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有套完整的‘垃圾经济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经济学教授尼尔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如此的开场白难免使记者有些摸不着头脑――明明事先说好是采访有关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的,为什么尼尔森的第一句话竟然提到了垃圾?还说有什么“垃圾经济学”?
尼尔森首先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很早的时候,北欧海盗在筹划对某地实施抢掠前,总会先派人去“踩点”,而这些“踩点”的人一般会通过当地人扔掉的垃圾来判断那里富裕与否,如果垃圾堆里有很多的剩鱼、剩肉,甚至会有些虽然穿破但质地不错的衣服,那么就证明当地比较富裕,反之就不值得一抢了。
尼尔森说,这种通过垃圾的数量、构成等来判断某地人口稠密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的方法,不仅在很多年前就被北欧海盗所知晓,并且直到现在,很多学者在研究经济史时,也往往会把当年人们丢弃什么样的垃圾来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所以,这种垃圾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性,便被尼尔森总结为“垃圾经济学”里的第一个理论。
根据上述理论,经济发展的曲线与垃圾变化的曲线应该是重合的。但尼尔森却认为,经济发展中会面临垃圾处理这样一个关键点,处理不好,大量垃圾会严重制约经济发展。这就是尼尔森为其“垃圾经济学”所总结出来的第二个理论。
瑞典议会通过了《公共清洁法案》,明确规定由市、地区政府负责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而为了改变当地人以往处理垃圾的习惯,全国各个垃圾清理公司还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宣传教育运动,包括瑞典的小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便要学习垃圾分类处理的知识。
瑞典也在回收和处理垃圾中尝到了甜头。例如在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冬季取暖超过一半左右是来自垃圾焚烧的余热;还有瑞典生产的包装材料,近70%来自回收的垃圾。根据瑞典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瑞典环保产业产值已近400亿美元,其中垃圾处理和再生循环产值便占到40%以上。
重视并解决好垃圾问题,恶性循环也会变为良性循环,这是‘垃圾经济学’的第三个理论,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