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56 4
2010-09-13
“网易财经2010910 据香港媒体报道,一度被跨国饮品集团可口可乐青睐的汇源果汁(1886),近日却因负债比率过高,有24亿元贷款违反银行贷款协议。银行界消息称,汇源已要求银行放宽负债比率限制,以解燃眉之急,但有部分银行质疑汇源明知公司财务不稳也不及早扬声,对汇源帐目也开始有戒心,未必肯轻易松手给予豁免,随时要求实时还款,令汇源的前景蒙上巨大阴影。”

2009319,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交易告吹了。商务部一纸“反垄断”公告,两家私营企业之间的自愿交易胎死腹中。消息传来那天,我立即发了一篇讽刺短文表示反对。

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以总统身份发表的一次公开演讲:“government is not the solution of problem. Government is the problem.”如果让我评价商务部在反垄断方面的作为,那就是: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所谓该管的部分,比如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以及医疗,金融等等诸多领域或明或暗的由于行政准入限制造成的有害垄断,商务部吭都不敢吭一声。而不该管的,比如可口可乐花大价钱购买摇摇欲坠的汇源果汁,商务部反而出手阻拦。

(一)驳商务部的反垄断理由

为什么我认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不构成垄断?原因有很多。首先,我要驳斥商务部提出的3条认为“构成垄断”的理由:

1. 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将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对现有果汁饮料企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效果,进而损害饮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商务部的那些专家应该不是第一天上班吧,证据呢?没有证据,光凭猜测,就可以给一家企业“定罪”吗?我手头的证据显示,可口可乐不仅没有能力把碳酸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市场,而且也没有发生过严重的排除/限制竞争,进而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例。

在美国,可口可乐在碳酸饮料市场占有率大约是44%左右,位居市场第一;而其在果汁饮料的市场占有率仅有24%,位居市场第二。中国商务部凭什么认为可口可乐会在中国实现所谓的“垄断传导”?更何况,无论是44%的市场占有率,还是24%的市场占有率,都远远谈不上“垄断”。

商务部说可口可乐有能力排除,限制竞争效果,损害消费者利益,就更是一派胡言了。在果汁领域,可口可乐一不垄断果园,二不垄断销售渠道,三不垄断榨汁技术,四不垄断市场准入资格。这一领域的中外品牌众多,包括统一,康师傅,娃哈哈,百事,大湖,如梦,味全等等等等,哪一家也不是好惹的,市场竞争极其激烈。即使是我,也可以明天买一台榨汁机和可口可乐叫板。你凭什么说可口可乐会排除/限制竞争?说实话,在竞争激烈的果汁领域,一家企业垄断该行业的难度如同在风中让一根针垂直站立而不倒。

2. 品牌是影响饮料市场有效竞争的关键因素,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通过控制美汁源汇源两个知名果汁品牌,对果汁市场控制力将明显增强,加之其在碳酸饮料市场已有的支配地位以及相应的传导效应,集中将使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果汁饮料市场的障碍明显提高。

这一条看似有理,实则无理。因为它把“品牌”和“产品质量”本末倒置了。不是“品牌决定销量”,而是因为产品质量好,品牌才能长盛不衰。如果一家企业光靠做广告打品牌,质量跟不上,产品一样没人买。在果汁市场上,统一,康师傅,味全,娃哈哈,如梦这些果汁品牌做得一点也不差。哪怕是一家新兴的不知名的企业,如果它经营出色,假以时日一样可以出人投地。虽然“美之源”和“汇源”合并在一起将占到中国市场25%的份额,但是它们这两个品牌存在于中国市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既然这两个品牌过去在中国市场就无法实现垄断,它们将来也不可能只靠合并品牌的所有权,只靠“品牌”把市场上的优秀的竞争对手赶尽杀绝。

3. 集中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抑制了国内企业在果汁饮料市场参与竞争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有效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这一条是最为可笑的。人家集中人家的,你卖你的,研发你的,这有什么关系吗?如果市场份额集中那么有害,为什么我们整天喊着要“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呢?这不是自杀行为吗?

如果按照商务部的逻辑,集中就会损害中小企业,损害竞争和自主创新,那么,目前国内所有市场份额在25%以上的企业都应该被分拆。比如:中国国航,市场占有率30%;中国铝业,市场占有率32%;中国人寿,市场占有率35%,海尔洗衣机,市场占有率35%,联想电脑,市场占有率35%。除此之外,以下这些跨国公司也应该被分拆,因为它们在全球或者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25%:微软,谷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肯德基,雀巢咖啡,普华永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9-13 09:57:24
(二)驳汇源果汁“民族品牌”的假象

商务部拒绝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很大程度是为了“顺应民意”。对于商务部的决定,MSN上接受调查的中国网友有81%持支持态度,仅有15%持反对态度。网友反对汇源被收购,主要是因为汇源果汁是“民族品牌”。我想,如果是可口可乐收购百事可乐,恐怕中国人不会有那么大的抵触情绪。

汇源真的是民族品牌吗?你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支持它“是”的理由有:汇源的单一最大股东朱新礼是中国人,他持有41%的股权。汇源的工厂设在中国,向中国政府纳税。“汇源”这个牌子是中国汉字。

说它“不是”的理由有:汇源有59%的股权属于外资投资基金以及投资香港股市的中外投资者。除此之外,假如朱新礼有一天心血来潮,花点钱去加拿大或者美国办一个投资移民,那汇源就彻底不归中国人所有了。

最搞笑的是,按照上述标准,你也可以说“可口可乐”是中国“民族品牌”。可口可乐在中国注册了独立的法人公司,可口可乐的工厂设在中国,向中国政府纳税,“可口可乐”这个牌子是中国汉字。

说来说去,“可口可乐”和“汇源”真的有那么明显的“敌我之分”吗?

(三)论可口可乐的收购价格

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能买的东西,如果价格足够便宜,都可以买;这个世界上也没有绝对不能卖的东西,如果价格足够高,都可以卖。

炒过股票的人都知道,最清楚一家公司底细的人,永远不会是它的竞争对手或者证券分析师,而是这家公司的老板。如果公司的大股东兼老板认为应该在某一个价格把他自己的公司卖掉,他的这个决定发生错误的可能性比任何旁观者作出决定错误的可能性都要小。

朱新礼是汇源的大股东兼创办人兼总裁,汇源的情况他心里最清楚。从2007年开始,汇源的境况就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营业利润(人民币)从2007年的2.8亿跌到2008年的1.6亿又跌到2009年的亏损9600万。到了2010年9月,汇源连贷款都还不起了。

现在回头看,朱新礼在2008年决定每股12港币的价格,总额196亿港币,卖掉一家他认为岌岌可危的公司,是多么明智的选择!12港币每股是什么概念?是汇源最近3年来平均股价的2倍多。196亿港币是什么概念?如果用税前的营业利润算的话,相当于60倍07年的市盈率,100倍08年的市盈率,以及无数倍09年的市盈率。面对这样高的一个价格,朱新礼没有理由不卖。

从可口可乐方面讲,它们买亏了吗?亏不亏我倒不敢说。汇源之所以江河日下,与它在终端渠道开拓不力有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以后,如果可以让汇源分享可口可乐的渠道优势,汇源的业绩或许可以大幅提高。但是无论如何,60倍市盈率不是一个便宜的价格,尤其是在竞争极为激烈的果汁行业。可口可乐必须在并购以后让汇源的利润翻一倍以上,它们才能实现保本。这谈何容易!

商务部否决了可口可乐的收购,我个人觉得,可口可乐暗地里可能会觉得很开心。因为当初他们的报价确实有些激进。如今按照汇源2010年的半年财务报告,汇源手头现金12亿,一年内所需偿还的贷款26亿,上半年经营现金流负2亿,怎么看怎么觉得没戏。假如没有外力相助,汇源破产已经指日可待。届时,汇源的债权人将很愿意让可口可乐以1元人民币的象征性价格收购汇源的全部资产并代为偿还汇源的26亿银行债务。26亿人民币,这可比当初的196亿港币便宜多了。我唯一不确定的是,到时候国家商务部会不会再一次否决交易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13 12:38:57
好激烈啊,在与中国官员说话时要淡定,互相理解吧,他们也是先有决策,后找理由的,知道决策不正确,也得严格遵照执行,没办法,找点擦边的理由,为了吃金饭碗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13 16:54:27
华为收购一家小小的美国公司都被拒,收购汇源这样的我们为什么不拒?
可口可乐和汇源,真的就是敌我之分。老外永远是老外,别想着他会帮着你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13 23:51:07
(四)结语:从汇源案,我们学到了什么?

汇源陷入困境后,一网友留言道:“当可口可乐想买的时候,大粪拼命阻止,现在好了,成烂摊子了”。爱国是需要智慧的。如果没有搞清楚事实真相就盲目干涉市场自由,最终只会害人害己。

朱新礼曾透露,他想拿出售汇源的钱投资果园。按今天时髦的话说,这可是一个惠及三农的民生工程。但是,商务部一纸否决,朱新礼丧失了卖掉他的公司的权利,这些远景计划也就通通泡汤了,无数果农的利益也因此受损。

中国商务部并没有向美国政府做出贸易裁决的模式那样,公布裁决人的姓名和职务。因此,我们无从知道哪些官员参与其中。但是,如果按照商务部对汇源案的论证逻辑,这些官员此刻完全“有能力”坐在杭州西湖边上倒上一杯龙井茶细细品味,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龙井茶有一点点苦,但是不会比朱新礼的心里更苦。

商务部在此案中扮演的“反商务”角色令人深思。不管商务部裁决的动机是什么,他们的裁决标准显然过于偏颇,缺乏根据,并且给汇源的股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避免政府的行政权力伤害经济自由,而不是沦为政客和民意的工具?这需要来自政府高层拿出智慧与勇气进行自我诊断。

附:去年我发的旧帖: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失败以后。。。。
http://www.andersen.com.cn/cgi-b ... um=2&topic=2083

2009年3月19日

<1>对可口可乐而言,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们终于不用为12港币/股的愚蠢报价买单了。此时此刻,他们内心狂喜,但是还要装出“遗憾”的样子。

<2>对民族主义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好消息。他们终于可以把汇源果汁上的“可口可乐出品”字样抹掉了。然后,他们会继续去喝正经的可口可乐。

<3>对汇源的老板朱新礼来说,他的内心是沮丧的,因为他少赚了至少120亿港币。汇源现在的股价是5港币/股,比可口可乐的收购价跌去60%。他出售汇源失败的原因是,他把企业做得太成功,以至于被自己的同胞当成了私有财产。

朱新礼只能继续经营他的果汁企业了。他无法像当初打算的那样,拿出售汇源的钱,去投资上游的果园,惠及更多中国农民。

<4>对于中国铝业来说,他们很清楚,收购力拓的交易悬了。你连果汁都不肯卖,还想买我们的铁矿石?

<5>对于国家商务部而言,他们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取悦了广大的民意,同时也损害了经济发展。这个案例再次证明,这一届政府喜欢回避矛盾,不敢进行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说实话,我非常怀念朱镕基。。。。。。

<6>对于果汁行业而言,历史会证明,这根本不是一个容易产生垄断的行业。20年以后,目前90%的品牌,包括汇源,都会被新的品牌所取代。

<7>对于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中国铁道部,中央电视台来说,他们突然明白自己并非垄断企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