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354 1
2015-07-25

8701_13.jpg


南宫碑,即《重修南宫县学记》碑。南宫古时有县学,原建于旧城北城根,冀州学宫附近。史载明成化14年(公元1478年)卫漳河旧城洪水淹没城池,县学被毁。明成化17年春学宫迁于飞凤岗新城东街中段路北,名文庙。后从明洪治16年到清嘉庆15年重修12次,到光绪11年第13次重修,当时由同知衔署南宫县知县李傅棣督修,五品衙南宫县学教谕张凤翔、四品封员都司衙孙长泰、县学训导丘信、五品封员陈爽、侯学训导谢锦、知州侯补知县南宫县县丞杜友仁、五品封员万锡年协修,光绪12年文庙落成。知县李傅棣邀当时著名学者、书法家张裕钊来南宫撰写碑文,为《重修南宫县学记》镌刻碑文。该碑已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书法研究价值,特别是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更是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张裕钊,字廉卿,号圃孙,又号濂亭,湖北武昌人。清道光三年(1823年)生于湖北鄂城东沟乡龙塘村,光绪二十年(1894年)卒于西安,享年七十二岁。幼时即“天姿瑰异,颖悟倍常童”。十六岁中秀才、二十四岁中举人。二十八岁试国子监学正学录及第,官授内阁中书。其所作文章深得主试官曾国藩赏识,旋即受知于曾氏门下。后与黎庶昌、吴汝纶、薛福成被称为“曾门四大弟子”,曾国藩曾说:“吾门人可期有成者,惟张吴两生。”后因太平军起义,张裕钊绝意仕途弃官从文,先后应忠列、曾国藩、李鸿章等所聘主讲武昌勺庭书院、江宁凤池书院、保定莲池书院、上海梅溪书院、武昌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襄阳鹿门书院等。

    《重修南宫县学记》碑作品精致、镌刻精细、文字双美,无论从文章的思想性还是从书法的角度讲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确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张裕钊生在清朝后期 ,此时清ZF的内忧外患不断,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虽然他有追随曾国藩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朝反动统治的一面,但他也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试图通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改革,走出一条强国之路 。张裕钊是康、钱维新变法积极支持者。张裕钊在碑文中一开始便提出:“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于学。”接着便以犀利的笔锋、铿锵有力的语言、无可争辩的事实猛烈抨击了摧残人才、束缚人才的科举制度 。指出科举制度“历数百年来而其弊已极”,并指出实行科举制度的目的在于“欲群天下之士范之孔孟之道以端其趋”。还指出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没有任何有用知识而只有误国害民。号召“师儒学子”能够“闻斯言而皇然兴起”,则“风会之变、人才之奋未可以意量也”。能够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阶级沿袭多年的科举制度,奋力提倡教育革新这在当时是需要一定胆量的。而从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角度,时至今日仍然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从书法角度来看,此碑文系张裕钊晚年时代的作品 ,其用笔和结体已更加娴熟。其字结体紧严、外方内圆、点画浑穆、线条秀美流畅、既有颜筋柳骨融蕴于内,又有丰盈娟秀表现于外,间架结构天衣无缝,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字体被称为“六朝体”或“南宫碑体”、“张裕钊体”。特别是其别具一格的内圆外方更是为不少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所钟爱。到七七事变前,学碑拓片已风靡全国,及至海外。京、沪金石书法家及收藏家均奉为珍宝,争相购买临习、收藏,那时,以建史纸,朱红拓片尤为珍贵。1920——1930年间,曾一度形成了“张裕钊热”,至今写南宫碑体的书法家仍不乏其人。特别是在日本和东南亚,因为张裕钊的亲传弟子,日本著名书法家宫岛大八先生的传播,南宫碑更是声名显赫。




附件列表
8701_11.jpg

原图尺寸 115.63 KB

8701_11.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7-26 08:24:5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