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乞讨总须有个理由(诉求)。乞丐碗里的钱,会受到这个理由的影响。
 讨学费、讨路费、讨医病、求温饱,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不同时期或环境下,人们的同情心指向会有所不同。同情心需要被满足,就会引导不同的乞讨诉求。不顾施舍者的“需求”,乱卖可怜相的乞丐,在市场中无法长久地生存。
 前几年有许多职业乞丐,或者冒充孕妇,或者冒充学生,或者把脚弯到脖子后伪装残疾,深受不知情的大众之同情,可惜随着这些伎俩逐渐被揭穿,这样的乞丐也越来越少了。
 众多人力愿意放弃工作而转向行乞,不是施者愚蠢,也不是乞者无能,只是乞讨的方式适应了同情心的需要而已。
 不同环境有不同的诉求,不同的诉求又会影响到施者的施与量。在乞丐市场中,施者希望自己能以最低的成本换得同情心上最大的满足——他希望乞丐可以在自己最小的付出中最大限度地受惠。
 在这样的情况下,讨学费的都会声称自己勤奋好学,成绩优秀;讨医费者也会说,你支持他一点点,将给他带来无尽的希望;求温饱的会说:“我几天没吃东西了,给点钱填填肚子吧!”
 总之,人们在边际上的施舍为乞讨诉求带来的帮助越大,其施舍的意愿就越强。
 如果是讨学费,乞丐摆示的钱可以多一些,使路人觉得学费就快凑齐,他不会一辈子当乞丐的;讨饭钱的就不同,他甚至不必摆示一分一厘,因为馒头的价格是摆示的上限。
 小结一下,这是使乞丐碗里的钱尽量地多的因素。
 此外,尽管如此,乞丐并不是在受到一次施舍后马上停止乞讨,他会陆续把钱收起来,使每位路人都有相似的感觉,这又是使碗里的钱变少的因素了。
 过高的收入会引起路人的不满,路人会拿就业者的收入和乞丐比较,这是事实。但直觉告诉我,这与碗中钱的数量无关。隐瞒收入,恐怕是竞争的需要。
 第三,钱摆示出来,,管理成本必然增加。依我的经验,大多数走动的乞丐都是把一元钱放在碗里,并用拇指压紧;或坐或卧者,摆示的钱就多一点;需要打一下盹的乞丐,钱就全数收起来了。
 最后补充一下,碗里的钱有时候是对施舍单位的暗示,这是对施者同情心的激励和最低标价,说明其他施者通常都是给这样面额(5角一张、1元一张、5元一张的,等等)的钞票。
 不知道朋友们遇到过没有,如果你让乞丐等了“老半天”,最后只掏出几毛钱,他可能会嘟囔几句表示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