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大观
- L. James Hammond 著 -
胡亚非译
1.什么是哲学?过去的哲学家所探讨的题目有哪些?将来的哲学家可能会探
讨的题目是什么?
古代哲学家有时探讨抽象的、形而上的问题,但他们一般都不脱离生活,他们
试图理解世界,他们教导人们如何生活。那时的哲学教人们正视贫穷、疾病和死亡
,那时的哲学家也总是力图奉行自己的生活哲学。他们的哲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哪
怕是悲观主义的哲学。(有一个名叫何基西亚斯的哲学家劝人们放弃生命,结果他
的许多门徒都自杀了。国王托勒密因此禁止何基西亚斯讲课,以避免其哲学使国家
人口下降。)
到了中世纪,哲学不再教导人们如何生活了,宗教开始扮演哲学曾经扮演过的
角色。哲学成了“神学的侍女”。这时的哲学与生活无关了;这时的哲学与逻辑、
词义和思维过程搅成一团,跟它在二十世纪的表现很相似。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又承担起它在古代承担的角色。文艺
复兴时期的哲学家蒙田恢复了古代哲学的传统,他试图理解人生,探讨与生活有关
的题目。培根(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除了对科学有极大的兴趣外,也向
人们提出如何生活好的建设性意见。
文艺复兴以后,哲学家爱默生和梭罗继承蒙田的传统,探讨生命的意义;哲学
家帕斯卡和克尔恺郭尔规劝人们以基督徒的准则生活;哲学家笛卡儿、雷伯尼兹和
康德专事形而上学、数学和科学的研究。法国的几位哲学家,如拉罗什富科和拉布
吕耶尔等,则忽视科学与形而上学,注重描述人类本性和生活环境。同时,还有赫
尔德、黑格尔和斯本格勒,他们不注重个人本性,而注重社会本性;他们试图发现
社会的生命周期,即历史发展的模式。
现代哲学的领衔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既不为宗教辩护,也不为科学鸣志,他们
更感兴趣的是对无意识的探究和对人类本性的理解。将来,哲学家将继续叔本华和
尼采的事业。哲学的未来不在于宗教、形而上学或科学。哲学的未来在于心理学、
伦理学、政治学、美学和历史学。
2.当代哲学家陷入了对语言和思维过程的研究及对真理的验证。这些题目都
与生活无关,它们既不能加深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指南。
假如你请一个研究过程的哲学家回答什么是生活的目的和什么是国家的意义的问题
,他会说:“首先,我们需要给这些词下定义。我们需要知道你所说的‘目的’、
‘生活’和‘国家’究竟指的是什么。” 很快,他就陷入对词义的斟酌,并请你一
星期以后再来。当你再来找他时,他会说:“我在‘目的’的定义上有所进展,但
我还无暇顾及到‘生活’和‘国家’的定义。再过一星期再来吧。”一星期以后,
你又来时,他又说:“我现在才认识到,我并不知道定义是什么意思。我得先给‘
定义’本身下个定义,然后才能继续下去。”听到这些,你就会发现你问错了人,
一个研究过程的哲学家即不能加深你对现实的理解,也不能为你提供如何生
活的建议。
由于过程哲学与现实无关,它在学术界以外派不上任何用场。哲学应该离开课
堂,到大千的世界里来。哲学应该回答人人都期待回答的重大问题。哲学应该回答
本质问题,而不应该回答过程问题。当哲学纯粹注重过程时,它就变成僵死的、空
洞的和毫无意义的,而这就是当代哲学的现状。
潜心于过程研究的哲学家想把梭罗一类的哲学家从哲学界驱赶出去,并迫使他
们藏身于文学或历史。殊不知,梭罗探讨的才是真正的哲学家所一向重视的价值观
问题,而过程哲学家却对价值观和人应如何生活避而不谈。梭罗按照自己的哲学生
活,他不在课堂里讨论哲学,他不把这种讨论作为谋生的手段。对梭罗来说,哲学
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个饭碗。因此,梭罗将永远被哲学的门外汉所喜读,他
将永远在大千的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而过程哲学家将永远被哲学的门外汉所轻蔑
,他们只能在学术界生存。
3.蒙田公开讨论性的快感和饮食的快感问题。这是由于在蒙田的时代,法国
未受禁欲的新教的影响,也未受反基督教改革运动的影响。蒙田是文艺复兴的产物
,他向我们表明文艺复兴精神与古代异教精神是多么地相似。古典文化对蒙田的影
响要比基督教对他的影响大得多。
蒙田对性问题的态度使爱默生吃惊。爱默生说:“粗俗的、半原始的猥亵降低
了他的(蒙田的)书的价值。”蒙田与爱默生之间的比较使我们看到禁欲的新教影
响之深,甚至对一个象爱默生这样的人,即一个与新教传统已有几代之隔的人,也
是如此。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之间的比较也使我们看到禁欲的新教的影响。莎士比亚
体现文艺复兴精神,弥尔顿体现清教主义精神。莎士比亚在谈及性问题时比弥尔顿
要开放得多。
蒙田在哲学家中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个——人人都喜欢他。爱默生虽然批评蒙
田的猥亵,但他在谈及蒙田的文章时也说:“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对我有如此重大的
意义。”福楼拜在收到一个心情抑郁的女友的来信时,回信说:“你问我读什么书
好,读蒙田吧…… 他能使你平静…… 你会喜欢他的。你会发现我说的没错儿。”
尼采称赞蒙田的诚恳,他说:“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使人倍感活在世上的欢欣。”帕
斯卡是虔诚的基督徒,他常忧心忡忡地受到良心的折磨。他对蒙田那颗纯静的良心
和他对生活的热情持有怀疑态度,但他并不讨厌蒙田。何曾有人讨厌过蒙田呢?蒙
田在二十世纪仍然是最受欢迎的哲学家。二十世纪的美国哲学家埃里克·郝佛就最
喜欢蒙田。
为什么蒙田会有这样的大众性呢?蒙田的诚恳和真实令人感到他可亲可爱。他
把读者带入他灵魂的深处,他与读者分享他个人的体验。蒙田把文学看作一种友情
,他说他写作的目的之一是与性情相投的人结交。蒙田的哲学尽涉人生重大课题,
如教育、死亡、真理、友谊、爱情等。对古人的广征博引使他的文章生动有趣(蒙
田对学问的热情和对引语的嗜好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家的典型表现)。蒙田不代表某
个特殊的学派、党派或理论——他作为个人写作,他为了人类写作。蒙田不过份注
重过程,他对逻辑和形而上学毫无兴趣,他带给读者的是哲学而不是诡辩。
然而,无论蒙田怎样深受读者喜爱,他还是被今天的哲学教授所摈弃。今天的
哲学教授对蒙田的大众性、深刻性和现实性视而不见。他们坚持把哲学变成一种空
洞、抽象、毫无生命的智力游戏。这是决不会使蒙田惊讶的,因为他早已对学术界
抽取哲学的精髓、血液和生命的现象不以为奇了。蒙田写道:“很遗憾,现在甚至
在思想界,哲学也已成为一个空洞而虚幻的名字,一种毫无用处、毫无价值的东西
…… 我想,其原因在于诡辩术堵塞了通向哲学的道路。”⑴
4.哲学家为文明的疾病作出诊断,并对症下药。哲学家是文明的医生。医生
应该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医治,哲学家也应该把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哲学
家不应该试图仅仅以政治改革,或教育改革,或文化改革来改善文明。哲学家应该
看到文明的各个方面,应该把文明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
5.哲学不但与某一事物是什么有关,而且与某一事物应该是什么有关。哲学
的这两方面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当哲学探讨有关个人的“是什么”的问题时,它就
带有心理研究的色彩。当哲学探讨有关个人的“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时,它就带有
伦理研究的色彩。所以,心理学和伦理学都是哲学的一部份。
哲学不但与个人有关,也与社会和政治有关。这里也有两个题目:一是事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