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环境经济学
1652 4
2010-09-02
2010年09月02日 11:00 来源:国际金融报   【字体:↑大 ↓小】
  欧盟在探索全球碳金融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在交易规模、融资途径、环保技术和交易制度创新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国家,是CDM项目最重要的供给国,但目前我国碳金融体系发展与碳市场潜力不匹配,碳金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低碳经济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政策、技术和资本这个三位一体的支撑框架。低碳经济的融资除了政策性拨款及税收等支持外,更多地是需要通过金融手段来得到解决。《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出明确指标,碳排放权进而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
  由于美国对《京都议定书》长期以来持消极态度,使欧盟在探索全球碳金融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在交易规模、融资途径、环保技术和交易制度创新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欧盟已有欧洲气候交易所、北方电力交易所、未来电力交易所、欧洲能源交易所等参与碳交易,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欧盟碳市场2008年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分别达到30.9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和920亿美元,占全球碳交易市场交易量的2/3,交易额的3/4。欧元也是全球碳金融市场上主要计价结算货币。
  欧盟碳交易市场的巨大潜力成功吸引了众多机构投资者,摩根士丹利、美林、高盛等都在扩充旗下的碳交易业务,美国银行、法国兴业银行与富通银行等著名的金融机构也已纷纷增设碳交易基金。
  此外,欧盟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也达到了空前规模,仅英国每年交易的环保产品及其服务项目就达250亿英镑,创造了10万个就业岗位,预计2015年该数字将翻倍。欧盟在碳交易的制度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成效,除内部排放权交易外,欧盟还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与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建立了市场链接,为全球范围内的碳交易搭建了重要平台。同时,伦敦金融机构在联合国拟定碳排放贸易的核查、报告和会计责任规则制定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交易量已经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据世界银行测算,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预计其中至少有30亿吨购自中国。因此,我国的“碳金融”市场潜力巨大,这也为我国在新的全球金融框架下争取主动权提供了可能。然而,专家们认为,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国家,是CDM项目最重要的供给国,但目前我国碳金融体系发展与碳市场潜力不匹配,碳金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CDM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CDM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走入我国的,在我国传播的时间有限,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目前关注“碳金融”的除少数商业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鲜有涉及。
  其次,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CDM机制项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在国外,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是由中介机构完成,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另外,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
  再次,CDM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CDM项目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这导致CDM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并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此外,开发CDM项目涉及风险因素较多,主要有政策风险、项目风险和CDM特有风险等,政策风险来自于国际减排政策的变化;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在项目运行阶段,还存在监测或核实风险,项目收入因此存在不确定性,也会影响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支持。
  专家们指出,发展碳金融是推进和加快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有助于我国在未来国际碳金融体系中获得更多主动权。从当前全球碳金融发展趋势及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活动的情况来看,可鼓励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以及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可考虑加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碳交易平台,建立交易标准。此外,宜进一步重视培育中介机构,促进碳金融业务开展,并尽快构建多层次的碳金融市场体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9-2 11:55:39
将低碳经济与投融资相联系,值得思考,毕竟这是低碳经济的资金支持。
欢迎楼主继续发表一些有见地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4 01:34:53
中国金融体系尚未完善,建立碳金融体系可谓难上加难!
天津滨海新区的碳排放交易所08年建立时虽宣传得大张旗鼓,据我所知至今并没什么大作为,形式大于意义。
建吧,总是在人家后面慢N拍;但不建,今后就直接让发达国家牵着鼻子走。。。。
专家总在说中国有什么后发优势,我看也只是在期刊上报纸上空谈而已,实践中到处是残酷的先发制人——谁落后,谁就掏钱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21 01:22:18
拜读  谢谢分享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8 18:17:50
作排放权的交易的有关研究很久了,实质上就是外部成本内部化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筹钱,做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