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蒂芬•列维特的《魔鬼经济学》有感
《魔鬼经济学》为2005年全美的热销书,英文名为Freakonomics,作者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和著名作家史蒂芬•都伯纳,由刘祥亚老师翻译,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捧书静心阅读,很快就被作者新颖的视角和意想不到的结论所吸引。在这本书中,许多的传统智慧,那些自己坚信的道理和逻辑,都一一被作者以完美的推理和坚实的证据所摧毁;而许多看来自以为很简单甚至不需要思考的现象,其复杂程度原来大大超过了我的想象。
掩卷回味,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很独特,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一、与众不同的视角
如果说列维特是一个很有灵气的学者,则他的灵气源于他有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他研究的问题是许多人不曾想过,或者认为是理所当然但其实另有玄机。有谁会认为人们尊敬的教师会作弊呢?有谁相信黑社会与麦当劳相似?要说服人们相信这样的事情必须拿出具有雄辩力的证据。列维特做到了。他的成功表明,只要能够找到适当的角度,所有看似复杂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释。
比如,列维特通过分析一个黑帮四年的完整财务记录,他发现黑社会组织其实跟麦当劳等现代公司没什么两样:黑社会就像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小弟就像工人们一样,勤奋工作,只为了养家活口;而那些大哥,就像资本家一样,通过无情的剥削和压榨,获得高额的收益。列维特对黑社会独特的剖析,完全颠覆了人们对黑社会的一般认识,将充满神秘色彩的黑帮集团,用经济学的分析思路,还原到现实之中。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所谓的“基本认识”,与其真实面貌,往往只差一张薄纸的距离,而非凡的观察力和挑战固有思维框架的勇气,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真相和真理。
二、细致入微的思考
有谁会相信一直以来被日本国民恭称为庄严甚至代表“大和魂”的神圣竞技——相扑存在作假呢?列维特!他抱着相扑运动肯定和其它体育运动一样会弄虚作伪的“伟大设想”,对历年相扑赛果的统计数字进行了细致分析。通过认真研究一九八九年一月到二OOO年一月间,二百八十一名相扑手参加的一共三万二千回合比赛,凭着对数据天生的敏感性,列维特发现七胜七负者打败八胜六负者的概率竟高至近百分之八十,而七胜七负者对阵九胜五负者赢面也高达百分之七十三点四。看起来凛然不可亵渎的相扑的确“有诈”。事实上日本警方后来的调查结果证实了列维特的推理。
看来,只要你找对了问题,并且坚定不移地进行细致的思考,总能够从所谓的“细枝末节”中找到突破口,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我想,这也正是“细节就是魔鬼”的一个很好佐证吧。
三、挑战传统和权威
1995年,犯罪学家福克斯给美国司法部长写了一份报告,指出接下来的10年美国将迎来青少年犯罪的浪潮。许多专家甚至是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也支持这一判断。然而1995年过后,犯罪率不仅没有不断上升,反而连续下降了。为此不少专家解释说是20世纪90年代一路狂飙的经济增长率帮助扭转了犯罪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因为枪支管制法案的实行;还有专家归咎因于纽约城实施了新的巡管方案。这些解释理论不仅符合逻辑,而且还让人们感到振奋,因为它们都把犯罪率的下降归结为某种具体的人为因素,这说明人们已经掌握了控制犯罪的有效方式。
但列维特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他指出,真正导致美国犯罪率下降的是潜在的罪犯数量的急剧减少,而堕胎合法化是主要原因。作者的推理逻辑很简单:给父母“放弃”的青少年令犯罪率上升——堕胎使这种青少年数量减少——堕胎因此令犯罪率下降。列维特用美国的数据来证实了这一点。他发现美国所有的州犯罪率都在下降,而且先实现堕胎合法化的州先下降而后实施的州后下降。根据这个发现,他撰写的学术论文《堕胎合法化对罪犯的冲击》,发表在2001年5月的《经济学季刊》上,引起不少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震动,并成为解释这一时期美国犯罪率下降的主流声音。
可以想象,如果作为一个人云亦云的学者,也许列维特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巨大发现。正是他强烈的好奇心,加上挑战传统挑战权威的坚定信念,使他的思想火花迅速蔓延形成燎原之势,进一步奠定了他在一流学者行列的地位。
四、善于取长补短
列维特与众不同的思维和研究方式使得他成为声名远播的经济学家,但其光环四射的研究成果,也得益于他的研究团队。例如,在对黑社会的研究中,他的学生给他找到了神秘的财务记录;在对名字的影响进行研究时,他大量的研究资料来自黑人经济学家弗立叶的论文;而史蒂芬•都伯纳和他一起完成这本书的编写,则使得艰涩难懂的经济学方程式和数据分析变成大众读物,为列维特的成功添砖加瓦。应该说,列维特是一个聪明的人,他不仅能证明自己的判断,而且懂得分享其它人的才能。
当然,列维特带给我的体会还远远不止这些。掩卷而思,小思考显大智慧。作者显然不只是把我们带入一个个问题的释疑解惑之中,而是让我们明白,许多生活中存在的疑问,只要你进行细致地观察、不懈地思考并拥有挑战传统的信念和勇气,就一定能够发掘出生活中智慧、揭露其中的真相,并最终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多观察生活,多动动脑筋,说不定哪天你也会发现生活中的“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