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际关键货币之展望
一国货币在国际上具显著的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存3大功能,称为国际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圆和英镑等,其中使用或持有比重相对占较大者,称为国际关键货币,内涵大于狭义的国际储备货币,如过去的英镑和目前的美元。英镑与美元做为国际关键货币的地位,都曾因英镑或美元过剩,货币对外贬值和经济实力下降等因素,受到挑战。本文拟探究美元本位体制的挑战,用以展望美元未来的国际地位。
一.美元本位体制的挑战
1973年国际金融采浮动汇率制,确立「美元本位体制」,美元有几次重大变动:1974年第1次石油危机的贬值;1979年秋天大幅提高利率的升值;1985月9月纽约达成「广场协议」的贬值;1987年2月巴黎「罗浮宫协议」的升值。其后,美元汇率基本上是由市场决定的浮动汇率。
美元贬值可增加美国出口竞争力,美元变动扮演了合理调整美国国际收支和其总体经济营运角色,美元危机变成美国经济的转机,不必输出黄金因应,也不受美元与黄金间汇价限制。
虽美元长期走贬,但除第一、二次石油危机时,发生二位数通货膨涨和经济负成长,美国经济大体稳定,外汇存底微幅增减,2005年以来呈现增加情形,黄金准备自1980年代末期以来几无变动。基此,美元汇率的升贬,只在反映美元外汇市场供需变动的价格现象,不对美元国际地位有负面影响,依旧维持超强国际货币地位。
美元做为国际关键货币,但汇率长期走贬,是否能充分发挥货币功能令人存疑,甚且引起他国挑战,苦思如何取代。如1970年IMF新国际准备资产─特别提款权(SDR)的创设;1980年中期的日圆国际化;1999年以来的欧元兴起;近年来人民币的挑战等。但迄今对美元的国际地位,未构成实质压力和威胁。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