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77 5
2010-09-19
本周,尽管角度不尽一致,但经济问题依然是海外媒体关注中国永不厌倦的主题,《纽约时报》17日一篇报道的视角就是“中国海外购房客”。
  “做梦都想碰到中国客户”

  “中国投资客蜂拥伦敦购房产。”报道标题说。这篇报道中,美国记者朱利亚·威尔迪吉尔采访到了一名在中国生活了10年的日本人峰岸直美,她最近很容易就在伦敦找到了工作———房产中介。这不是因为她的专业,而是因其流利的汉语。而会汉语,已成为伦敦房地产业越来越炙手可热的技能,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人来这里买房。而这些购房者甚至都不到实地看房,仅凭房屋照片和户型图便付了房款。峰岸最近就以50万美元一套的价格,把伦敦奥运场馆附近一处公寓里的四套房卖给了中国人。“我做梦都想碰到中国客户,他们腰缠万贯,且全是现金支付。”报道援引峰岸的话说。

  报道援引房产中介的话说,“尽管伦敦房市最近已经显现出萧条的迹象,但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投资却比以前更为活跃……伦敦一些地方,中国大陆的投资客已经取代俄罗斯人和中东人,成为最积极的购房者,他们的财富深藏不露,只瞄准最热门的房产。”

  购房者多想法隐藏身份

  报道说,为了吸引中国购房者,伦敦一些房产商甚至在新建的公寓中把中国人避讳的“4”也抹掉了,而“来自中国大陆的购房者大多都宁愿付现金,以尽量留下最少的个人信息,也没有任何一家伦敦房产中介愿意透露购房者的身份。”

  报道说,来自亚洲购房者的增多,意味着财富正日益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转移。而在这些地区,尽管许多人仍生活入不敷出,但快速的经济增长也催生了很多富翁。“仅在中国大陆,拥有千万元资产者就达87万人。”报道援引数据说。

  中国帮助德国恢复元气

  美国记者在伦敦看中国,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则在中国天津,为不久后将访问中国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建言:不要对他所看到的中国太过惊诧。该报17日报道说,“卡梅伦在作为首相首次访华时,必须做好惊讶和羡慕的准备,这不仅因为在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政治人物能获得尊重和顺从……也因为这个国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即便是最能挑刺的批评家,也不得不感叹"不可思议"。”

  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救了”老牌西方国家。《华盛顿邮报》日前报道说,当美国还在为高失业率和另一场可能的萧条着急时,一种复苏趋势正让德国经济逐步恢复元气。

  “如果你要问任何一位德国公司老总:为什么,你可能会得到同样的回答———因为中国……来自这个亚洲巨人的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正加速德国经济的复苏。而德国的例子也说明,中国的崛起,同样也能让一个富裕的国家受益。”(新京报 百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9-19 17:32:01
fsdfsdfsddsfdsfd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19 17:43:46
新兴资产阶级在海外炫富,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19 17:45:15
zhuorson 发表于 2010-9-19 17:43
新兴资产阶级在海外炫富,呵呵
是吗?我怎么觉得是红色“无产阶级”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0 16:02:38
有钱,不愿透露身份,想想就知道都是些什么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0 18:27:32
windschen 发表于 2010-9-20 16:02
有钱,不愿透露身份,想想就知道都是些什么人了.
我对这篇文章写的直接无语了。 还引援国外媒体。。。

PS: 在欧洲或者美国,澳大利亚这些国家,中介透露交易资料是属于犯罪行为。

你要查的话,在council之类的机构,有条件查阅。 当然你记者去查绝对查不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