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88 2
2010-08-26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与解

·
2010-08-26 01:53
·
工商时报

·
刘胜军


  今年年初,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多次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迫之情溢于言表。尽管中国早在1982年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10条经济方针上就提出关于「转变」,但过去27年在经济腾飞的同时转型却进展甚微。
 如何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近年来的主要关注点。吴敬琏教授堪称呼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头号旗手,早在2005年就出版了专著「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而「无锡经验: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个案研究」则是深入探讨转型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案例研究。
 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毋庸赘言,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中国转型困难之症结,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让转型从口号变成行动。中国转型问题究竟卡在何处?要回答此一问题,必须先弄清转型的含义。简单来讲,转型就是从依靠资源投入为驱动力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以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源泉的增长。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是微观经济主体,转型当然要依赖企业的进步,可是中国企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以低成本、低质量名闻全球。更可怕的是,这种低成本不是建构在管理效率之上,而是主要基于扭曲的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和环境价格。中国虽然积累了2.4兆美元的外汇储备,但说穿了只不过是牺牲自己的环境和资源为发达国家做苦力而已。
 中国企业为何就这么不争气呢?这里面虽有中国企业历史短、企业家管理素质差等阶段性因素,但更多的是制度性问题。企业经营,其实质就是在既定的制度约束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
 通常而言,企业家谋求利润的途径无非是提升管理水平,练好内功,依赖中国国内偏低的要素价格优势去参与国际竞争以及寻租等等,企业选择何种途径端赖于制度环境所提供的激励。
 一般而言,寻租可以快速获得高额利润,但发展中经济体往往又执法不严,更导致企业对寻租趋之若鹜。中国民营企业热中于房地产、证券市场,即是制度所创造的巨大寻租机会使然。
 因此消除制度环境中的负向激励,使企业把精力聚焦于管理和创新就成为转型的真正关键。但是制度环境改革的权力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有没有动力和意愿去深化体制改革?这正是吴敬琏教授长期忧心的所在。
 忧虑之一,一些从行政垄断和权力「寻租」得益的人们,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蓄意阻挠改革进程,也有意误导公众,延缓改革进程,甚至假借改革或宏观调控的名义,扩大自己的权力和腐败的空间。在中国教育、证券市场、医疗等诸多领域,中国民众都领教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威力。
 忧虑之二,当前央企依靠垄断优势所营造的虚假繁荣,使得国企改革的动力消退,甚至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
 忧虑之三,政治周期所导致的行为短期化。政治周期是客观存在,在地方政府层面表现尤为明显。为了追求政绩,地方政府官员迷恋于短期内创造巨额GDP的「招商引资」,为此不惜牺牲环境、公平,因为这些环境等方面的成本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才能逐步呈现出来。「把问题留给明天」,这是一种可怕的扭曲性的激励作法。
 因此,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从表面上看是企业的转型,但从深层来看则是如何推动从「权力型政府」朝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中国转型的征结已经很清楚了,要解决就不难了。关键在于中国政府自身改革的压力和动力机制来自何方?这就需要中国官员们来自灵魂深处的革命。(本文作者为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9-1 11:39:05
压力和动力来自基层大众 中国的改革 大多是倒逼机制下的产物   中央一级和地方一级是两个不同的利益集团  地方阻力更大  而地方阻力的根源出自中央的评价体系 如何在现有评价体系下  逼迫地方让步是中央近来的任务之一 主动的把国际约束套在自己头上 就是一种策略 以前是改革促开放 阻碍性的既得利益集团主要集中在中央 现在是开放促改革  阻力来自地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1 13:12:56
有阻力未必是坏事。
大禹的老爸就是典型代表。
不过社会复杂,我们要不想站错队伍,也得万分小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