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065 1
2010-09-13
农村土地流转蓝海渐现 银行业务发展潜力无限
                                             ――论农村土地自由流转对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农村土地流转蓝海渐现 银行业务发展潜力无限
                                             ――论农村土地自由流转对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农村土地自由流转虽然一直处在各种争议中,但从来没有停止过发展的脚步,以即定事实和交易规模回敬了不断的指责和非议,而事实证明,理论往往比实践滞后,市场理论往往比市场运行要滞后。
    一、农村土地自由流转的理论根据。
         (一)        对土地生产效率论的探讨
    自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个中奥秘就来自于土地生产效率。在集体所有制吃大锅饭的时期,劳动力对土地的劳动投入和其个人收入没有正相关性,因此造成“出工不出力”的消极怠工情况。在其他条件(诸如土壤环境、种子、气候、化肥、农药)相当的情况下,劳动者对土地的劳动投入的减少,必然造成产量的减少。而集体制下的大锅饭(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又必然造成劳动者对土地的劳动投入的递减,这造成了产量的递减,即土地生产效率递减。而明确劳动投入和收益的“包干到户”,正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农民在给定土地上,要追求更高收益,就必然不断追加对土地的劳动投入,这带来了在给定土地上的劳动投入边际收入递增,即,劳动者会把尽可能多的劳动力投入到给定土地上,以期获得最大的产量,这种行为,就发挥出了最大的土地生产效率。
    当然,在给定土地上的劳动投入到达一定量之后,追加的劳动投入会收益递减,这个量就是临界点,这个点,应该由农民根据投入/收益比来调节,而在市场经济下,这也已经成为了现实。在长期“剪刀差”的影响下,大多数青年农民都进城打工,不种田了,就是根据这个投入/收益比测算之后,他认为不合算,就不种了,这造成了土地闲置,生产效率降到了0。
    所以,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给定条件下(土地不可自由流转,农民不可以离开土地等),可以发挥出最高的土地生产效率,从而很好的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作为劳动者,可以自由的在务农和务工之间选择,他们追求的,不就再是最高的土地生产效率,而是最高的收益,他们会自行测算在各种行业之间的投入/收益比,从而自行选择职业(同时,这种流动也会造成在劳动力在各个行业之间的选择的均衡)。这就造成了人为压低农作物价格的情况下,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不再种田,而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劳动能力又有限,最终造成大量农田抛荒、闲置。这反过头来降低了土地的生产效率,威胁到了中国的粮食安全。考虑到现在农村小面积抛荒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要扼制这种现象蔓延,就必须改变过去的思路,从“行政管理”向市场调节转向。
    就是说,传统的土地效率论,已经不再适合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今天,必须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修正”,否则就不能扭转土地的抛荒,不能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这就牵涉到第二个主流土地理论,即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开来,是会降低到土地生产效率,还是会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二)        粮食安全是靠土地非流动性保障的吗?
                                ——过去的粮食增长(即土地生产效率的增长)是如何实现的。
    土地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即产量的提高,劳动力的劳动投入,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土壤环境、种子、气候、化肥、农药等都是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水桶理论”,不断提高其中的“短板”,才会带来农产品产量的不断提升。
以种子为例,1958年全国年平均亩产最高在400公斤左右;而到了2000年,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第一期亩产在700公斤左右。而近年来,南方普通农户的水稻亩产量,平常年份都能随便突破650公斤,对比1958年和2010年的劳动者在水稻田里的劳动投入,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是下降,由于除草剂、复合肥、抛秧技术的使用,劳动者对土地的劳动投入减少至少在50%以上(从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上来看);而实际产量上升了近一倍(以实际产量计)。可见,追求土地生产效率的提高,并非只有提高劳动者对土地的劳动投入一个办法,而是应该不断提高“水桶”中的短板的高度。
可见,近年来粮食产量的提高,并非完全是承包责任制的功劳,承包责任制,只是“修正”了大锅饭的不利影响,保障了劳动力对土地的劳动投入。
因此,要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就要保证总产量,要保证总产量,就要保证单位亩产量和耕种面积。单位亩产量,需要“水桶理论”里各个短板的突破,而耕种面积的保障,则是一个灵活得多也现实得多的问题。说灵活,是因为耕种面积主要是由人的的意愿决定,而并非像亩产量一样由技术突破所决定;说现实,是因为现在小面积抛荒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不扭转这种趋势,就会影响到未来的粮食安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量和价格,很难通过行政干预来达到均衡,可以干预,但无法均衡,而过度的干预,必然为未来的过一步失衡埋下导火索。而在当前经济情况下(通胀压力较大,人力成本上涨较快,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压力较大),直接放开农产品价格,实现市场化浮动,必然造成恶性的通货膨胀,严重威胁经济的平稳运行。而继续实行“剪刀差”的农产品定价,又会进一步锉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放任抛荒现象的进一步蔓延。
这样,就引出了第三个土地的主流理论,即不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有促进农民积极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可能吗?
       (三)        耕地红线
    传统理论认为,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死守耕地红线,而要守住耕地红线,就必须保持土地的非流动性。即,传统理论认为,如果放开土地流转,就无法守住耕地红线,从而就会威胁到粮食安全。暂且不论当前种田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大面积抛荒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难道放开土地流转就一定无法守住耕地红线吗?答##__案是否定的。因为传统理论只是单纯的从小农经济的角度来看问题,而否定了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上文已经说过,粮食单产并非单纯由农民的劳动投入决定,因此,在提高人均耕种面积,减少单位面积劳动投入的情况下,仍旧是可以保证甚至提高产量的;而另一方面,要在不大面积提高农作物销售价格的情况下,保证农民的劳动积级性,保证耕种面积,就只能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或者提高农产品补贴金额,使种田有利可图),提高农民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和收益率,而非追求最大的土地生产效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度片面追求土地的最大生产效率,就必然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造成抛荒,最后反而降低了土地生产效率;要在土地生产效率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才能带来最多的耕种面积和最大产量。
    而耕地红线,实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非经济问题,可以从法律的角度来规范,与土地自由流转并不矛盾。市场调节实际的土地需求,农民们可以根据其生产愿意来买卖土地,而法律规定耕地的严肃性,一块土地并不因其流转而丧失耕地属性,也不因买卖双方的愿意就可以挪作他用。耕地属性受法律保护,耕地红线就可以保证。这实际上与流转与否并无关联。
    因此,传统耕地理论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土地的使用权理论,并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下对土地的综合开发的需求,也无法发挥出土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最佳生产效率,因此,急需对某些不再适应的部分加以修改,以更好的现实经济服务。
   
    二、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形势

    自俄罗斯大火以来,国际市场对小麦减产的担忧情绪推动了小麦期货价格上涨,近2月来,价格已经翻番。而今年来,我国北方年初普遍低温和南方水灾不断,夏粮产量肯定要受影响;而占全年粮食产量2/3左右的秋粮生产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要保证耕种面积,提高农田管理水平和抗风险水平,现代化的集约化农业,是必由之路。
    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国门,打破了中国农村“男耕女织”的超稳定微观结构以后,中国开始逐渐工业化,但绝大多数农民,仍旧被束缚在土地上,很大程度上农村仍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自改革开放,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部分资本“溢出”到有利可图的农业上,农业的有机构成提高,造成了规模化农业对小农经济的冲击。最先是在蛋、禽等养殖业上,而现在已经逐步扩展到水果、蔬菜等产业上。规模化的集约化农业,已经被证明在成本和效益上,远超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1978年,中国农民的肉类消费平均水平是6公斤,城镇居民人均肉类消费18公斤;至2009年,中国农民年肉类消费平均水平是18公斤,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肉类购买量是32公斤,加上在外消费超过40公斤。在1978年,农村户户养猪,过年宰杀,而现今,农村人也一样在市场上购买猪肉,而非自行养殖。农户自行养殖,受饲料成本和售价的影响,肯定要亏本,集约化养殖的优势明显。而在塑料大棚、种菜专业户逐渐推广的今天,农民也逐渐不种植蔬菜,而是在市场上购买了。因为种植蔬菜没规模,就没效益,不如去打零工、短工,或者从事手工业生产。
    规模化、集约化农业,是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这一切,实际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其实上限制了生产要素在市场里的自由流动,阻碍了生产的顺利进行,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不能带来最大的供给和产出。集约化养殖业、林业、蔬菜生产发展最快的几年,恰好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肉蛋、水果、蔬菜消费量上升最快的几年,这证明了集约化、规模化农业,会带来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能有力保障中国的食品供给。未来若干年,集约化、规模化农业,对小农经济的市场版图的“压缩”仍将不断深化,与其人为的阻碍适应经济规律的市场行为,不如因势利导,搭建好市场的构架,制定好市场的规范,让市场更规范、更高效的运转起来。

    三、当前农村土地在经济上的价值

    自1998年,朱镕基总理决定把房地产业作支柱产业扶持,中国房地产走上了长期的上升通道,房价在实体经济的强力增长和人口红利的支撑下,不断上升,已逐步透支了未来十几年的景气预期。今年8月份,商业银行启动新一轮压力测试,内容包括假设房价下跌50%~60%的极端情下,银行信贷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即表达了管理层对房价泡沫的担忧。要看到,没有永远上涨的市场,也不会有永远低估的价值。
    而国内基础农产品价格涨幅,由于受价格管制影响,则远远低于房地产涨幅和M2增幅。农产品价格涨幅过小和农民经营农业效益有限,是造成抛荒的最根本原因。市场长期受到价格管制的影响,价格体系已经越来越畸形,迟早会对此进行“报复”。而农村土地的价值(使用价值),由于农产品价格长期受到打压,也被人为的压在低位,可以说,是被严重低估。09年年底至今的大蒜、绿豆价格猛涨,就是市场对价格长期低估的“报复”,表面是资金在炒作,背后折射的是zf的价格管制面对供给不足时的无奈。而农作物价格上涨,必然凸显农村土地的实际价值。
    同时,林业和农业投资,可以有效规避通货膨胀风险。林业投资的平均收益率在5%-10%之间,但是是实际收益率,是减去通货膨胀之后的收益;农业方面,传统农业收益在2%-3%之间,而现代化农业毛利率在20%-30%之间。网易丁磊、复星郭广昌、高盛投身于中国的现代化养猪业,足以说明现代化农业的收益率并不是和传统农业一样低。
林方方面,潜力也是巨大的。
    据耒阳油茶林权抵押贷款试点为例(注1),一亩油茶林的地租成本在5元左右,8年成长期(8年即进入盛产期)成本为1580-1780元(年成本222.5元)左右;挂果至丰产期平均年亩产量在40公斤(注2)左右,以市价30元/公斤为例,收入为1200元/亩(以上均不计劳动力成本)。保守的计算,年投入成本按260元计算,盛产年份按第9年算(5年挂果),第5年至第8年的产量忽略不计,得出的结果如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9-13 01:27:12
下载 (80.27 KB)

2010-8-20 12:38
  下载 (8.12 KB)

2010-8-20 12:39
    20年内成本折合现值为3402.2,收入折合现值为7558.74,内部收益率为20%。而油茶盛产期在80年以上,可以说是9年投资,百年得利。
林业投资,除自然灾害之外,最大的问题是投资规模和投资主体难以匹配,这是林场“稀缺”一说的由来,由于过去林地不可以自由流转,投资者在投资规模和投资对象上,很难匹配,而现在的林权改革基本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
    至2010年6月止,福建、江西、辽宁、浙江、云南、河北、安徽、湖北、重庆、贵州、四川、湖南等12个省(区、市)基本完成了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其他省(区、市)正在全面推进。全国已完成林改确权面积19.5亿亩,占全国集体林地面积27.37亿亩的71.3%;全国已发放林权证6419万本,发证面积14.7亿亩,占全国集体林地面积的53.7%,有6113万农户拿到了林权证,农民真正成了集体林地经营的主体。
可以说,在产权明确(林权证、土地证),配套的产权评估(评估机构)、交易平台(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土地流转平台)逐步搭建,风险防范机制(自然灾害保险)逐步建立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进入农业、林业投资,这将带来农村土地的大幅升值,未来在房地产投资上的繁荣,有可能在农业、林业用地上出现。
    在大蒜、绿豆疯涨的带领下,在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基础上,在产权和评估、交易平台的保障下,在土地价值严重低估的基础上,未来农村的土地自由流转市场,会有跨越式的大发展,中国农村将会呈现出新的面貌,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是一个逐渐呈现的巨大“蓝海”,有着巨大的潜力。

    四、银行业务发展的潜力

    新农业、大农业,首先需要有成熟的投资人,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还需要有金融的支撑。仍以耒阳油茶林为例,8年间亩投资1580-1780元,而挂果需5年,进入盛产期需8年,投资周期很长,单独的林农很难承受。而以木材林为例,30年成材的松树每亩80株左右,10亩地约有70立方米的木材,每立方米市场价格在1000元以上。虽然收益同样可观,但投资周期更长,资金需求更大。所以,无论是林业、农业大户,还是相关公司,要走规模化、集体化的农业之路,都不可避免的有资金需求,需要银行的参与。
    仍以油茶业为例,目前我国年产茶油约27.7万吨,仅相当于食用油消费总量的1.23%,而发达国家一般橄榄油的消费量占其植物油总消费量的40%以上。食用油消费结构极不合理。茶油人均年占有量仅为0.21公斤,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年橄榄油消费量18公斤的水平。30年前,全球茶油与橄榄油产量基本相当,约为30万吨,如今橄榄油产量飚升至每年600多万吨,茶油产量却降至26万吨左右,占全球油类市场的份额不到1%。
    我国要达到人均茶油年占有量2公斤的标准,全国茶油产量需增加10倍;要达到国际上橄榄油消费量的一半――300万吨,全国茶油产量也需增加10倍,缺口年达250多万吨,可见,未来茶油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
    据根据林业局的统计报告,我国现有油茶种植面积4531.3万亩,年产茶油总量约27.7万吨,而发改委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明确规划,到2020年,力争使我国的油茶种植规模达到9300万亩,产量达到300万吨。如果发改委的规划真能实现,300万吨的产量,倒的的确确可以提供中国人均消费2公斤的供给。
    不过,要达到这个产量,首先需要达到两个条件:1、种植面积达到9300万亩,2、全部改种新高产品种,且亩产能达到40公斤以上。这要求,不仅种植面积要达到,还要淘汰更换全部低劣品种为高产品种,同时改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在缺乏资金和示范效应的情况下,这个目标很难实现。那么,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发改委的目标有没有实现可能呢?
    先来看种植面积。全国以湖南、江西、广西三省油茶种植面积最大,占全国油茶种植面积的76.15%,其中,湖南长年第一,江西长年第二,广西长年第三,估计此格局还将长期保持下去。
    广西08年油茶种植面积550万亩, 2020年力争油茶种植面积达到1200万亩。
    江西省08年油茶种植面积1120万亩,力争2020年全省油茶林总面积增加到1520万亩,其中高产油茶林达1000万亩。
    湖南省2008年油茶种植面积达1778万亩,占全国油茶总面积的39%,计划2020年达到6000万亩。湖南使用良种更新造林的高产油茶林面积为168万亩,仅占全省油茶面积的8%左右
    由此推出2008年三省总种植面积为550+1120+1778=3448万亩,全国总种植面积为3448/76.15=4528万亩,和林业局2008年的报告(1778/39%=4559)基本相符,说明数据基本没问题。
    若2020年全国种植面积要达到9300万亩,假设种植面积总体格局不变的情况下,湖南、江西、广西三省种植面积需达到7082万亩,湖南需达到7082-1520-1200=4361.95万亩。假设上述三省均可达到种植面积,按目前每亩160元的补贴来看,湖南省共需拨财政资金(4361.95-168)*160=671032万元,却67亿元,按10年平均划拨,每年需划拨6.7亿元,如果改由公司+农户模式,由公司出钱,也需巨大的资金投入。
    而从新增面积和发行低产林面积来看,湖南省2008-2020年13年间,要新增油茶林种植面积(4361.95-1778)/13=198.8万亩;江西省2008-2020年13年间,要新增油茶林种植面积(1520-1120)/13=30.8万亩。
    那么,要观察2020年全国油茶种植面积是否可以达到9300万亩的目标,可以观察湖南省的新增油茶种植面积和旧品种改造面积;也可以参考湖南每年投入的改造资金。
    2009年湖南新造油茶林46.5万亩、低改抚育136万亩;江西省新造油茶林39.4万亩,低改抚育46.2万亩。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江西省的新增油茶种植面积超额达成了目标(39/30.8*100%=126.6%),而湖南则远远低于计划目标(46.5/198.8*100%=23.40%),两省加起来缺目标面积为30.8+198.8-39-46.5=144.1万亩。可见,按目前的种植面积进度看,2020年,全国油茶种植面积达不到9300万亩,而很有可能是7000万亩。而在08年湖南省zf的一份工作报告中,原定2020年湖南省的油茶林计划目标是2000万亩,而经测算湖南省全省适宜种植油茶的山地面积为3500万亩左右,稍微放大一点到4000万亩。除非这4000万亩全部种上高产油茶,全国的种植面积才有可能达到9300万亩【(4000+1520+1200)/76.15%=8825万亩】。按目前湖南省的进度,2020年,全国的油茶总种植面积是湖南1778+46.5*13=2382.5,全国面积将会是(2382.5+1520+1200)/76.15%=6701万亩,与湖南省zf08年的预计7000万亩基本相符,和发改委09年的计划相差很大。可见,2020年全国9300万亩的油茶种植面积,从现在的进度来看,完成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湖南省的新增种植面积从2010年开始,以超过2009年4倍多的增速发展。
    在单产方面,2020年要达到300多万吨的产量,要求亩产量要达到32.26公斤/亩,也就是说,必须这9300万亩,全部是新品种,盛产期。从现在的资金投入和改造力度来看,完成的可能性比较小。
    而山茶树嫁接要4年盛产,新苗要8年盛产,也就是说,从2010年开始,往前推8年的新苗和4年的嫁接树都没有产量,也就是说,2020年300万吨的总产量,要在2016年之前,所有嫁接树都要完成嫁接,2012年之前,所有新栽苗都要完成栽种,并且这两种方式的新增种植面积加上以前已有面积要达到9300万亩;并且所有已有的种植面积,都必须完成品种改造,管理都必须实现精细化(而08年湖南实现良种更新造林的高产油茶林面积为168万亩,仅占全省油茶面积的8%左右)。在这两个条件都达到,还不算上病虫害和火灾、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2010年全国油茶产量才有可能达到300万吨。从大概率上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说人均消费2公斤是一道坎,那么到2020年,全国的山茶油产量,还达不到人均消费2公斤的“坎”。山茶油市场还不用担心市场的容量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快速的发展。
    下面再来看价格方面。
    特级初榨橄榄油价格在89.9元—99.9元/公斤,茶油现在价格仅在橄榄油的一半,随着市民对橄榄油和茶油的重新认识,双方的价格差距有望缩小。第1种可能是,消费者推崇茶油,导致橄榄油价格下跌;第2种可能是,随着对营养、健康的追求,茶油刮起一阵“绿豆健康学”的涨价旋风。第1种情况,由于橄榄油产地在国外,价格波动受国内影响较小,因此,国内消费量锐减造成价格下跌的可能性不大;第2种情况,油茶产品市场的发展重点瞄准食用油的高端市场,针对大中城市的高消费人群和中老年等特殊保健需要的人群,即使产量增加到300万吨,但随着城市消费人群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产量的增加也跟不上城市人群消费能力和需求的增加,价格下跌的可能性也不大。
    仅以茶油为例,可以看出,未来的农产品市场,会是一个巨大的蓝海,而这个巨大的市场已经慢慢呈现,银行如果能抓住机会,把握好市场进入的时机,规避市场的风险,一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五、风险规避
    银行业参与土地流转,发放贷款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同时,业务拓展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适当的金融创新和监管,来加以引导。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抵押贷款需要的期限长,与农业贷款期限管理规定不匹配
(二)、抵押贷款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不健全
(三)、林权证、土地证未发放到户 (参见注1)
(四)、银行自身农业投资、土地价值评估方面的人才和经验缺乏,农业长期贷款机制缺失
    风险规避:
    由于中国银行业分业经营,银行不能直接投资于土地流转,也不能直接在市场上发放债券来分散风险,因此,只能通过进行市场细分,选取优良的贷款标的,来尽可能的规避风险。
    对问题1,贷款期限过长。其实就是长期贷款流动性不好的问题,对此,银行可以采取放贷给那些经营前景明确、除新购买土地之外,有良好资产负债表,有净现金流的企业。让企业用自身现金流,来弥补前期土地投入和利息收入。银行放贷,是帮助企业迅速成长,而非垫付企业新购入土地的成本。通过企业迅速的成长,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降低长期贷款风险和利息压力。比如湖南,在茶油产业也产生了一批有市场知名度,有经营实力的茶油生产、销售、科研企业,这些企业在耒阳等地也有生产基地,未来随着市场的不断施展,这些企业也必然会考虑生产基地的扩建和市场的扩张,对这些企业放贷,企业自身经营稳定,又有除种植之外的现金流入,可以部分抵消长期贷款流动性不佳的问题。
    对问题2,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不健全。银行应考虑向抗风险能力比较强的企业放款,而非直接向中小农户、林农放款,同时谨慎评估企业的还款能力和经营实力。
    对问题3,产权证尚未到户。银行应该等到产权明确,价值评估和流转平台搭建完好之后,才开始介入,前期只能做好相关的行业分析和企业分析工作。
    对问题4,银行可以采取外聘相关产业退休专业人才等方法,充实一线队伍,搭建好自身架构。
    自2006年,油茶种植走出低谷,其地租已经从2元/亩、3元/亩涨到了现今的6-10元/亩,部分林地的实际租金,也在10元/亩以下徘徊;而部分田地,白送都没人种,这绝对不是,也远远不是土地的实际价值。相信在未来若干年,土地价值会随着农产品的价值回归,而经历不断的重估和溢价过程,实际这才是银行业发展的最坚实基础和安全保证。





注1        2010年第3期《武汉金融》第68页 阳冬发 林权抵押贷款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注2        按新大花油茶最高产量75公斤/亩和传统油茶最大产量5公斤取中间值40公斤/亩
  (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55168论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