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11-3-20 11:07:41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0 10:11 116# sungmoo 错,大错特错。在国民收入Y=C+S+T+M当中,等式右边的四个变量实际上是要素收入的四个去向,这四个去向都是货币概念而不是产品概念。而AD=C+I+G+X中的四个变量是产品概念的。Y=AD表示国民经济的均衡状态,实际上就是要求所有这些收入能将国内生产出来的产品购买完了,如果不能购买完 ,就会出现产品过剩,经济萧条,如果AD<Y,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这就是国民经济均衡的简单的概念。而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金融市场的存在,正是金融市场的存在才会引入利率这个概念的,才会将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联系在一起
按你这样的说法,我很想知道一点,在你的理论中,“通货膨胀”这个概念中的“通货”,它究竟指什么?它是如何(通过何种交易)进入市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0 13:16:10
看来这个问题是不能得到比较明确的答案了,本人也曾经问过此问题,所以对本贴的内容极为关注,但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不确定答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0 13:55:44
萤火虫1号 发表于 2011-3-20 13:16 看来这个问题是不能得到比较明确的答案了,本人也曾经问过此问题,所以对本贴的内容极为关注,但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不确定答案。
其实,基本的就一点: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储蓄”并不是货币(存款)一类的概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0 14:21:43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0 10:11 Y=AD表示国民经济的均衡状态,实际上就是要求所有这些收入能将国内生产出来的产品购买完了,如果不能购买完 ,就会出现产品过剩,经济萧条
在国民经济核算意义上,当年生产出来的想卖出而未卖出的最终产品,从使用角度看,属于“存货增加”这种投资,从分配角度看属于储蓄。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等式,与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等式两侧的各部分,表达的都是当年产出的一部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0 15:45:42
tianyv 发表于 2008-11-3 19:07 另外请问:我今年收入了10000元,吃饭穿衣租房交通等消费掉7000元,剩下的1000元存入银行,1000元买了股票,1000元放在家中的柜子里。请问我今年的消费、投资、储蓄各是多少???
这里先要明确的是:所问的“消费、投资、储蓄”是否想指国民经济核算意义上的?

若是,仅有以上条件,还不足以判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0 16:38:01
受到警告
118# sungmoo 幼稚!你的收入是产品? 还是谁的收入是产品?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最大的差别就是宏观经济学引入了货币,引入了利率。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是相对价格,所以那是产品的量之间的比较,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就是你我所见的价格。没有货币,或者不引入货币的概念,你还学个毛的宏观经济学?在IS-LM模型中,是什么东西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我教宏观经济学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你这么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建议你去读一读《产出与货币角色》这本小薄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0 16:55:49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0 16:38 118# sungmoo 幼稚!你的收入是产品? 还是谁的收入是产品?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最大的差别就是宏观经济学引入了货币,引入了利率。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是相对价格,所以那是产品的量之间的比较,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就是你我所见的价格。没有货币,或者不引入货币的概念,你还学个毛的宏观经济学?在IS-LM模型中,是什么东西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我教宏观经济学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你这么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建议你去读一读《产出与货币角色》这本小薄本。
我学宏观经济学这么多年,也还是第一次见到你这么理解宏观经济学的。

“宏观”与“微观”的“最大”差别,仅仅在于引入了“货币”?

不引入货币,就不可能存在“宏观经济学”了?

别忘了,宏观经济学的关键变量是“总量”。

所谓“收入法”,核算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产出,而是货币?

如果你非说收入法核算的是货币,支出法核算的又是什么?也是货币?

微观经济学必然排斥“你我所见的价格”?

此外,如果你非说,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是“你我所见的价格”,那么按你所说的LM模型,其中P又是什么东西?是“你我见到的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0 16:56:21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0 16:38 建议你去读一读《产出与货币角色》这本小薄本。
建议你好好看看国民经济核算的原则与原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0 17:00:02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0 16:38 在IS-LM模型中,是什么东西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个人以为,如果你不理解IS模型本身完全可以脱离“货币”的意义,你的宏观经济学也白学了。

宏观经济学为什么要讨论“实际量”?(某种政策是否有“实际”效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0 17:02:01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0 16:38 在IS-LM模型中,是什么东西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什么东西在起关键作用,这也无非是既定的假设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0 17:07:16
127# sungmoo LM模型中的P你知道是什么吗?那叫一般价格水平。什么是一般价格水平?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价格指数你知道吗?如果你知道,你就应该明白了。在收入法中,是按要素所有者将GDP分配的,但是这个分配,分配的是货币收入,知道吗?无论是劳动者的工资,还是企业家的利润,都是货币收入,**的税收也是货币收入。这些收入的总和等于这一年GDP中所蕴含的产品的市场价值。而这些GDP本身所代表的产品无非是用来消费、投资或者出口,这就是支出法所蕴含的经济学意义。国民的得到的可支配收入实际上也是货币收入,这些货币收入用于购买消费品,没有购买的部分就形成了Savings。所以在两部门经济中强调产品市场的均衡的条件是储蓄必须等于投资,也就是说这些Savings如果不能完全转化为投资,产品市场就不能达到均衡状态。而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就是资本市场或者是金融市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0 17:08:35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0 16:38 118# sungmoo 幼稚!你的收入是产品? 还是谁的收入是产品?
究竟谁幼稚,不妨先讨论以下问题:

(1)国民经济核算中有没有“收入”、“储蓄”、“税收”这样的概念?在其中,它们对应的是货币还是产出?或者说,在核算中,人们想反映的是货币还是产出?

(2)如果你非要说“收入”是“货币”,那么,就你的“货币”意义而言,请问,某经济中的第一笔货币是如何投放到该经济中的?这笔货币的投放,是否对应了某种支出或某种收入?若是,对应了谁的支出与谁的收入?

(3)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在国民经济核算意义上为什么是等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0 17:12:07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0 17:07
127# sungmoo LM模型中的P你知道是什么吗?那叫一般价格水平。什么是一般价格水平?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价格指数你知道吗?如果你知道,你就应该明白了。在收入法中,是按要素所有者将GDP分配的,但是这个分配,分配的是货币收入,知道吗?无论是劳动者的工资,还是企业家的利润,都是货币收入,**的税收也是货币收入。这些收入的总和等于这一年GDP中所蕴含的产品的市场价值。而这些GDP本身所代表的产品无非是用来消费、投资或者出口,这就是支出法所蕴含的经济学意义。国民的得到的可支配收入实际上也是货币收入,这些货币收入用于购买消费品,没有购买的部分就形成了Savings。所以在两部门经济中强调产品市场的均衡的条件是储蓄必须等于投资,也就是说这些Savings如果不能完全转化为投资,产品市场就不能达到均衡状态。而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就是资本市场或者是金融市场。
既然你自己也肯承认那叫“一般物价水平”(这是个“总量”!),那么,你前面所说的“你我见到的价格”又是这种“一般物价水平”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0 17:13:34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0 17:07 127# sungmoo LM模型中的P你知道是什么吗?那叫一般价格水平。什么是一般价格水平?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价格指数你知道吗?如果你知道,你就应该明白了。在收入法中,是按要素所有者将GDP分配的,但是这个分配,分配的是货币收入,知道吗?无论是劳动者的工资,还是企业家的利润,都是货币收入,**的税收也是货币收入。这些收入的总和等于这一年GDP中所蕴含的产品的市场价值。而这些GDP本身所代表的产品无非是用来消费、投资或者出口,这就是支出法所蕴含的经济学意义。国民的得到的可支配收入实际上也是货币收入,这些货币收入用于购买消费品,没有购买的部分就形成了Savings。所以在两部门经济中强调产品市场的均衡的条件是储蓄必须等于投资,也就是说这些Savings如果不能完全转化为投资,产品市场就不能达到均衡状态。而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就是资本市场或者是金融市场。
如你所言,如果强调分配的是“货币收入”,那么按你前面的逻辑,你又为何说AD反映的是“产出”呢?不自相矛盾吗?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0 10:11 116# sungmoo 错,大错特错。在国民收入Y=C+S+T+M当中,等式右边的四个变量实际上是要素收入的四个去向,这四个去向都是货币概念而不是产品概念。而AD=C+I+G+X中的四个变量是产品概念的。
提醒你一点:你前面两种等式的两端都有C,按你的逻辑,C既是货币概念又是产品概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0 17:22:42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0 17:07 127# sungmoo LM模型中的P你知道是什么吗?那叫一般价格水平。什么是一般价格水平?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价格指数你知道吗?如果你知道,你就应该明白了。在收入法中,是按要素所有者将GDP分配的,但是这个分配,分配的是货币收入,知道吗?无论是劳动者的工资,还是企业家的利润,都是货币收入,**的税收也是货币收入。这些收入的总和等于这一年GDP中所蕴含的产品的市场价值。而这些GDP本身所代表的产品无非是用来消费、投资或者出口,这就是支出法所蕴含的经济学意义。国民的得到的可支配收入实际上也是货币收入,这些货币收入用于购买消费品,没有购买的部分就形成了Savings。所以在两部门经济中强调产品市场的均衡的条件是储蓄必须等于投资,也就是说这些Savings如果不能完全转化为投资,产品市场就不能达到均衡状态。而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就是资本市场或者是金融市场。
关于国民经济核算与“货币单位”的关系,在本套帖子的最开始,我已经说过了,不想重复。

只见“货币单位”表相,不见背后的“实际量”,个人以为,这还没有理解SNA的宗旨。

GDP是一个“总量”,它由千千万万种形形色色的商品与服务组成,为了方便核算,人们不得不把它们以同一单位来表现,从而有了“货币单位”。然而,因为采用了货币单位,就认为它只是货币范畴,个人以为这才是幼稚的。

显然需要明确的起码常识是,

收入法中,不是每笔能叫收入的东西,都可以计入GDP;同样,支出法中,也不是每笔能叫支出的东西,都可以计入GDP。只有对应了本国本年产出的那部分收入与支出才可以计入GD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0 17:33:24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0 17:07 收入法中,是按要素所有者将GDP分配的,但是这个分配,分配的是货币收入,知道吗?无论是劳动者的工资,还是企业家的利润,都是货币收入,**的税收也是货币收入。这些收入的总和等于这一年GDP中所蕴含的产品的市场价值。而这些GDP本身所代表的产品无非是用来消费、投资或者出口,这就是支出法所蕴含的经济学意义。国民的得到的可支配收入实际上也是货币收入,这些货币收入用于购买消费品,没有购买的部分就形成了Savings。所以在两部门经济中强调产品市场的均衡的条件是储蓄必须等于投资,也就是说这些Savings如果不能完全转化为投资,产品市场就不能达到均衡状态。而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就是资本市场或者是金融市场。
对于以上说法,

(1)如果你强调分配的是“货币收入”,那么,在收入法中,显然,不是任何一笔“货币收入”都可以计入GDP,只有对应了GDP定义的那笔“货币收入”才可以计入GDP。既然如此,这里的“收入”即使表面上是“货币的”,本质上不仍然在反映产品范畴吗?(否则何来“收入法”的意义呢?)

(2)如果就是要强调GDP的分配对应货币收入,那么如此说来,GDP的使用不对应货币支出吗?为何又要厚此薄彼呢?

在GDP核算意义上,货币只是一个“中介性”的东西,人们正是为了尽可能剔除货币因素,才想出了种种办法。宏观经济学中为何要区分实际量与名义量呢?“实际收入”(“实际利率”)与“名义收入”(“实际利率”)又各自反映了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0 17:50:34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0 17:38 你压根儿就是傻鸟儿一个。在Y=C+S+T+M中的C表示的是收入中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收入。而AD=C+I+G+X中的C表示的是产出中被国内购买的用于消费的产品。C+S+T+M表示了收入的用途C+I+G+X表示了产品的去向。至于一般价格水平也还是经济生活中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的加权平均。这些价格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并不是抽象的价格意义,虽然一般价格水平可能与你我感知的不太一样,那只是统计部门在计算的时候对于权重的选择的问题,而不是其他的。
“看得见摸得着的”,只是某时某地具体的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这你也承认了)。

而如你所言,“一般价格水平”是“所有价格的加权平均”,那么,同种商品或服务,其价格在异地异时都是不一样的,甚至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你如何感知这个时刻在变化的“一般物价水平”?

这显然不只是权重选择的问题。另外,权重是否也需要时刻变化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0 18:34:00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0 17:59 你就是在抬杠,至于一般价格水平怎么计算,你问我有个毛的用啊?你去问国家统计局去。每一个月、每一年都有价格水平指数,那都是统计部门的事情,你我说了都不管用,知道吗?与微观经济学相比较,宏观经济学与现实联系得更紧密。微观经济学是抽象的研究资源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的国民经济问题。微观经济学实际上不牵涉货币,但是宏观经济学实际上是可以称为货币经济学的,你知道吗?好好理解货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理解宏观经济学。
别忘了,我都是顺着你前面的说法展开的。

既然你这么说(把球踢给统计局),我还想再问一下:宏观经济学的“一般价格水平”是否就是统计局的“物价指数”?

宏观经济学当然与货币密切相关(这一点恐怕没有人否认),但把“货币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等同,真是第一次听到。

好好理解SNA的意义,才能理解宏观经济学中的几个方程。

当然,本帖讨论的关键,其实,也根本不是你扯出来的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的关系,而是,究竟收入法、支出法是否是在核算GD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3 00:49:36
看上以上全部的帖子,本人有些收获,但感觉仍得不到清晰、深刻的阐述。对于这个主题,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教程分析或解释,我感觉也不够清晰。我先加点油,补补料,再来放水!不过,我每日都回来看看大家的热论,真的有意义!顶顶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4 11:38:56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有支出法和收入法的核算方法。支出法中主要分为了消费、投资、**购买与转移支付以及净出口,所以支出法所强调的实际上是国内总产出的去向。而收入法核算的主要是各类要素所有者在进行了国民生产后所得到的要素收入。这些要素收入当然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正常情况下没有一家企业用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给员工发工资,而是发的货币工资。
假定现在是两部门经济,如何看待投资等于储蓄这样的一个恒等式?在两部门经济中,国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去向不是用于消费,就是变成了投资,注意,在这儿的投资并不一定是企业的意愿投资,有可能是本来应该用于消费的部分而没有能够销售出去。这就是所谓的非计划库存投资。而要素收入的货币量应该等于所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里面隐含了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就是产品价值耗尽原则。也就是说所生产的所有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应该被劳动、土地和资本的所有者分干净了。这些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正好等于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现在要素所有者得到了收入,其中一部分用来购买产品和服务用于消费,没有用完的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储蓄。这个储蓄的数额大小应该就等于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中没有被消费者购买的部分所蕴含的价值量。这就是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投资衡等于储蓄的所有含义。

有一点希望大家注意的是,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等于投资是必然的,因为这里面包含了企业的存货投资,而不是企业的实际意愿投资。而在后面的IS-LM模型中,投资等于储蓄却是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

但是不管怎么样,有一点希望大家记住,国民生产总值的计量是以货币单位计算的,因为定义本身就告诉大家,GNP也好,GDP也好,都是市场价值的总和。还有,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劳动的薪金报酬、企业的利润、资本的利息和土地的租金都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实际上支出法计量的生产总值,算的是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量与价格的成绩:总价值,这个总价值理论上应该与所有要素所获得的货币收入相等:产品价值耗尽原则。所以支出法虽然说的是产品,但是却是产品价值。搞清楚了这一点,国民经济核算的问题也就不算是问题了。如果还不理解,可以参考萨缪尔森经济学的有关内容,尤其是注意分析国民收入流程图中的内圈和外圈所表示的含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4 11:52:24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4 11:38 但是不管怎么样,有一点希望大家记住,国民生产总值的计量是以货币单位计算的,因为定义本身就告诉大家,GNP也好,GDP也好,都是市场价值的总和。还有,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劳动的薪金报酬、企业的利润、资本的利息和土地的租金都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实际上支出法计量的生产总值,算的是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量与价格的成绩:总价值,这个总价值理论上应该与所有要素所获得的货币收入相等:产品价值耗尽原则。所以支出法虽然说的是产品,但是却是产品价值。搞清楚了这一点,国民经济核算的问题也就不算是问题了。如果还不理解,可以参考萨缪尔森经济学的有关内容,尤其是注意分析国民收入流程图中的内圈和外圈所表示的含义。
以上说法只是“名义”GDP的意义。

如果只强调“货币单位”的意义,经济学中为什么还要提出“实际”GDP的意义呢?

本套帖中前面部分已经提到过了,GDP虽然有时以货币单位为单位,但人们是不是只想用它来反映“以货币单位为单位的市场价值总量”?或者说,人们究竟想用这个“市场价值总量”反映什么?

如果一国滥发货币,该国的GDP是否会大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4 12:04:03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4 11:38 有一点希望大家注意的是,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等于投资是必然的,因为这里面包含了企业的存货投资,而不是企业的实际意愿投资。而在后面的IS-LM模型中,投资等于储蓄却是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
其实,提出这一点,我觉得我们之间并没有多少分歧了。

仅从词语形式上看,GDP中采用product一词想表明什么呢?“储蓄”与“投资”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这种关系(特别是,本国本年生产出来想卖却未卖出的东西,从支出角度说计入“存货增加”这种投资,从收入角度说计入“储蓄”),不正说明两者都是product范畴(或者说,都对应GDP的一部分)呢?

(product或output采用什么单位,与人们想以它反映什么,有关系,但并不是一回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4 12:09:08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4 11:38 正常情况下没有一家企业用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给员工发工资,而是发的货币工资
人们即使拿到货币工资,一般也更会关心自己的工资究竟能换来一堆什么样的产品(除非他们对货币本身有特殊的偏好)。

A国的GDP用A国货币单位表示,B国的GDP用B国货币单位表示,那么,A国与B国的GDP之比较,是否是可能的?若可能,如何比较?(人们又想用名义汇率反映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4 12:16:15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4 11:38 而收入法核算的主要是各类要素所有者在进行了国民生产后所得到的要素收入。这些要素收入当然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正常情况下没有一家企业用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给员工发工资,而是发的货币工资。
还有一点可以指出,收入法中,即使工资是货币的,如果这笔货币工资没有对应本国“最终产品”的一部分,也不能计入GDP。

(不是所有的货币收入,都可以计入GD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4 12:47:07
sungmoo 发表于 2011-3-24 12:16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4 11:38 而收入法核算的主要是各类要素所有者在进行了国民生产后所得到的要素收入。这些要素收入当然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正常情况下没有一家企业用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给员工发工资,而是发的货币工资。
还有一点可以指出,收入法中,即使工资是货币的,如果这笔货币工资没有对应本国“最终产品”的一部分,也不能计入GDP。

(不是所有的货币收入,都可以计入GDP)
我就想问一句:谁的货币工资没有对应GDP?公务员?警察?军人?他们的货币工资是**通过税收发给他们的,税收是哪儿来的?还是要素所有者的货币收入中抽出来的嘛,所以这一部分通常是直接计入GDP的。统计中都是这样的吧?
其他还有吗?要不然你告诉我?让我学习学习?
还有,储蓄就是储蓄,没有哪一个拿了工资以后去买一堆东西放到家里做储蓄吧?买到了家里的就是要计入当期消费的吧?当然,住房之类的是算着投资的。储蓄的当然是货币收入,虽然对应着产出中没有卖出去的最终产品,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储蓄的货币收入,而不是物质产品,物质产品还在企业的仓库里存着,被算作了投资呢。储蓄就是储蓄,投资就是投资,虽然两者在价值量上相等,但是归根结底不是一回事情。

还有哦,我看你在另一个帖子里回的,就是说货币需求函数本身的变动也是外生变量?货币需求函数本身就是反映了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是如何受利率和收入的影响的,你在那儿将货币需求函数变来变去的有意思吗?所谓的LM曲线本身就是说明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收入之间相互变化关系,而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是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也就是说M/P=L(Y,r)本身只是一个市场均衡条件恒等式,等式的右边再怎么变也是货币需求函数本身的变化,还是外生变量吗?这样说吧,市场均衡条件恒等式就是一个恒等式,右边是函数,反映了货币需求与收入和利率的关系,左边是外在的实际货币供给,所以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是,名义货币供给或者是价格水平的变化是外生变量,而函数本身的变化并不需要考虑,知道吗?况且,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通常是需要一个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的。

要不然你再好好看看书?再思考思考?实在不行咱再辩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4 12:52:43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4 12:47 我就想问一句:谁的货币工资没有对应GDP?公务员?警察?军人?他们的货币工资是**通过税收发给他们的,税收是哪儿来的?还是要素所有者的货币收入中抽出来的嘛,所以这一部分通常是直接计入GDP的。统计中都是这样的吧?其他还有吗?要不然你告诉我?让我学习学习?
黑社会地下交易对应的货币工资,计入GDP吗?

吃狗屎的人获得的货币收入,计入GDP吗?

(当然,你所在地区,若认为黑社会交易活动与吃狗屎活动都属于本地创造最终产品的过程,我也没有办法。

还要指出的是,这里讨论的是,GDP定义与核算的原则性问题,而非操作性问题。这里的问题不是对应“是否容易被核算”,而是对应“是否应该被核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4 12:54:34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4 12:47 还有哦,我看你在另一个帖子里回的,就是说货币需求函数本身的变动也是外生变量?货币需求函数本身就是反映了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是如何受利率和收入的影响的,你在那儿将货币需求函数变来变去的有意思吗?所谓的LM曲线本身就是说明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收入之间相互变化关系,而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是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也就是说M/P=L(Y,r)本身只是一个市场均衡条件恒等式,等式的右边再怎么变也是货币需求函数本身的变化,还是外生变量吗?这样说吧,市场均衡条件恒等式就是一个恒等式,右边是函数,反映了货币需求与收入和利率的关系,左边是外在的实际货币供给,所以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是,名义货币供给或者是价格水平的变化是外生变量,而函数本身的变化并不需要考虑,知道吗?况且,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通常是需要一个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的。要不然你再好好看看书?再思考思考?实在不行咱再辩论?
货币需求函数可不可以有参数?

其中的参数的变动,算不算“外生变动”?

要不你再学学什么叫函数的参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4 12:57:41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4 12:47 还有,储蓄就是储蓄,没有哪一个拿了工资以后去买一堆东西放到家里做储蓄吧?买到了家里的就是要计入当期消费的吧?当然,住房之类的是算着投资的。储蓄的当然是货币收入,虽然对应着产出中没有卖出去的最终产品,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储蓄的货币收入,而不是物质产品,物质产品还在企业的仓库里存着,被算作了投资呢。储蓄就是储蓄,投资就是投资,虽然两者在价值量上相等,但是归根结底不是一回事情。
其实,这里的问题很简单。

你只需说明:

(1)收入法、支出法、生产法,是否在核算相同的东西?

(2)这种东西是产品范畴还是货币范畴?

(3)或者说,人们想用这种东西反映的是什么?每种方法中的某部分是否对应这种东西的一部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4 12:59:45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4 12:47 货币需求函数本身就是反映了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是如何受利率和收入的影响的,你在那儿将货币需求函数变来变去的有意思吗?
按你的意思,货币需求函数是永恒而不会变化的喽?(货币需求函数一旦给定,就不允许再变化了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24 13:02:01
dxsheng 发表于 2011-3-24 12:47 还有哦,我看你在另一个帖子里回的,就是说货币需求函数本身的变动也是外生变量?货币需求函数本身就是反映了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是如何受利率和收入的影响的,你在那儿将货币需求函数变来变去的有意思吗?所谓的LM曲线本身就是说明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收入之间相互变化关系,而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是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也就是说M/P=L(Y,r)本身只是一个市场均衡条件恒等式,等式的右边再怎么变也是货币需求函数本身的变化,还是外生变量吗?这样说吧,市场均衡条件恒等式就是一个恒等式,右边是函数,反映了货币需求与收入和利率的关系,左边是外在的实际货币供给,所以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是,名义货币供给或者是价格水平的变化是外生变量,而函数本身的变化并不需要考虑,知道吗?况且,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通常是需要一个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的。
要不然你再好好看看书?再思考思考?实在不行咱再辩论?
我很想知道,你这位老师是如何教学生区分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