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坛友也说,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阶层流动的一条途径。侯会说:“科举制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质的政权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臣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的积极性。”在此,侯看到了科举制度的一些较为本质的东西。
科举制度的确为封建社会培训了高素质的政权管理人才。科举制度为封建社会的阶层流动提供了重要途径。这样的评价毫不为过。科举之才素质高低的评价只能是封建标准的,而不能是现代标准。评判一种制度对一种社会的影响必须回归当时之社会。而按照当下社会的需要评判一种制度的优劣,主要是为了在当下社会对该制度作出取舍。
从现代中国社会的政治人才选拔制度看,科举制度并非无可取之处。估计侯会也是从这个角度决定重新诠释科举制度的。注意,是“重新诠释”,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评价科举制度有无可取之处。
暂时忽略科举制度的具体考试内容(孔孟之道,历史文章),单看科举制度的运行形式,则科举制度有其极好处!之所以有此一说,是基于如下假定:当先中国官场人才存在“淘优机制”。(关于“淘优机制”假定,这是另一个问题,需另文讨论。)
在“淘优机制”假定下,科举制一样的政治人才选拔制度将为官场输送较为清白的理想书生,相对而言,这些书生往往怀有较多的“济世救国”理想,从而能对腐败的官场提供一种人力约束。
科举之形式却有可保留之处。具体可这样设计:(1)一般的公务员选拔可沿用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制度。(2)对中央级高官,省部级高官,以及县市级要员,均可预留一定名额,通过科举式的形式选拔任用。
(3)考试内容以职位需要确定。如,对主管经济的,应以经济学相关科目测试。具体测试内容不能仅仅是纯理论,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设计测试内容。
有人说,在现代中国,省部级是生出来的,地市级是跟出来的。现代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科举制若真能实行,则“龙生龙,凤生凤”的局面就能改观。海瑞式的,包拯式的清官将有所增加,我党之江山将能进一步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