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速发展的宏观经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劳动力供需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多管齐下”,在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教育培养等方面做出新的努力。    
关键词:奥肯悖论,就业弹性系数,劳动力市场改进,宏观经济调整
    改革开放政策至今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但是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于是在中国便出现所谓的“奥肯悖论”,即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正相关关系被破坏,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未能充分满足劳动者的就业要求。本文主要通过我国相关经济数据的考察,并结合国内一些主要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深入分析我国出现“奥肯悖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奥肯悖论”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的数据,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失业水平。在经济增长方面,学界普遍使用GDP增长率作为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的首要指标,而在失业率方面,由于我国失业统计制度不完善,实际失业率难以获得,通常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加以代替。
    1.1 对中国式“奥肯悖论”的实证分析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地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平均速度高达10.1%,2001-2008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分别为:8.3%、9.1%、10.0%、10.1%、10.2%、11.1%、11.9%、9.0%,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GDP跌至7年以来最低水平,但是从2001年至2007年经济稳步回升来看,根据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理论,经济的高速增长应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就业率提高,失业率下降。但是中国90年代就业的增长率却只有1.1%,而在2001-2007年的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7年,而且远远高于20世纪90年代(见下表)。此外,从中国GDP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也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与我国实际的失业率还是有不小差距的,但由于我国政府不对外公布实际失业率,所以有关这方面的具体数据很难得到,但根据有关学者推算,我国的实际失业率可能在15%-20%,如果把隐性失业或者不充分就业也算上,我国的失业问题就会更加严重。上述情况是用观察方法得到的粗略结果。下面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失业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看二者的关系如何。
    根据“奥肯定律”,假设其表达式模型为:y=a+bx,其中y是GDP增长率,x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根据上表的数据,用SPSS软件对x、y进行线性拟合,可得到:a=12.5,b=-0.768,即“奥肯定律”在我国的线性模型为y=12.5-0.768x。此模型说明:当失业率的变动为零时,我国的GDP增长率为12.5个百分点;而当失业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我国的GDP增长率将会随之上升0.768个百分点。二者虽然是负相关关系,符合“奥肯定律”所表达的经济意义,但在5%的显著水平下,F检验的P概率值和T检验的P概率值都等于0.2998,大于0.05,说明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不显著,用失业率x来解释GDP增长率y不具有显著意义。而且,此线性模型的可决系数R只有0.067,远小于0.7(根据有关统计理论,只有当R>0.7时,才表明白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拟合程度比较好);相关系数R也只有0.259(一般地,只有当R>0.4时,才表明二者是显著性线性相关)。这些都说明:用线性模型对我国1991-2006年GDP增长率与失业率数据进行拟合的程度很低,我国GDP增长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之间的相关性很弱,二者之间不可能是1:2的反比例关系。
    1.2 中国式“奥肯悖论”的原因分析
    中国经济高增长和高失业并存的现象是由几种因素共同促成的,一是中国经济增长本身——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在弱化。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为资本推动型,高增长主要来自高资本投入。这种模式不利于扩大就业,经济增长本身对带动就业、降低失业率不能做出积极的贡献。二是中国经济的转型——经济转型对失业问题的凸显。就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对就业吸纳能力有限且逐渐弱化的同时,中国的失业问题却由于经济转型而凸显出来。经济转型不断显化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隐性失业(城市国有经济的隐性失业和农村隐性失业),造成城市失业率的迅速上升。这两种因素使得经济高增长下的高失业在所难免。还有第三个原因起强化作用,即过度劳动。从业人员的过度劳动是导致就业岗位被挤占和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三种原因叠加在一起,便产生出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必然结果。
   
 2  对中国式“奥肯悖论”解决对策的讨论
    2.1 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改进
    (1)在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选择中,要以充分就业为首要目标,并以此统领各项经济政策,把地区的就业水平当做党政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另外,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变救济型为培训型,把更多的资源用于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发一点救济金。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的文化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使劳动者能够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使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从而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
    (2)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进出口政策。首先要抓紧内部结构调整,向深度进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在此基础上,积极稳妥地进行产业间调整,降低第一产业比重,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提升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这是未来解决我国人口就业问题的主力军,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促进第三产业及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就业弹性,扩大就业渠道。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最强。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经济结构无论是对扩大就业还是经济增长都是不利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且应该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
    2.2 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改进
    (1)制定长远的经济体制改革规划。社会保障制度要与经济体制改革联系起来。社会保障标准不宜太高,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覆盖面要广,并应覆盖农村,标准可以因地而异。社会保障体系资金可以通过国有股转持,拍卖中小企业,开征财产税、遗产税、社会保障费等多种途径解决。高失业率主要是历史和制度原因造成的,国家、企业、个人都应为历史与制度付出代价。
    (2)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积极建立服务型政府。政府转变职能之前必得先行转变观念,政府是由纳税人的钱养活的,为纳税人服务是理所当然的,而就业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帮助公民就业更是政府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当前就业艰难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就业投入力度,增加就业培训指导,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中介作用,让劳动力供需双方见面容易、洽谈便利,加强对违反劳动法规现象的监督和查处,杜绝推诿扯皮等不良作风。
    2.3 优化我国的教育结构
    我国的教育质量总体确实不高,教育理念陈旧,无法大规模地培养出适应当今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另外,教育内部结构严重不合理,高等教育发展太快,人数规模急剧变化,对此,我们的教育部门应该从民族的未来出发,制定教育的长远发展规划,在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精力转向职业教育领域,尤其是对农民子女,在入学后经济上给予一定的照顾。同时,与学校教育问题并存的是在职培训的严重不足,这和我国企业用人的理念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以及企业联起手来,利用教育部门的自身优势和已有资源,改变我国目前企业员工培训不足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郭飞.中国失业:特征与对策[J].江苏行政学院,2005(6).
    [2]王艾青,杨兆兰.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原因探析[J].经济大视野,2007(2).
    [3]唐珏岚.经济政策学视角的“奥肯悖论”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1).
    [4]郑玲敏.中国总量性非自愿失业模型生成机制研究——基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视角[J].经济和管理,2007(1).
    [5]黄永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计量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1).
    [6]蒋满元.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性的解读——基于政府选择视角的分析[J].探讨与争鸣,2007(1).
    [7]于林.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悖论[J].宏观经济,2007(4)。
    [8]杨伟国.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基本格局[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3)。
    (
作者简介:韩欣欣(1987-),女,安徽滁州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
作者: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韩欣欣 来源:《中国市场》2010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