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环境经济学
2065 2
2010-09-03
摘 要:山西作为一个高耗能产业积聚的“能耗大省”,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山西发展低碳经济应从转变观念、调整结构、技术创新和碳汇造林四方面抓起。   关键词:山西,低碳经济,转变观念,调整结构,技术创新,碳汇造林
  山西作为我国的煤炭大省、高碳输出和消费大省,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高耗能产业为支柱的经济结构,这种独特的能源资源经济和能源消费结构,决定了山西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潮中面临着更加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正如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在2009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那样:“对我们这样的煤炭大省、能源基地来说,必须把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作为战略取向,从全局高度及早加以谋划、加以推进。”
  一、转变观念:摆脱“黑色思维”束缚,树立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新理念
  煤炭是山西的禀赋资源,它不仅给山西带来了GDP,同时也给山西带来了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不要黑色GDP”成为山西全省上下共同的呼声和心愿,但是实现这一心愿的前提首先是要转变观念。
  一方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人类社会在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大气变暖的问题日趋严重,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和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人类在不知不觉中逐渐缩小了生存的空间。如何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人类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换,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和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在共同的生存环境下应该负有共同的责任,山西当然也不例外。
  另一方面,从山西自身的发展来说,煤炭作为山西的禀赋资源,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必须发挥它的优势,否则就是避长扬短了。但是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山西发展所依托的煤炭资源是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它是有限的,迟早会有枯竭和用完的一天。所以山西未来的发展之路该怎样走?笔者认为,对于山西来说,煤还是要挖的,山西还是要依托煤炭资源发展能源重化工产业,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转变挖煤的思路,思考一下“怎样挖?用什么方法去挖?”的问题,我们再不能延用传统的粗放的增长方式,那样势必会在发展中造成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只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才能在发挥山西煤炭禀赋资源的同时,减少排放,减少污染。
  二、调整结构:抓住山西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山西是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大省,有关资料介绍,山西在占全国1/60的土地上生产了全国1/4的煤炭和2/5的焦炭,形成了一条与煤炭息息相关的生产、运输、销售产业链。从能源生产结构看,山西原煤生产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长期居高不下,2008年全省原煤生产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竟占到99.71%。因此,许多地方的财政收入都以煤炭为基础,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煤炭产业。同时,由于山西产业结构的重型化、高能耗,使得与煤炭紧密联系的煤、焦、冶、电等重化工产业占全省工业产值的80%,煤炭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始终在90%以上,其中煤炭生产所创造的GDP占全省GDP一半以上。高能耗必然带来高排放,山西经济发展的“高碳”特征十分显著,碳生产力水平很低(所谓碳生产力是指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所产出的GDP)。
  2009年6月30日,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200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公报》对除港、澳、台外的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GDP电耗进行了公布,从中我们看到,山西的这三项指标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在全国高能耗大省前列。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山西单位GDP能耗等三项指标均依居全国前列。山西的单位GDP能耗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排在全国的第3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排在全国的第2位;单位GDP电耗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排在全国的第5位。透过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山西碳生产力水平很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山西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调整结构,主要是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
  要改变能源结构,首先必须大力发展低碳新能源,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控制煤炭过快增长。其次,大力发展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降低电力生产对原煤消费的需求。再次,尽快推进“四气一体化”工程,即天然气、煤层气、瓦斯气和煤制气,特别是增加天然气的供应,扩大我省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加大对煤层气和焦炉煤气的高效利用。
  调整产业结构,首先,要适度放慢第二产业尤其是采掘业的发展速度,抓好煤炭、焦炭、电力、冶金等传统行业的转型和改革,推进强制淘汰制度,限制高碳行业的无序扩张性发展。加强工业企业碳排放管理,提高碳排放准入门槛。积极推进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其次,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附加值高的金融、保险、通讯、信息、咨询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总产出中的比重,通过高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三、技术创新:实现山西高碳经济的低碳发展
  传统的煤、焦、冶、电等产业,既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产业,同时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需的产业。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实现,都是以高碳经济为支撑的,换句话说,人类的工业文明是建立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基础之上的,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可以逾越高碳经济发展阶段而依赖低碳能源来实现。但是应该怎样发展“高碳经济”呢?这是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省委书记张宝顺曾多次表示:“我们山西的高碳经济也要低碳发展”。
  纵观各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政策,他们大多把重点放在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和改造传统高碳产业上。英国和德国将发展低碳发电站技术作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为此两国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加大资助发展清洁煤技术和收集并储存碳分子技术等研究项目,以找到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方法。德国制定了二氧化碳分离、运输和埋藏的法律框架。日本政府为了达到低碳社会目标,持续投资化石能源的减排技术装备,如投资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装备,形成了国际领先的烟气脱硫环保产业。美国政府更是特别重视发展清洁煤,美国在清洁空气法和能源政策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清洁煤计划,其目标就是充分利用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减少排放,提高效率。
  结合山西的具体情况,在低碳技术创新和改造传统产业方面,应该抓好如下几项工作:首先,要加大政府对低碳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尽快建立政府引导、高校科研单位和重点企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联合机制,逐步建立包括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及生态恢复技术等在内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其次,在煤炭、炼焦、冶金、电力、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试点,从中总结经验进而全面推广。再次,加紧对掌握先进低碳技术的科技人才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在高校开设低碳经济专业,在相关专业开设低碳经济的课程,重点企业应有计划地派出科技人员出省、出国进修学习低碳技术。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的交流,尤其是要加强与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低碳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四、碳汇造林:做好生态修复工作,探寻减排低碳新路径
  从目前来看,减排低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减排,即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是通过低碳技术(包括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等手段来实现;另一种则是间接减排,即碳汇。所谓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所以碳汇造林是通过森林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化二氧化碳,以降低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与直接减排相比,植树造林等碳汇措施不仅可以通过简单易行的方法达到间接减排的效果,而且成本低、收效大,是目前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有关资料介绍,日本在第一个承诺期减排6%,其中3.9%是通过森林碳汇间接减排实现的。科学研究也表明,陆地生态系统一半以上的二氧化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
  “十一五”期间,我省以年均50多亿元人民币的投入植树造林400多万亩。2009年,我省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当年造林530万亩,义务植树5300多万株。虽然我省森林面积目前已经达到3316万亩,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加了5倍。但森林覆盖率(14.12%)比国际最低标准低1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24个百分点,可见我省森林资源总量还严重不足,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因此,对于山西来说,虽然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由不得我们自由选择,但是植不植树,造不造林,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在高碳经济的基本特征短期内不能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碳汇造林这一间接减排措施清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提高中国省级节能之研究》指出,山西省是全国碳密度最高的经济体。中科院也有研究表明,在全国30多个省份中山西碳排放系数最高,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0%。因此,对于山西来说,一方面承载着低碳经济时代前所未有的减排压力,另一方面还承担着比其他省份更大的减排责任。压力也好,责任也好,都将成为山西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山西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200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EB/OL〕.新华网,2009-06-30.
  〔2〕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
  〔3〕王龙飞,张剑雯.低碳经济:山西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取向——2010年全省经济工作重点热点解读〔N〕.山西经济日报,2009-12-31.
  〔4〕王赞新.积极应对低碳经济条件下的新挑战〔N〕. 光明日报,2010-03-28.



作者:安洪 栗良进 来源:《理论探索》2010年第3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9-3 23:50:42
08 年跟导师去太原做过“绿色转型”的课题,深有感触。市政府重视归重视,但资源禀赋的高碳特征,产业结构的锁定效应,还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各种地方利益关系,都是阻挠转型的障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7-23 20:45:4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