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村土地流转蓝海渐现 银行业务发展潜力无限 ――论农村土地自由流转对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农村土地自由流转虽然一直处在各种争议中,但从来没有停止过发展的脚步,以即定事实和交易规模回敬了不断的指责和非议,而事实证明,理论往往比实践滞后,市场理论往往比市场运行要滞后。 一、农村土地自由流转的理论根据。 (一) 对土地生产效率论的探讨 自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个中奥秘就来自于土地生产效率。在集体所有制吃大锅饭的时期,劳动力对土地的劳动投入和其个人收入没有正相关性,因此造成“出工不出力”的消极怠工情况。在其他条件(诸如土壤环境、种子、气候、化肥、农药)相当的情况下,劳动者对土地的劳动投入的减少,必然造成产量的减少。而集体制下的大锅饭(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又必然造成劳动者对土地的劳动投入的递减,这造成了产量的递减,即土地生产效率递减。而明确劳动投入和收益的“包干到户”,正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农民在给定土地上,要追求更高收益,就必然不断追加对土地的劳动投入,这带来了在给定土地上的劳动投入边际收入递增,即,劳动者会把尽可能多的劳动力投入到给定土地上,以期获得最大的产量,这种行为,就发挥出了最大的土地生产效率。 当然,在给定土地上的劳动投入到达一定量之后,追加的劳动投入会收益递减,这个量就是临界点,这个点,应该由农民根据投入/收益比来调节,而在市场经济下,这也已经成为了现实。在长期“剪刀差”的影响下,大多数青年农民都进城打工,不种田了,就是根据这个投入/收益比测算之后,他认为不合算,就不种了,这造成了土地闲置,生产效率降到了0。 所以,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给定条件下(土地不可自由流转,农民不可以离开土地等),可以发挥出最高的土地生产效率,从而很好的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作为劳动者,可以自由的在务农和务工之间选择,他们追求的,不就再是最高的土地生产效率,而是最高的收益,他们会自行测算在各种行业之间的投入/收益比,从而自行选择职业(同时,这种流动也会造成在劳动力在各个行业之间的选择的均衡)。这就造成了人为压低农作物价格的情况下,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不再种田,而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劳动能力又有限,最终造成大量农田抛荒、闲置。这反过头来降低了土地的生产效率,威胁到了中国的粮食安全。考虑到现在农村小面积抛荒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要扼制这种现象蔓延,就必须改变过去的思路,从“行政管理”向市场调节转向。 就是说,传统的土地效率论,已经不再适合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今天,必须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修正”,否则就不能扭转土地的抛荒,不能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这就牵涉到第二个主流土地理论,即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开来,是会降低到土地生产效率,还是会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二) 粮食安全是靠土地非流动性保障的吗? ——过去的粮食增长(即土地生产效率的增长)是如何实现的。 土地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即产量的提高,劳动力的劳动投入,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土壤环境、种子、气候、化肥、农药等都是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水桶理论”,不断提高其中的“短板”,才会带来农产品产量的不断提升。 以种子为例,1958年全国年平均亩产最高在400公斤左右;而到了2000年,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第一期亩产在700公斤左右。而近年来,南方普通农户的水稻亩产量,平常年份都能随便突破650公斤,对比1958年和2010年的劳动者在水稻田里的劳动投入,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是下降,由于除草剂、复合肥、抛秧技术的使用,劳动者对土地的劳动投入减少至少在50%以上(从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上来看);而实际产量上升了近一倍(以实际产量计)。可见,追求土地生产效率的提高,并非只有提高劳动者对土地的劳动投入一个办法,而是应该不断提高“水桶”中的短板的高度。 可见,近年来粮食产量的提高,并非完全是承包责任制的功劳,承包责任制,只是“修正”了大锅饭的不利影响,保障了劳动力对土地的劳动投入。 因此,要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就要保证总产量,要保证总产量,就要保证单位亩产量和耕种面积。单位亩产量,需要“水桶理论”里各个短板的突破,而耕种面积的保障,则是一个灵活得多也现实得多的问题。说灵活,是因为耕种面积主要是由人的的意愿决定,而并非像亩产量一样由技术突破所决定;说现实,是因为现在小面积抛荒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不扭转这种趋势,就会影响到未来的粮食安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量和价格,很难通过行政干预来达到均衡,可以干预,但无法均衡,而过度的干预,必然为未来的过一步失衡埋下导火索。而在当前经济情况下(通胀压力较大,人力成本上涨较快,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压力较大),直接放开农产品价格,实现市场化浮动,必然造成恶性的通货膨胀,严重威胁经济的平稳运行。而继续实行“剪刀差”的农产品定价,又会进一步锉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放任抛荒现象的进一步蔓延。 这样,就引出了第三个土地的主流理论,即不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有促进农民积极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可能吗? (三) 耕地红线 传统理论认为,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死守耕地红线,而要守住耕地红线,就必须保持土地的非流动性。即,传统理论认为,如果放开土地流转,就无法守住耕地红线,从而就会威胁到粮食安全。暂且不论当前种田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大面积抛荒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难道放开土地流转就一定无法守住耕地红线吗?答##__案是否定的。因为传统理论只是单纯的从小农经济的角度来看问题,而否定了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上文已经说过,粮食单产并非单纯由农民的劳动投入决定,因此,在提高人均耕种面积,减少单位面积劳动投入的情况下,仍旧是可以保证甚至提高产量的;而另一方面,要在不大面积提高农作物销售价格的情况下,保证农民的劳动积级性,保证耕种面积,就只能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或者提高农产品补贴金额,使种田有利可图),提高农民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和收益率,而非追求最大的土地生产效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度片面追求土地的最大生产效率,就必然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造成抛荒,最后反而降低了土地生产效率;要在土地生产效率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才能带来最多的耕种面积和最大产量。 而耕地红线,实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非经济问题,可以从法律的角度来规范,与土地自由流转并不矛盾。市场调节实际的土地需求,农民们可以根据其生产愿意来买卖土地,而法律规定耕地的严肃性,一块土地并不因其流转而丧失耕地属性,也不因买卖双方的愿意就可以挪作他用。耕地属性受法律保护,耕地红线就可以保证。这实际上与流转与否并无关联。 因此,传统耕地理论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土地的使用权理论,并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下对土地的综合开发的需求,也无法发挥出土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最佳生产效率,因此,急需对某些不再适应的部分加以修改,以更好的现实经济服务。 二、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形势 自俄罗斯大火以来,国际市场对小麦减产的担忧情绪推动了小麦期货价格上涨,近2月来,价格已经翻番。而今年来,我国北方年初普遍低温和南方水灾不断,夏粮产量肯定要受影响;而占全年粮食产量2/3左右的秋粮生产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要保证耕种面积,提高农田管理水平和抗风险水平,现代化的集约化农业,是必由之路。 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国门,打破了中国农村“男耕女织”的超稳定微观结构以后,中国开始逐渐工业化,但绝大多数农民,仍旧被束缚在土地上,很大程度上农村仍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自改革开放,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部分资本“溢出”到有利可图的农业上,农业的有机构成提高,造成了规模化农业对小农经济的冲击。最先是在蛋、禽等养殖业上,而现在已经逐步扩展到水果、蔬菜等产业上。规模化的集约化农业,已经被证明在成本和效益上,远超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1978年,中国农民的肉类消费平均水平是6公斤,城镇居民人均肉类消费18公斤;至2009年,中国农民年肉类消费平均水平是18公斤,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肉类购买量是32公斤,加上在外消费超过40公斤。在1978年,农村户户养猪,过年宰杀,而现今,农村人也一样在市场上购买猪肉,而非自行养殖。农户自行养殖,受饲料成本和售价的影响,肯定要亏本,集约化养殖的优势明显。而在塑料大棚、种菜专业户逐渐推广的今天,农民也逐渐不种植蔬菜,而是在市场上购买了。因为种植蔬菜没规模,就没效益,不如去打零工、短工,或者从事手工业生产。 规模化、集约化农业,是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这一切,实际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其实上限制了生产要素在市场里的自由流动,阻碍了生产的顺利进行,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不能带来最大的供给和产出。集约化养殖业、林业、蔬菜生产发展最快的几年,恰好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肉蛋、水果、蔬菜消费量上升最快的几年,这证明了集约化、规模化农业,会带来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能有力保障中国的食品供给。未来若干年,集约化、规模化农业,对小农经济的市场版图的“压缩”仍将不断深化,与其人为的阻碍适应经济规律的市场行为,不如因势利导,搭建好市场的构架,制定好市场的规范,让市场更规范、更高效的运转起来。 三、当前农村土地在经济上的价值 自1998年,朱镕基总理决定把房地产业作支柱产业扶持,中国房地产走上了长期的上升通道,房价在实体经济的强力增长和人口红利的支撑下,不断上升,已逐步透支了未来十几年的景气预期。今年8月份,商业银行启动新一轮压力测试,内容包括假设房价下跌50%~60%的极端情下,银行信贷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即表达了管理层对房价泡沫的担忧。要看到,没有永远上涨的市场,也不会有永远低估的价值。 而国内基础农产品价格涨幅,由于受价格管制影响,则远远低于房地产涨幅和M2增幅。农产品价格涨幅过小和农民经营农业效益有限,是造成抛荒的最根本原因。市场长期受到价格管制的影响,价格体系已经越来越畸形,迟早会对此进行“报复”。而农村土地的价值(使用价值),由于农产品价格长期受到打压,也被人为的压在低位,可以说,是被严重低估。09年年底至今的大蒜、绿豆价格猛涨,就是市场对价格长期低估的“报复”,表面是资金在炒作,背后折射的是zf的价格管制面对供给不足时的无奈。而农作物价格上涨,必然凸显农村土地的实际价值。 同时,林业和农业投资,可以有效规避通货膨胀风险。林业投资的平均收益率在5%-10%之间,但是是实际收益率,是减去通货膨胀之后的收益;农业方面,传统农业收益在2%-3%之间,而现代化农业毛利率在20%-30%之间。网易丁磊、复星郭广昌、高盛投身于中国的现代化养猪业,足以说明现代化农业的收益率并不是和传统农业一样低。 林方方面,潜力也是巨大的。 据耒阳油茶林权抵押贷款试点为例(注1),一亩油茶林的地租成本在5元左右,8年成长期(8年即进入盛产期)成本为1580-1780元(年成本222.5元)左右;挂果至丰产期平均年亩产量在40公斤(注2)左右,以市价30元/公斤为例,收入为1200元/亩(以上均不计劳动力成本)。保守的计算,年投入成本按260元计算,盛产年份按第9年算(5年挂果),第5年至第8年的产量忽略不计,得出的结果如下: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