这个女子的啜泣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2)这堵墙有边际还是无边际?
(3)作者对砌有一位女子啜泣的墙的拆除是悲愤还是其它的动因?
显而易见,这个女子的啜泣是有限的。
如果是无限的,首先就不能砌。即使砌了,那就还有无尽的啜泣环绕在这堵砌着一位女子啜泣的墙的周围。
同样的道理,墙也不可能是无限的。
既然如此,即使硬性要对啜泣这件事进行控诉,则完全可以用一定范围的言语进行而不可能使用无尽的语言。
既然砌有啜泣的砖块是有限的,自然可以在一个时段中把它拆掉,正因为看到这一点,诗人才去拆那一块一块的砖的。
倘若这些砖无边无际无休无止,那拆它又有什么意义呢?啜泣照旧。又得倒赔上一个诗人的心血和汗水。
诗人拆砖,是在一个新的时代去对旧的腐朽砖块的拆卸,这些本该很早就消亡的东西沾满着那个时代的泪痕,仅此而已。
加速旧机体的消亡,意在新生命的建树。
正因为诗人在充分认识到无常的无可抗拒,从而多次把对死亡的惋惜转移到对新生生命的礼赞后,诗人更加热爱新生命的生命体。
主动介入对行将灭亡的腐朽生命体的拆卸,体现着诗人的理智和机智,《秦砖》只字未提新的生命体,然而透过其慈悲的心怀,有序的运作,不难看出诗人冷竣背后的热忱。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继承《深山藏古寺》的笔法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无常规律的使然,诗人的思维对象,思维方式和思维情绪没有能够也绝不可能跳出诸行无常的怪圈,具体体现在对逝去事物的留恋和对弱智众生的清高。
《友人不再来》、《塑像:牛》、《墙上之辕》、《李白雕像下的醉》、《鬼节》、《界河上的断桥》、《绝版》等诗篇一方面以涅磐后的新生赞颂生命在递进中的痛苦磨炼,另一面却又发生感情与理智的悖论,即在承认诸行无常的同时想方设法挽留那短暂的即逝:
如此这般
那就让这副筋骨
卧成重量级风景
人的眼里长不出青草
决不起来
用自己的血肉
祭祀自己的影子
《中国兰》、《野鹤与家鸭》、《鹦鹉之死》、《阳台上拉二胡的那人》等诗篇通过对形象的刻划,反映出诗人对众生平等观理解的短促和苍白,远没有达到对诸行无常精神的理解。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