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时期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由于能量质量守恒定律的存在,土地、厂房等所有物质生产资料在商品生产中是不能创造物理价值的,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物的作用在于提供商品效用价值的物理载体,尤其是在工农业产品中,不难想象雨伞要防雨、杯子要盛水、房屋要遮风都必须具备物质实体。从这个角度看,生产资料等物质是创造效用价值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人的活化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种,可以说人类劳动是增加商品效用价值的直接因素。因为只有通过人类的体力和智力活动,物质才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并按照人类的要求,精确地表现出某种功效,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增加商品的效用价值。
在现代生产中,脑力劳动增加效用价值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不断地发明创造,一方面可以在单位物质实体上赋予更多的功效,一方面可以在更少的物质实体上表现出同样的功效,或者同时做到在更少的物质实体上表现出更多的功效,从而极大地提高效用价值的增长幅度和速度,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脑力劳动在人类智力精神产品中的贡献尤其突出,物质实体很少,基本完全依赖人的脑力劳动。同时,随着物质的效用价值不断增加,相当于延伸了人的生理功能,为人类发现占有更新的物理价值提供了可能,过去很难开采的石油、煤炭、矿山,很难到达的深海高山、外太空等都可以去占领,因此脑力劳动的贡献既增加了商品的效用价值,又提供了增加物理价值的可能,这就是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根本原因。
相比脑力劳动,纯粹的简单体力劳动在生产中的作用有弱化的趋势,因为在物质形式转化的过程中,在新效用的研发活动中,人的体力能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少,许多生产步骤已经不需要使用人力,或者是人力做不到的。因此人类生产活动越来越表现出知识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经济结构中代表知识技术含量的第三产业、高端制造业、工厂化农业比重越来越大,从几百年来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过程可以明显看到此趋势。
由于技术的进步及追逐更高利润的动力,人们能够在更少的物质实体上赋予同样甚至更多的功效,从而得到更丰厚的利润,因而,产品价值中的物理成本将越来越少,表现为一种新产品在刚面世时,价格很高,很少人能够拥有,但越往后,该产品的成本越低,从而使得普通大众也能购买,享受其功用。
投资活动,经营管理劳动本质上属于脑力劳动的一种,企业家的这些劳动的作用在于预先判断决策哪种商品的功效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提供生产资料等物质实体,组织劳动者进行生产活动,以最高效率和最好效果生产出理想的产品,实现商品的效用价值。显然,此类劳动也是形成商品效用价值的源泉之一。由于现代社会的生产具有高度专业化、社会化特征,人类对物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精细化、快速变化等特点,要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的有效结合,实现产品的效用价值,必须具有敏锐准确的投资决策能力与高超的经营管理能力等企业家才能,因此,决策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以上探讨的是人类劳动产品的价值构成和新增价值的来源,概括来说,劳动产品的价值由物理价值和效用价值构成,在产品生产过程完成后,相较于此前投入的物质实体,产品物理价值恒定不变,不会新增。新增的效用价值唯一地由人类劳动创造,效用价值的大小随人们的主观判断而变动,从而使产品的总价值发生变化。
对于不是人类劳动产品的自然产品,比如土地、矿产、天然珍珠、药材、野兽、自然生长的果实等,当它们作为商品出售时,效用价值是其自然属性,这显然不是来自人类劳动,虽然它的大小由人的主观判断决定。人类劳动的作用是发现、开采、收集它们,从甲地转移到乙地,但不能增加它们的物理价值和效用价值。由此也可印证为什么以生产原材料、矿物为基础产业的第三世界国家总是那么贫穷。
但是,价值无论来自哪里,以何种方式增加,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怎样,首要的前提是必须依赖人的追求,它才会增长。实际上,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价值增长的最大动力,也可以说是最大的源泉,这就涉及到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早已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将起阻碍作用。对于价值的源泉问题,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