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10-8-26 17:34:01
中级经济学中学过Solow模型,他假定了要素的可替代性,通过假定外生的储蓄等得出一个资本的动态积累方程(一阶微分方程),我们可以不考查他的收敛问题,而专注于模型的特点。Solow的基本结论是,储蓄或说资本不能带来增长。人均增长的源泉在于技术进步。也就是增长核算等式里面的索洛剩余。需要指出的有几点:其一,经典的Solow模型假定生产函数满足稻田条件,所以边际产出是递减的,因此存在一个稳定点。其二,这只是Solow的结论,并不能解释人类历史所有的增长问题。有人曾在复试的时候就这个问题对我提出过疑问,但在场的其他老师认为这个问题远远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所以无法回答。但是可以说的是,他肯定不能适于工业革命以前的增长模式。在没有引入资本的情况下,可以参见普雷斯柯特用马尔萨斯模型解释。而90年代以来Lucas、Romer等人的新增长理论也提出了近代增长的新解释。在我们需要掌握的范围中,也只有AK生产函数的内生增长,因为此生产函数不满足稻田条件,即不具有递减的资本边际收益。所以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可以稳定的等于一个不为零的数。这主要是出于资本对于增长有着正的外部性引起的。详细讨论可以参见Barro(1995)。
之后进入增长理论的下一阶段,也是高级宏观经济学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分——Ramsey模型。他首先考查个人的理性优化行为,然后进行加总。最后形成一般均衡的模型。我们可以讨论分散决策和中央计划者模式。在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框架中,这两种模式得出结果是等价的。通过引进个人优化行为,我们使个人的储蓄行为内生了。因此可以在引入政府支出等方面得出一些与Solow模型不同的东西,但对于增长的结论,仍然与经典的Solow模型一致。储蓄率内生,但它与贴现率由反向关系,不过最终仍然不影响长期增长率。也就是说和Solow模型一样,储蓄提高只有水平效应(人均资本存量高低和国富国穷)而不具有增长效应(增长速度)。
再下来进入考察热点OLG模型,其实它具有和Ramsey模型一致的思想。不过以离散的形式给出。重在把握动态无效率的思想。有兴趣的同学可参见Romer(1996)。
通过上面的概述,我们可以知道,要学好宏观经济学。首先要对宏观经济学的思想体系和方法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再结合对各学派区别的认识分析宏观经济学关注的各个问题。对于经典的模型,不仅要掌握其结论,更要对推导过程比较熟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17:34:57
再给大家推荐几本宏观经济学方面的书籍:
参考书目:
Barro Xavier Sala-i-martin(1995). Economic growth.(中译本:巴罗等,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Brian Snowdon,Howard Vane,Peter Wynarczyk. A MODERN GUIDE TO MACROECONOMIC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1994(中译本:[英]布莱恩•斯诺登等,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商务印书馆,1998)
Branson(1989)Macro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可于武汉大学IAS购得)
Romer(1996)(中译本: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
Sargent,T.J.(1987).Macroeconomic Theory. Academic Press. (中译本:王小明等人译,宏观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多恩布施(2000),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龚六堂(2001),高级宏观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龚六堂(2002),动态经济学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takayama(1997),Analytical Methods in Economics,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中译本:高山晟,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蒋中一(1999)动态最优化基础,商务印书馆
张一驰(1996),宏观经济分析——理论与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
亨德森,匡特()中级微观经济学数学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杰弗里•萨克斯(1997),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17:40:29
兴趣+应用是学好经济学的法宝,但为了考试就另当别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17:41:15
呵呵,一口气发了这么多,都是讲宏观经济学的。下面,我想说一下再经济学学习中,避免不了的如何学好数学这一工具的问题。不少同学好像一直为数学的事情困扰,坦白说,我也是。有些人来问我该看什么教材?怎么学?什么顺序?虽然不厌其烦的谈过许多次,但一直提不起兴趣就这个内容写东西。原因很多,一来因为其实行内用哪些书一般大家都知道,二来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学习方法,看能看懂的,反复练习,看不懂的定理和证明就先多抄几遍,往往抄最多三遍就了解的差不多了。窍门就一个――使劲下功夫,抱着一劳永逸的态度使劲读两年,数学的困扰肯定会离你远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17:42:42
再来谈谈经济学中的数理方面的学习经验。写数理经济学教材的人不容易,篇幅有限的情况下既要照顾数学又要照顾经济学,很多时候顾此失彼,呵呵。我后来很少看类似的书,经济学看三高的教材,数学知识看数学书,分工明确。学经济学的学生肯定经典的三高教材都有,所以再买数理经济学教材的话将会有大量的内容重复,而且其中的数学内容往往又不够深入完整,这是缺点。

然而,数理经济学的书在开始的时候还是要看的,一来回顾已经知道的数学知识,把它们和现在学的经济学结合起来;二来学数学见效比较慢,往往跟不上第一学期三高的教学要求,所以需要弄点“速成”秘笈,数理经济学书可以满足这个要求(准确的说,只能满足高微的要求)。
如果要往书架上添两本教材的话,我个人推荐 Eugene Silberberg 等人的< 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 A Mathematical Analysis> (第三版)以及 Angel de la Fuente , 两本书都是上海财大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17:43:11
前者的中文前言和目录大家可以看一下  http://time.dufe.edu.cn/ym210/article.php?articleid=822;里面很多经济学内容,数学不抽象,以应用层面为主。
后者的数学比较抽象,前半部分(前六七章)基本是简单的数学分析和实分析杂交品种,基本看不到经济学,Berkeley在讲这本书的时候前面还加入了一些简单的测度论内容。研一花了将近一个月抄了一遍前六章,作了所有习题,发现没什么意思,不如直接看数学书。推荐的原因有三:一来因为这本书很流行,网上围绕它展开的课程讲义和相关材料不少;二来因为其中的抽象数学内容属于“精选”,可以当作“速成”参考;三是该书的后半部分讲的是动态经济学的内容,有很多宏观经济学的例子,而第一本书中没有这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17:45:45
我们现在和老师做项目,老师一再的强调要把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再看一遍,这本书未必适合做教材,但是能启发人去思索经济学中有趣的问题,如果有空,不妨读一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17:53:45
187楼的同学说的有道理,应该把一些经典教材看看!特别是马歇尔,斯密,李嘉图等的名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17:56:07
认真听课,课后复习,多与同学老师交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17:56:45
西方经济学的学习重要的是要学习用经济学的思维来分析问题。经济学的思维建立在几个重要的假设基础上:1。资源是稀缺的;2。人的欲望是无穷的3。经济主体是理性的。
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为经济理论和模型,学习时重要的是明白所有的理论和模型都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得到的,因此经济学的理论不是真理,只是一些规律的总结。所以,学任何理论之前,先弄明白假设前提,然后学习理论的具体内容,自己练习推导相关的模型,学习用图形和实例来解释理论。课后练习和笔记是重要的辅助方法。
本人认为除了学会经济学的理论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学会用理论分析问题,因此,多读经济学家的文章,多看财经类的报纸和新闻,尝试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现实问题,对学习经济学有几大的促进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18:29:26
个人觉得,在精读经典经济学著作(辅之一定量的练习)、掌握核心知识单元之前,对相关理论发展脉络有所了解,例如阅读《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经济学家传记等著作也大有裨益。同时,关注经济现状、世界金融局势,培养经济学的敏感、看待问题的经济学视角也很重要。最后,就是加强交流学习,例如参与人大经济论坛的讨论(客观求实、绝无阿谀)很有帮助。很杂乱,不想多啰嗦,见仁见智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19:00:22
继续抢占位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19:08:51
小字辈进来学习,感谢楼上各位高人。{:3_5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19:15:34
mark, mark, what wonderful activit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19:22:31
我前段时间刚学过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个人觉得呢,首先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懂得作图看图,这很重要,再次,就是要适时了解现在的经济实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19:25:54
我也来占个位置,先说明一下,本人学的不是纯经济学,而是金融学。之前就读于英国的两所大学,一是女王大学,二是华威大学,金融硕士研究生毕业。下面为大家列出就读四年所用的教科书,希望为那些想了解金融学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总的来说,金融学可以分为两大类:公司治理和投资学。金融学有趣的地方在于有的分支非常的文科化,有的却又极其数理化。这也是其中难学之处。

只是想初步了解金融的朋友可以读读“本科第一年的2”和“第二年的1”;

想系统学习公司治理的朋友可以读读“第二年的2、3”和“第三年的2、4”;

金融很强调计量经济学的基础,因为学到后面需要用大量的数据来建造模型,大量的数据处理需要运用计量知识,这也是刚开始很多朋友刚开始觉得计量枯燥的地方,因为老是觉得不知所云,也不知有何用处。。。

要系统学习投资学的朋友可以读读“第二年4、5”和“ 第三年的3”

有些朋友认为金融属于微观领域,其实不然,金融其实是个交叉学科。公司治理应该属于微观领域,但是国际金融却是属于宏观经济的范畴,而且货币金融学也属于一个重要的分支,所以学懂宏观模型,如蒙代尔-弗莱明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见“第三年1”

本科第一年:
1.Atrill and McLaney: 《Accounting and Finance for Non-Specialists》, Prentice Hall
介绍一些基本的会计知识,比如debt和credit之类的。

2.Mishkin, F. S. and Eakins, S. (2009),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Pearson/
Prentice-Hall (6th edition).
这本是非常著名的教科书,国内好像也有译本。对于金融机构如央行等有很多介绍,是金融知识的入门书。

3.Ian Jacques, Mathematics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Pearson, 2009
介绍最基础的统计知识,需要矩阵之类的。。

4.Barrow, M, Statistics for Economics,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Studies, 5th edition, FT Prentice
Hall, 2009.
基础的计量经济学,包括概率论。

5.Economics
Michael Parkin, Melanie Powell, and Kent Matthews,
7th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帕金的书很好的入门书,不深,数学也不多。喜欢读故事的人可以看曼昆的那本,也很不错。。。

这个阶段主要是入门,掌握金融的大体结构,打牢数学基础,因为到后面,计量经济学虽然枯燥,但是非常重要,如果概率论都没学好,计量就学不上去。。。

本科第二年:
1.Cecchetti, Stephen G., 2007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2nd edition,Mcgraw-Hill.
介绍银行和货币,以及简单的货币政策和外汇市场,比mishkin那本而言,又深了一点。

2.Richard Pike and Bill Neale, Corporate Finance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Strategies, FT/ Prentice Hall, 5th Edition
这本书是大块头,不晓得有没有译本,但是刚开始读的时候非常难,介绍很全面,是中级教科书。。。如果能啃下来,对日后深入将打好坚实基础。。。公司治理和投资学都涉及到了。。但是主要是公司治理和mm模型。。但是个人感觉期货期权那张写得不怎么样。。。之后还会介绍期货期权的权威教科书。。

3.H. Varian,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范里安的书很著名,这位作者来头很大,之前是加州伯克莱信息管理学院院长,现在摇身一变,成了谷歌首席经济师。书写得相当清晰全面。。。基本没什么数学。。。中级教科书。。。掌握本书的基本框架就可以说是掌握了微观的基本框架。。。最后还加入了一般均衡。。。

4.Advanced Level: Bodie Z., Kane A. and Marcus, A.J. 2009, Investments, 8th Edition, McGraw-Hill.
这本书跟上面richard pike and Bill Neale一样,是本有分量的书,对于投资学介绍得非常系统,国内好像也有译本,在投资学方面想打好基础的朋友要狂啃这本,因为这本把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o theory)和资产定价理论(CAPM)讲得很清楚,是我看过最清楚的一本。。。

5.D Gujarati and D.C. Porter, Essentials of Econometrics
计量方面公认的入门书就是这本,国内叫古扎拉蒂,作者很聪明,关于基础计量出了好几个版本,同样的内容翻来覆去的。。所以入门书用来用去都是他写的。。。这本前几章有一些基础的概率论,但是之后会向计量过渡了。。。初学者都觉得枯燥,很多老师也不会教计量,因为刚开始跟经济理论搭不上边,其实不难,如果能耐心点,这门往往能拿高分。不过计量常常是挂最多人的一科。。。

本科第三年:
1.Krugman, Paul R. and Maurice Obstfeld, 2009,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8th edition, Pearson Addison Wesley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克鲁格曼的大名,最近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本书前半部是他写的,关于贸易理论的。不过当时我们没学,学的是后半部分,obstfeld写的国际金融,写得相当impressive。很多人认为金融主要涉及的是微观经济,其实不然,国际金融就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所以学好宏观对金融也相当重要。本书的模型其实就是翻版的IS-LM模型。

2.Copeland Thomas E and J Fred Weston, Financial Theory and Corporate Policy. 4th edition, Pearson Addison Wesley. ISBN-13: 9780321127211.
本书算是中高阶的了,里面模型很多,文字较少,需要老师很详尽的讲解和资料才能读完,不大适合自学。

3.John C Hull (2008), 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 7th edition,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这本书是学期货期权的权威教科书,写的详尽有条理,非常适合自学,应有尽有。。。期货期权的种类也介绍得非常详尽。。如果数学好,又不怕烦的朋友,可以挑战其中的Black-scholes model(期权定价模型),数学论证极其复杂。当年老师考前直接了告诉我们5道选3道的大题里面,肯定会考这个,不过也没有几个学生愿意准备这道推理题。。。不过这个模型也得了诺贝尔。。。

4.Corporate Finance", by Ross, Westerfield, and Jaffe
McGraw-Hill Companies; 6th Pkg edition
这本是麻省理工的大老写的《公司治理》,国内也翻成《公司理财》。浅显易懂,公司理财融合了会计知识和金融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学。难学的是mm模型,易学的是股票定价模型,学了之后对炒股可能有点用处。。不过这模型只在美国有用,国内就排不上用场了。。。

研究生一年:
1.Advances in Behavioral Finance by Richard H. Thaler.
行为金融学是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融合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知识,为了更好的判断人如何做出金融决策。这门课可以很浅显,也可以很数学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选修。

2 Econometric Theory and Methods by Russell Davids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这本书是高级的计量了,相当难读,如果不是有很深的计量背景或是很牛的老师辅导,不建议挑战。我们当时是有老师的辅助教材才被老师硬推着读的。。

3.Business Analysis and Valuation: Using Financial Statements, Text and Cases by Krishna G. Palepu...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 4 edition
这是研究生的一门选修课,已经是纯会计学了,重点是杜邦财务比率分析法,一大堆财务比率公式,有四种方法算公式的股价,但是原理是四种方法算出来的股价要是同一个数。。。有点难度,不过很好玩。。。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教材学习版(建设中)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1&from^^uid=9114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20:12:52
关于西方经济学 让我想起保研面试的时候 老师问我 “大学里面你印象最深的课是哪一堂课” 我的回答是:“我系主任大一时候给我们上的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 是高老领我们进入经济学的殿堂! 值得赞扬!
书质量不用说 编的非常不错
还有一点小小的细节非常值得注意 就是几个人合编的书 不像西方的教材一样 一个人编出来 合编的书虽然说可以编者之间讨论 但是里面的前后联系还是不够紧密 不像西方教材一样(如曼昆的.......等等) 可以瞻前而顾后  由于教材是宏微观分开的 现在读研究生了 买了一本宏微观合在一起的 非常漂亮 图还是彩色的哦 和大家共同进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20:26:22
我的经验就是多做题目,必须把它当成一门自然学科来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20:50:49
对于微观来说,需要把里面的思路弄清楚,由需求到消费者到供求关系再到生产者。当真的学懂之后,就可以清晰的理出其中的关系,并且将那些图能够再脑海中描绘出来。
而宏观,必须要深刻地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决定供给,进而决定就业量”,这是他一切政策目标的理论基石。至于这句话是否正确,则需要自己进行深入的学习之后来进行实证的分析。
总之,西方经济学,到了后来的高宏和高微,只要你学透了,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很奇妙的体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21:06:45
我觉得上课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给我们讲解的时候就要把认真听,毕竟很多东西自己看起来比较吃力(我学理科的),书上的那些图要自己动手画几遍,知道图与图、曲线与曲线之间的关系、每个曲线的特点。接着就是那些公式要理解。我觉得理解是最重要的,不能死记硬背。课后即使做些习题巩固下。我就是这么学的,个人感觉效果可以,嘿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21:22:29
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是一定要经常上人大经济论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21:40:18
我学的是高鸿业版本的,相对于曼昆和范里安的比较简单。没什么经验,上课时认真听课,听懂了!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21:42:17
能整个宏观金融 微观金融学习经验就更好了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21:44:06
现在论坛精华帖的功效被充分发挥啦,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21:49:08
难得有这样的讨论话题,难得有这么多的讨论。当然,金币也是有功劳的。
这个话题,谁都可以说两句。我也就说一下自己的体会。

首先,说说微观经济学。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资产定价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理论,不完全信息和激励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看起来包罗万象,但是研究方法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约束条件下的极大化,并且是以理性人为假设前提。约束条件下的极大化研究方法,是借鉴或者模仿了物理和数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中的均衡概念,借用到经济学里,于是就有了所谓确定的稳定的最优解。如供给=需求,最优消费解等。微积分的出现,催生了经济学家发明边际概念。围绕着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这个均衡核心,经济学发展得蔚为壮观。这体现在包括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激励理论等各块经济学理论里。关于理性人的假设的合意与否,向来就是各执一词,没有统一意见。有人说,这样研究问题比较方便,才有共同的研究起点。也有人说,这个假设与现实相差不知几万里。我自己的看法是,在很多时候,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来解释人类行为是貌似可以的。如贝克尔坚持此假设,解释家庭生产,婚姻等行为是有说服力的。也许,是这个假设毕竟太严格了,还是有很多不好用这个假设来解释的现象,比如消费者的行为,于是经济学家要放宽这个假设,好给经济学获得新生。当然,另一方面,也是得益于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很多很多行为都不是理性的。比如,消费刺激、忽悠等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所以,当下美国,行为经济学大行其道,方兴未艾。最后要说的是,个人总觉得,特别是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是空中楼阁,一般均衡理论也是感觉起来很爽的东西;但对上述其他理论,我认为还是有意义的。

再说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讲得是经济增长,商业周期,国际经济学,通胀,失业,收入分配,金融市场等的知识。现在大部分教材,经济增长是以索罗模型为基础,商业周期模型是以凯恩斯模型为基础来讲的。在非高级教材里,这两方面的理论都有给人神清气爽的感觉,甚至是神通的感觉。因为,你学了之后,仿佛就知道了从长期看经济是怎么回事,而当下的经济波动又是怎么搞的,甚至你还可以高谈阔论一番,再开出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来,很有拯救苍生的牛逼感,自欺感。难怪,曼昆说宏观经济学是令人激动的领域。(具体出处和原话不详)曼昆,新凯恩斯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对凯恩斯经济学的发展贡献很大,让它从几乎死亡的边缘贯注了新的巨大的生命力。他用菜单成本,协调失灵等来解释价格在短期的粘性,以此来重新理解凯恩斯理论。现在的宏观经济学老强调微观基础,比如推导出供给曲线是向右上倾斜的。但是,你很难感觉认同宏观里的研究方法与微观是一致的。微观是从个体出发来研究的,宏观里个体跑到哪里去了呢?比如凯恩斯理论和微观什么关系?也许,正因为如此,凯恩斯的经济学本来就是想革前面那种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命的吧。

又说计量经济学。其实,都是学得很差,就会莫名其妙地给出方程式,然后故作高明地指点一番。不过,作为数学来学习,还是有快感。有一问,如,工资决定方程式里的因变量工资,采用对数与不采用对数形式,分别估计出的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系数之间可否互相解释?

最后说高级系列。高级的东西,作为数学来学习,如果有兴趣,是很好玩的。否则,太意淫了。物理学用数学是不用无法表达,用了可以精确操作。难道,经济学可以吗?对了,这说得是高级微观和宏观,没说计量。经济计量学,越是高级才有用。

个人之见,姑且看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22:01:43
我本科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读研选择的是国际贸易,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就很不错,是基础篇,我之前没有看过任何关于经济学的教程,因为学校制定版本就借来认真看了。先通读,第一遍速度慢些如果一点基础都没有的话。不懂的停下来 思考下 想明白。接下来再读两遍,应该会很熟悉这个教材了,建议第二遍做笔记认真的做,第三遍看的时候如果回忆前面的内容,可以直接看笔记也能节省点时间了,如果备考 那后面就可以直接看笔记了,我就这么做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22:02:42
看外国教材才叫真的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22:36:28
经济学是学以致用的学科,是来现实生活的的学问,马歇尔说:经济学是人类最一般生活事物的学问。因此学习经济学的关键之所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现实的实例解释经济学理论。比如学到机会成本,仅就定义讲是有一点难,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金庸小说里的张无忌选择赵敏而放弃周芷若,则说明周时赵的机会成本。因此现实的例子蕴含经济学原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22:42:02
在学习经济学过程中,高板的经济学固然是考研的经典教材,个人认为:厉以宁办的和黎以远版的经济学也不错,关键不在于教材,而在于使用教材的人。会看戏的看个门道,不会看戏的看个热闹。使用教材,认真思考,联系现实,非常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6 22:43:15
在Varian的教材可以和国内教材互为前提,互为补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