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04日 10:35 来源:
华夏时报
被商务部部长
陈德铭称为“不得已而限制”的中国稀土行业正在酝酿一场巨变。
这种变化从上到下都在发生。9月2日,《华夏时报》记者从发改委系统获悉,发改委下属的稀土处将转给工信部
管理。就此业内人士预测,工信部将领衔主管稀土行业,其它部委则起辅助管理作用;同时,记者还从包钢稀土获悉,该公司目前已经建设完成了6个稀土储备库,其中最小储备量也有5000-6000吨,主要用于储备稀土原料和稀土产品。
此前,包钢稀土曾对外透露储备库建设将不会少于10个,容量都在3万吨左右。“储备工作还在加紧进行,这是目前包钢稀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包钢稀土下属一家冶炼厂相关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稀土资源主要用于电脑、手机和低碳
汽车生产,全球总储量约8800万吨,中国稀土储量占到三分之一,由于价格低廉,供应量占到全球的95%以上。因此,一场整合正在进行之中。据悉,商务部管理的明年稀土出口配额将可能进一步缩减,而稀土大省内蒙古自治区也明确全自治区稀土战略资源由包钢集团专营。
如果工信部主管一事落实,对中国稀土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改革;而对内蒙古包钢稀土(集团)来说,正在陆续上马的稀土战略储备无疑是其发展稀土行业的一个重大转折。
快速上马储备库
由于近期加强了对稀土资源的管控,8月30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第三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期间表示:“中国限制稀土产业是不得已而为之,主要是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稀土出口既要促进经济,又要考虑保护环境和国家安全。”
与管理层的考虑相对应的大战略是上马稀土储备。
资料显示,由于价格低,我国自1995年至2005年损失
外汇几十亿,而日本则以非常低廉的价格购买并储备了可供20年使用的高质量稀土,有充足的稀土储备,日本反而拥有了国际稀土定价权。
2009年,物理化学家、中科院院士,享有“稀土之父”之称的徐光宪建议,中国应该建立稀土战略元素储备制度,每年拿出10亿
美元在稀土价格低迷时储备稀土,分散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风险。徐光宪建议率先在包钢稀土试点,稀土储备的消息还使得包钢稀土股价连续飙升。
今年初,包钢稀土正式宣布实施包头稀土原料产品战略储备方案,并得到自治区、包头市、包钢(集团)公司共同给予贴息的支持,兴建10个稀土氧化物储备设施,主要储备轻稀土精矿资源,总储备量超20万吨。
包钢稀土下属一冶炼厂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公司于2009年开始考虑建立储备库,年初方案得到批示后立即动工,目前已经建设了6个稀土储备库,最少的库存量为5000-6000吨。
“目前储备库内的稀土主要分为两块,一块是稀土原料储备,也就是稀土金矿;另一块是稀土产品储备,主要是简单精炼后的稀土氧化物或稀土元素或者程度较高的稀土金属。”这位负责人说,“未来当然不止6个,储备库的建设仍在加紧进行。”记者了解到,包钢稀土计划通过5年时间储备30万吨左右的稀土金矿,通过2年左右时间储存8万吨左右的稀土产品。
不论是提出建议的徐光宪还是实施战略的包钢稀土,在稀土产品价格低迷时进行储备,都意在强化稀土资源保护,夺回国际定价权。
不过,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稀土学会秘书长林东鲁说,国家储备还是要做的,包钢稀土是企业储备,代替不了国家战略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