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的加工中心,中国依靠其低廉的人工成本和出口导向的制造业,长期以来向世界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商品,也因此积累了大规模的外汇储备。这个过程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商品进口国得以消费低价商品,减缓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个是美国能够维持高额的财政赤字,但是同时不至于增加国内货币投放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在向全世界输出通缩。
但是最近两年发生的情况可能预示着一些改变。
首先,全球资源性的产品价格上涨。西方把这种上涨部分归咎于中国迅速增长的需求。铁矿石、原油、钾肥等商品,中国的需求都占全球的重要比重,来自中国的需求增长对商品价格有重要影响。当然,整个亚太地区,以及南美地区也对资源产生了快速增长的需求,中国并不不是唯一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况会给全球带来通胀压力。
其次,中国的产品面临涨价的压力。由于生产投入,劳动力成本的升高,中国的制造业利润已经开始下滑。国内家电行业的利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由于行业结构调整,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用于环保、研发等费用增加,也进一步增加了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反倾销,商务部酝酿中的低价出口的管理措施,也都表明中国产品必须改变成本竞争的方式。如果中国产品的价格上升,而在中国的产品无法被别的国家替代时,进口国必定面临着通胀压力。
第三,巨额的贸易顺差短期无法消除,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出口中国商品的价格。
第四,中国通过购买资源,或者在海外投资保障未来能源安全,都增加了资源富有国家的收入。以澳大利亚为例,由于政府收入增加,日前澳洲政府决定减税,带来通胀忧虑。
因此是否应该改变中国输出通缩的观念,采取预防通胀的货币政策,可能是未来各个与中国有密切经济联系的国家应该考虑的问题。
想法很不成熟,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