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里,哲学天才都是那些不看哲学书就能成才的人,如维特根斯坦,哲学牛人都是那些看了一辈子哲学书便成才的人,如康德、黑格尔。我既知道又不清楚他们是如何踏上哲学之路的细节,但却不尽向自己问这个问题,我是如何踏上哲学之路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在向自己问这个问题并作出思考之前,我也不清楚问题的答案,或许当我写完这些文字,翻开一本哲学文献,随书中思路游弋一会儿,我走上哲学之路的原因就会被忘在脑后了。
我为何走上哲学之路?是出于对智慧的热爱?是出于对先哲的仰慕?或是企图达到对事理更清晰的认识?还是用其为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服务?抑或是推动人类知识和观念的进步?为了给自己一个负责的答复,我想我需要从我接触哲学历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一切,都要从我的高中时代开始。初中时的我是一个晚熟的男孩,拒绝过异性的追求,没感到用了多少的功,就考上了沈阳最著名的高中之一(当时沈阳那届的初中生生源有5万,而包括与我就读的高中齐名的学校在内共招生600多名)沈阳二中,并在一个时期担当过学习委员,大概是出于对智力的追求,我在高一时看了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书,不过印象都没有那一本奠定我的哲学观的用辩证法的观点讲述科技史的书深。与其他高中生一样,我所接触的最初的哲学也是马哲,但不同的是,我是主动接触的,大概就是由于这本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辩证唯物主义烙在我身上的印记想必也与众不同。高二时的我开始考虑与死亡有关的问题,与此前因对TV GAME感兴趣而着手创作游戏剧本和游戏规则的做法联系到一起,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直到高三,我的物理思维在班里也是与众不同的,偶尔会给出一些比较典型而有难度的数学和物理题的新解法,令同学们刮目相看。但真正改变我的命运的,是在进入高三后的一个夜里,我正在思考延长人类寿命的方法,偶然间想到通过在计算机上复制人类意识的方法延长人类的精神之旅,考虑到意识复制技术的可能性,我设想在人的睡眠时复制,随后,我便沉浸在这一设想之中,按照编写游戏剧本时想象的习惯,把自己设想成一个即将将自己的意识复制到计算机上的受试者,又很自然的想象了一个采访这个受试者的记者,以使整个想象变得有趣而生动,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在我把角色换到那个记者时,一句惊人的话脱口而出,“你将在哪里醒来?”随后,我的大脑产生一片混乱,一种近乎恐怖的混乱,我无法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我的大脑告诉我这是无法想象的。接下来我就沉浸在这种混乱之中,渐渐进入了梦乡,第二天早上醒来发觉自己还在家里的床上,使这个刚刚在昨晚想到那个奇妙的问题的高中生觉得很不可思议。在学校,我找了一个时间向身边的三位同学描述了这个问题。
“我在这儿(晃了一下头)又在那儿(又晃了一下头)”“你将来研究什么,一定能成功。”(他后来考上了北京大学)
“想这个问题能把人想疯啊”(这位同学后来去了大连理工)
“我不认为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在上了年纪的学者那里或许能得到解决”“一切皆有可能”
(他后来去了大连外国语学校)
但没有什么,让我意识到那是一个哲学问题。
后来,带着不同的想法,我们到了不同的高校,尽管我认为我如果不失误,还有三十分的提升可能,我还是慕东北大学计算机系之名而考上了这个系,到了学校才知道原来东北大学的计算机系近几年排名有所下降,而排到了全国第九,这大概就是我刚入学时对计算机系的唯一认识,而知之甚少所带来的就是没有多大的兴趣,这就使我在大一时很快的投入到课外书阅读的计划之中去了。大一的学生在分校区上课和居住,而分校区的图书馆要拿身份证才能借书,而我认为那很麻烦,不愿意总把身份证带在身上,也认为那么小的图书馆的藏书有限,就到学校教学楼里一个办理图书外借的小书店去借书。在这里,我遇到了第一本让我接触到西方哲学的哲学书--《思想者的盛宴》,后来才发现,那本书其实是把网络上一些与哲学有关的文章汇编在一起,印象里连个书序都没有,不过书中的萨特和维特根斯坦的章节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知道了原来哲学还可以这样,原来思想界是如此异彩纷呈。随后,我的哲学兴趣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一个小书店已经满足不了我阅读的渴望,我在一个折扣书店买到了一本我最喜欢的哲学书--《哲学的故事》(至今我在闲暇时还不断翻阅,书中优美而生动的词句令人百读不厌)以它为线索,我后来又在辽宁省图书馆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大概是高中看了很多学习方法之类的书的缘故,我对心理学也很感兴趣,可以说,社会科学阅览室的所有哲学和心理学的书的标题都被我看过,此外我还看过很多书的目录,和自己感兴趣的近百本书的全部(其中包括计算机相关的书籍)。一个人在满足了自己阅读的渴望之后,大概就渴望交流了,我来到了百度,在贴吧的输入栏键入哲学二字,就开始了我的网络哲学之旅。当然来到网络交流,便要拿出些自己的东西,我就把高中时发现的那个问题在第一时间发了出来,为了看到更多人的反应,我在心理学吧也发了一份。(至今为止,大概是因为我常在哲学吧活跃的缘故,哲学吧的那个贴的点击已经超过了5万,其中有第一时间理解了的,还有一些没有马上理解或产生误解的人,我都给出了讲解和回复,花了这么多的时间,我只是想向人们证明,这确实是一个很神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