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梦是中国模式的载体与叙事。作为一个内陆中心城市,重庆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受到严重冲击,其外向型经济只占12%。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之下,重庆却以15%的速度飞奔向前。重庆的高速发展证明了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失效,也证明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目的,也成为发展源泉,重庆协调激发个体积极性和公共控制能力已经成为一种软实力,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超过西方模式的吸引力,中国的改革开放将把重庆探索的实践带进国际思想观念市场。我们需要提出在国际观念市场上通过推销重庆梦、中国模式,向世界清晰地传达中国的理念和奋斗目标。(凤凰网)
通读《重庆梦与中国模式》全文,笔者认为,重庆梦的实现或中国模式的成功,都源于“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为核心思想的科学发展观。重庆通过“一座拥抱农民的城市”、“一座为低收入群众造房的城市”、“一座关爱留守儿童的城市”、“一座关注市民幸福感的城市”、“一座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一座民生型的社会主义文明城市”六大实践破解了“中国双重人格难题”,在这六大实践中,“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科学发展观是核心,它指引着实践前行的方向。
“六大实践”中,我们可以用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来诠释。一座拥抱农民的城市。今明两年,重庆将有338.8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到2020年,实现累计1000万农民将转户进城,约占现有农村人口的一半。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开创了“重庆莫斯”,是“建设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城乡居民权益公平的有力杠杆”。
一座为低收入群众造房的城市。重庆未来3年内,将建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 60万家庭从中受益,这些公租房非常人性化,并没有带有“歧视性”,申请不限户籍,农民工符合条件者也可申请。而且公租房都靠近规划建设中的轻轨沿线,出行方便,学校、医院、商业设施等公共配套也一应俱全,并由专业物业公司实施管理。
一座关爱留守儿童的城市。重庆将在教育联动、标准化建校、鸡蛋牛奶、结对帮扶等九个方面斥资约50亿关心留守儿童。近日,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涪陵区、万州区调研时强调“就是‘砸锅卖铁’,也得省出钱把孩子们照顾好”,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重庆市领导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之情。
一座关注市民幸福感的城市。薄熙来书记说,“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并不简单取决于人均GDP 或人均收入。一个城市在人均GDP 和GDP 总量比较低的情况下,也可能有更高的居民幸福指数。”因此,重庆力图彻底改变城乡差距、贫富悬殊的局面来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唱读讲传等重庆特色正在一步步提升重庆市民的幸福感。
一座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2008 年,重庆提出建设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五个重庆”的发展愿景,到2012年 拟投入10000亿全力打造“五个重庆”,细解“五个重庆”, “五个重庆”蕴涵着浓郁的人本思想,每个“重庆”都既是经济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森林重庆”侧重环境,“畅通重庆”偏重效率,“宜居重庆”重舒适,“平安重庆”注重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健康重庆”更是关注人的本身。“五个重庆”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改善民生的体系,是老百姓看得见的民生改善。
一座民生型的社会主义文明城市。重庆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民生经济所启动的内需增长模式,将深刻影响着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方向与质量,探索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建成内地令人向往的城市,以民生为导向,把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
如今,唱红打黑、肃贪整顿、植树造林、内陆开放等成就的重庆模式引起了全国性的关注,重庆的高速发展推动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重庆模式充分证明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目的,也成为发展源泉。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成就了重庆梦和中国模式,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重庆乃至全国都将以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来进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