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611 4
2010-08-29
常有友人后学相问治学读书之法,予学力未逮,所识浅陋,未敢贸然作答,只含糊说须下得功夫。事后却想此几尽废言,道理固然完全正确,但对治学读书者却无丝毫“功用”。当世正是“学术繁荣”与“理论爆炸”之时,书籍面世之多及论域之广,常令欲读者眼花缭乱,甚至不知所措。虽古今中外一切认真治学读书的莫不以“格物万象,究极天人”为本心,但若读书不得法,就算肯下功夫却只有一般成就,也枉费了许多努力。

予治学无成,却常被周围人赞许有灵性,其实只因得了些读书的技法,弄了些谈资与人招摇,使不明就里者遭蒙蔽而已,实属吕思勉先生所说“太讲门径,而不甚下切实功夫”之弊类。予虽不才,却古道热肠,若这些雕虫小技有裨益于同仁后学,也愿拿将出来贻笑大方。

予以为,在当下治学读书,须先定下志趣和任务。所谓志趣,即是治学志向和兴趣。当代学术论域广泛,科目详分,鲜有通才可得,学人应找到自己此刻兴趣所在。若能以志趣划出治学范围,则视域明朗,便可于千万书中直取所需。但治学起点不宜过高,当视乎当前任务酌定。所谓任务,于学生讲便是课业排序、获取学位,于公学教研人员讲便是发表成果、评定职称,这些虽是俗务,但紧迫的很,只因是将来吃饭的本钱。任务当头,治学就要先讲功用,此时宜以治一问题或治一人物入手,再取其中一片面,全力攻之,创造成果。若属予这等“在野治学”的,虽不受现代学术机制的约束,可以自在读书,但也要有个阶段目标,以免懈怠荒疏,累年而无所成。

以上道理浅显,大家都十分清楚。不过这其中也有个读书法的问题,其善用者既能完成急需的成果,又可为日后治学奠定稳固基石。予则以自家读书的经验加以例说。

予常用的读书法不外乎“索、疏、评”三者。现各举例以说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29 18:23:41
一、索读法

循其脉络,探求本原谓之索。
索读法常为科目之入门或概览时所用之法,往往系以学术史读本为纲目线索,进而通览经典原著。
〔例说一〕法科新进研究生,欲治法哲学与法社会学,然学院教学松弛,亦无名师指点,求问读书法。
(1)书目一及读法
〔英〕W.莫里斯著《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桂林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997)。
(台)洪镰徳著《法律社会学》,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法哲学和法社会学的入门通览以此二书足矣,其著述已涉及西方古今最重要哲学、社会理论、法学名家三十余位。
读时按其章序递进,如莫氏书第二章“起源:古希腊和自然法理念”,快速浏览其内容,得知本章主要评论为柏拉图《理想国》和《法律篇》、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和《政治学》。故本章及相关原著可安排三至四周的阅读规划,首先略读原著(所谓略读,即读的懂处甚好,读不懂处就作罢,先有一个整体印象即可),然后阅读莫氏的评论,若有疑问则再翻阅原著,遍查出处及其上下前后文,细细品读,检视前说评论是否客观公允。莫氏、洪氏书皆当依此法。
不过此二书于初学者甚是晦涩难解,莫氏书并非寻常的“思想概述”而是在现代性批判语境下的评论,立意颇高(自卢梭等章节起即很鲜明,至于哈特、罗尔斯、德沃金等处尤甚);洪氏书则涉及诸多社会学专有术语,法学生常常十分陌生。故需要补充书目如下。
(2)书目二及读法
〔美〕R.N.斯特龙伯格著《现代西方思想史》,刘北成、赵国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994)。
汪安民丄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上、下册),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法〕达尼洛·马尔图切利著《现代性社会学——二十世纪的历程》,姜志辉译,译林出版社(2007/1999)。
斯氏乃是一位历史学家,其书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至20世纪末的解构主义各个思想范式放置在欧洲的大历史环境中加以剖析。文风平易,可以先花几周时间一气读完,便能了解欧洲文艺复兴至今社会和思想变迁之概貌。
汪氏书自近当代哲学、文化、社会理论名作中选编了六十余篇原文节选,分“现代性的断裂”、“现代性的概念”、“现代性与现代化”、“现代性与体验”、“现代性与现代文化”五大部分编排,展现了现代性问题的基本理论图景。马氏书亦以现代性问题为中心,以“社会分化”、“理性化”、“现代状况”三大编分别介绍了近二十位西方现代社会理论家的思想范式。这两书亦细读,做读书笔记甚好。
(3)读书效果
依上述书目及读法,以两年的阅读规划,若下得功夫,必也成果斐然——通览西学政法经典不下三十部,又视域广阔,晓得社会理论“前沿”所在,有人来谈福轲时知其思想要义,哈贝马斯亦是,卢曼亦是,鲍曼亦是,沃勒斯坦亦是,人不能不赞之所识广博。提笔做起文章亦是神采奕奕,线索极多,自然灵光乍现,又可旁征博引,则学术之材质立可现矣。读书时有莫里森、洪镰徳等名师常伴,柏拉图、马克思、韦伯、罗尔斯等大师依次开讲,学而时习,不亦乐乎,岂曰无师?
附记:西学经典的读法
清华大学法学院许师章润先生有演讲文稿《经典:文本及其解读——关于阅读法学经典的五重进境》,其将阅读经典依次分为“文本解读”、“语境分析”、“意义阐释”、“风格赏析”、“谱系定位”五重进境,并举凯尔森、康德、萨维尼、卡多佐、柏拉图数部作品为例说,立意甚美,分析精当,颇值得后学阅读经典时效习。详解请见原文。

〔例说二〕中国传统思想入门。
国学入门书目,胡适、梁启超先生皆有所列,不过实在令人望而生畏,便是旧时要参加科举的生员也要被吓退。后来胡、梁二先生考虑到学生“校课既繁、所治专门”,故皆删减为《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讲演时也指出7部“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书的数量减少了,似乎可鼓起勇气拿来一读,惜乎读者十有八九都是古人所说“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皆是读书不得法。
以予所见,现代人来读国学应视乎其目的。寻些谈资消遣的应是五等,从国学中寻些佐料为他自己专业添色的是四等,做东西文化比较的是三等,从徳艺之教而反身求诸己的是二等,专治古学而矢志继承道统学统的便是境界最高一等。予之浅陋当属四五等,下列书目读法是累年心得(惟当时所读版本与下列略有别,此处收入?#65308;版本),仅供业余喜爱国学者参考使用<BR>(1)初学
吕思勉著《经子解题》,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庆善编《梁启超、章太炎解读中华文化经典》,辽海出版社(2003)。
钱穆著《中国史学名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973)。
钱穆著《国学概论》(上、下册),商务印书馆(2004/1931)。
《经子解题》系吕思勉先生为“有益初学”而编次,冠“解题”名但不限于介绍书籍源流、宗旨要义,还多谈读法,举凡十三经、十七子,内容甚广。《梁启超、章太炎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则包括梁氏“国学入门要目及其读法”、“要藉解题及其读法”并章氏“国学演讲录”、“国学概论”等,其中章氏“演讲录”以“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题略说,总括精当。钱穆先生《中国史学名著》是讲课实录,多用口语,颇裨益初学。以上三书皆平易,可一气读完。又曾见有人读这些书时做摘记,觉得大可不必,既为初学而编,皆非精深大作,一气呵成则妙趣横生,自然就有了研读经典的兴致。
《国学概论》读法略有例外,此书虽钱氏早年作品,又为“中学课程”所编,但实属一部中国学术史纲目,内容自孔子至于近代,旁征博引,议论亦多有发明。此书固难“一气呵成”,需花些时日。建议读完前三书后细读此书为好。
(2)进阶入门
前述“初学”,也就是了解些经典名号及学术流变概貌,连国学的皮毛都未曾沾上。其后若欲进阶入门,则需下真实功夫。国学入门途径大约有二,一是传统读经法,二是学术史训练法。前法为古人所崇,后法为今人所用。
读经法就是直接来读经典,此法最扎实,但于今人讲,功用差些。今人不同古人,彼自七八岁起即受教,反复诵习经典不缀;今人则或是专事文史哲学科需要古典材料,或是业余喜爱想探究人心事理,多是成年方接触国学,又急于求成,读经法的功效显然难合人意。故今人多以学术史训练法治国学,即前述索读之法。
中国思想史著述佳品颇多,但以何者为纲目线索,当视乎个人所需。予则专取如下:
萧公权著《中国政治思想史》(全三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945)。
杨鸿烈著《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8/1936)。
唐君毅著《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969)。
唐君毅著《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966)。
唐君毅著《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968)。
唐君毅著《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973)。
唐君毅著《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975)。
牟宗三著《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983)。
牟宗三著《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990)。
牟宗三著《才性与玄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63)。
牟宗三著《心体与性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968)。
牟宗三著《佛性与般若》,(台湾)学生书局(2004/1977)。
牟宗三著《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979)。
以上选书无门户之见,选取标准只求“功用”:其一为专业所需,萧、杨氏书即是,在大学时便略读过。其二为名家作品,萧、杨在民国即为有声望之学者,唐、牟二先生则是公认的大儒,名家治学精湛,纵有谬误纰漏,十之一二也,后学从其得而正确者不亦十之八九乎。其三为囊括完整,唐氏《中国哲学原论》、牟氏四大专著所梳理内容,已近涵盖中国传统哲学之全盘,而《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乃唐氏文化思想纲领,牟氏《中国哲学十九讲》、《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虽晚出,亦可视为四大专著的综述总结。
此外亦有不少著述,如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先秦)》、《两汉思想史》、《中国艺术精神》也是断代或科目研究中的上品,钱穆《朱子新学案》、钟泰《庄子发微》等亦是思想家专门研究中的善类,涉及其中时不可不读。但就中国传统思想完整观览而言,则以前列唐牟之书好用。
今从事专科研究者多采用学术史训练法(索读法)来治学,此法成效尚好。但若遇上不肯用功的,只捧几本学术史看了,经典是一页也未曾翻过,就在外面招摇,竟也可以蒙蔽众人。如是专心治学者,则不必自欺欺人,当循着读本所列脉络线索,考析原典,久之启发必多,自会有真才实学。
附记:
亦有友人说此处“进阶入门”书目不甚好,既是“入门”,又要给“业余喜爱国学者”参考,唐牟二先生的书就有些艰深了,读之不易则生挫折心,反是难入门。予思之甚是,故若为一般的初学者,建议取这些书较合宜:
钟泰著《中国哲学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同冯友兰、胡适等撰哲学史相比,钟先生这部书的境遇显然落寞了些。钟先生处理中国“哲学”问题,与胡氏“抽出纯粹的哲学思想,编成系统”、冯氏于“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不同,他是“以史传之体裁,述流略之旨趣”来写中国思想,传承学统的意味颇深。此书言简意赅,与钱穆《国学概论》及下列《中国哲学思想论集》合读最好。
台湾水牛出版社1976年初版之《中国哲学思想论集》,其中“总论篇”、“先秦篇”、“两汉魏晋隋唐篇”、“宋明篇”、“清代篇”五册。除“总论篇”外,此论集以皆古代贤哲为单元,选入述其思想要旨的论文一至数篇,这些论文皆辑自当代名家之作,虽行文风格不一,但内容涵盖广泛,文字也较朴实,颇值得品味一番。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三册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葛氏尝言其关注“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试图将知识与社会二史合一来写,这便与冯友兰、唐君毅、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以继承学统为志业而建构的“哲学史”大相径庭,某种意义上正是对“哲学史”的“祛魅”。与上列书对证阅读,自有可深思之处。
有人举以葛氏书中所发现知识(思想)同社会事实之间深刻的裂痕为例,完全否弃中国传统思想的价值。予则笑言,若以“现代性”批判者的眼光,则西方理性主义、科学主义、自由主义等皆有知识与事实的断裂,这些主义的价值是否也当否弃之?以予之陋见,一切哲学或理论在一切社会中皆只能微小地成功,但此并不妨碍我们将其作为一种知识或方法去发现世界,去体验生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9 18:24:02
二、疏读法

辟其源流,条陈解释谓之疏。
疏读法常为专治一经典时所用之法,即逐句细读,旁征博引以训诂名物,分条陈列以阐发义理。
〔例说三〕治《论语》。
马一浮即湛翁先生说,《论语》中皆是六艺之旨。六艺者,即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又引《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春秋繁露·玉杯》:“《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徳,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史记·太史公自序》:“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故先生在《复性书院讲录》中阐发《论语》大义时,即以其为立六艺之教。
予今从湛翁先生“六艺说”,自谓《论语》于当下,虽不能治世,然可以立人,立一乡一国之善士也。何谓“士”,《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哀公问曰:何如斯可谓士矣?孔子对曰: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所由焉;虽不能尽善尽美,必有所处焉。是故知不务多而务审其所知,行不务多而务审其所由,言不务多而务审其所谓。知既知之,行既由之,言既顺之,若性命肌肤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若此,则可谓士矣。”士学以六艺。又湛翁先生云:“据《论语》以说六艺,庶几能得其旨”。
予参考先生“通治群经必读诸书举要·四书类”,本于六艺说,列疏读所用底本如下:
杨树达著《论语疏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955)。
并附,朱熹《集注》本、阮氏十三经注疏本、刘宝楠《正义》本、程树德《集释》本、钱穆《新解》本、钱穆《孔子传》、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并《复性书院讲录》等。
此读法颇有些怪,既从湛翁先生,何故不按其所教,以朱熹《集注》为底本,偏选出一个杨树达先生的来?予则为藉读《论语》而通览群书故。
杨先生在《疏证》“凡例”中说:“本书宗旨疏通孔子学说,首取《论语》本书之文前后互证,次取群经诸子及四史为证。”这恰暗合了湛翁先生《论语》总括六艺之说,杨先生正是以经证《论语》,以史证《论语》。
予疏读《论语》,以杨氏书为底本,他若在此句下引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一句,予便去略读《曾子立事篇》全文,找出引证处,并考析上下文,看其义是否引得确当;他若引《左氏传》,予便去查《左氏传》,并查同一经条下的《公羊传》、《糓梁传》;若引《淮南子》,便去查《淮南子》。又杨氏书中无论本句还是引句,皆无音注,阐发义理亦少。为方便读,予对《论语》中本句则参以《集注》、《注疏》、《正义》、《集释》等做音注,对杨氏引句亦同样参考各种注疏加上音注,最后再合证本句的义理。如此这般,疏读一本《论语》即是通览经史子等群书,所得岂不多乎?此即疏读法之妙趣也。
以上治《论语》法,实为疏读与索读二法并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9 18:24:15
三、评读法

判其是非,议论得失谓之评。
评读法则为藉评议他人论述而博览群书之法。评议最忌凭空发论,须言之有据,应博采众家之说为证,以求臧否得当。
〔例说四〕关注现代性问题的缘起。
予在数年前对“现代性”一词尚只闻其名而不知其实。所学又为法科,少年轻狂好事功说,尝自谓“实用主义”。昔法学界争议民法典编篡体例,一派崇尚德国民法典之形式理性,另一派则标榜实用理性而力主杂采。予是时从后者,反对德式概念法学追求规则唯理化与体系抽象化之说,欲发文攻讦之。但徳人法学颇得康德、黑格尔学风,以高度理性科学自诩,若只以实用姿态攻之,徒劳无益。以予之直觉,需大力攻伐彼所奉之理性主义,则可断其根基。
故予查览群书,一面探究徳人法学之特质,一面搜寻各家如何批评理性主义或科学主义。读之日久,“现代性”这一词藻不断浮入眼帘,渐生趣味,转而放弃评议德国概念法学事,而专读与现代性问题相关书籍。一年有余,对此问题的基本论域便了解个十之七八,亦颇有所获。此后,又顺着这些线索纲目,略读了不少西方现代思想家的著述。
当年为攻讦徳人法学所作论文底稿尚存,几日前又翻出一看,不免失笑,何其肤浅耳!欲去骂别人的,却不知当骂些甚么,说理不足,撒泼有余。今日若起笔,许能直击要害,不过却没了那番兴致。虽是文章不成,但藉评一事而得知一大道理,实为机缘巧合。此是评读法的妙用。
凡做文章需博采众家的,常得益于此法。为发论而读,人自是屏气凝神,读得快,梳理也精当,效用颇好。

以上三法,治学读书者若能运用自如,则功用极大。于一本经典讲,许是初学时依着纲目索读,瞧了它一遍,只是模糊懵懂;后来评议别家时,想起这书似乎有个得当说法,又翻阅它一遍,此时便觉懂了一大半,日后评议另一家时,再来翻阅一遍,或就懂了十之七八;一时发起兴趣来,专治此经,细细疏读,不仅弄通了它,且遍览群经,所获自是极多。
治学读书的门径以予之陋见,即有上述三法,若有不确当或疏漏之处,则请方家补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9 18:35:22
拜读了,不知作者是谁?想认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