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6-5-24 11:26:00的发言: 不太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个人理解,单纯或主要以“剥削”的视角来理解马克思的理论是“舍本逐末”的。按马克思的想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首先而直接地因为“存在剥削”而变化乃至灭亡,而是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原有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力)。马克思也不会用“是否存在剥削”来判断“社会进步”,而是采用“生产力标准”。
在劳动价值论下,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下,“剥削”(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是价值增殖与等价交换两大原则下的自然结果——当然,这里“剥削”的定义也是关键的。无原则地在“剥削”问题上引入道德判断,并混淆“剥削”的概念,个人以为是对马克思理论的误读。
在劳动价值论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劳动力拥有者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他们拥有的社会产品只对应了劳动力价值(他们只有“生活资料”,没有“生产资料”,是“无产者”),同时他们拥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售劳动力(而不像以前的奴隶与农民被束缚在某个庄园或某片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
劳动力成不成为商品,与“劳动价值论”还是两个概念。
在劳动价值论下,需要讨论的是,受雇劳动者是否一点没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所有者(资本家)是否一点没有“劳动”?
劳动价值论并不天然蕴含了“剥削”,剥削也只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资本家没做任何“劳动”。
个人以为,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即使坚持劳动价值论,假设工人也有生产资料,资本家也劳动,社会是否还会出现“经济危机”?如果社会有某种马克思尚未想到的机制可能并且事实上避免了经济危机,那么马克思的担心就可以消除了。——而这里并不是把“剥削”当成主要或首要问题(讨论剥削的前提还是剥削的定义)。
真地假设“工人也有生产资料,资本家也劳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质的规定性。个人以为,按马克思的生产力原则,探讨这种特有的“生产方式”是否内蕴经济危机才是关键(而不是探讨这种生产方式是否存在剥削)。
个人认为,你的上面的理论有的地方是正确的,但你认为抓住"剥削'分析资本论是舍本逐末,还认为假设“工人也有生产资料,资本家也劳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质的规定性,等观点,则不能赞同.
首先探讨第二个问题吧.读过资本论的人都知道,马克思强调的生产资料是物质生产资料,马克思没有认为工人完全一无所有,他说除了他们的"劳动力"商品之外,一无所有.如果消除生产要素的"庸俗"内涵,马克思显然也是赞同劳动力也是生产资料的,他在分析劳动的三要素的时候,就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力)当作三要素.工人拥有劳动力,劳动力是参与劳动的能动性要素,这一点是马克思经济学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共同观点,没有原则性区别.
关于资本家是否劳动,这个问题只要读读资本论原著,马上也就会明白,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作为"管理者",作为经营人员,他们的劳动是一种生产组织行为,因此也是劳动,也创造价值,是"总体工人"的一部分.但资本家作为资本家--资本的人格化,(可能是抽象的,也可能是现实的,因为人的社会角色可能是多重的),是不参加劳动和不生产价值的.
也就是说,即使马克思承认了工人也有生产资料,资本家也劳动,这并不防止马克思得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论,因此,我以为SUNGMOO对资本论的疑问所抓住的这两点,并不是马克思理论的缺陷,而恰恰是马克思所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或者以抽象的方式,或者以实证的方式)
接下来就是第一个问题.资本论的剥削理论到底是不是一种伦理观.你认为在劳动价值论前提下,它就不是.到这里,我完全赞同你的观点.可我怀疑的正在你的前提假定,因为剥削理论作为一种伦理观点(先假设它成立),正在于它的劳动价值论假设上.正因为价值的源泉在于抽象劳动,因此,价值的分配也属于劳动者(传统自然法的占有规律,就是劳动占有法则).而如果没有这种劳动-分配之间的伦理相关性,我们就不可能的出剥削的结论的.
总上,我以为资本论整体上是一种伦理观点,但不排斥它在剥削的具体分析上,在经济危机的分析上,坚持了实证分析和唯物史观的方法.但即使是经济危机,它也是以唯物史观为前提,以剥削造成的阶级冲突为中介的.因为唯物史观的实现,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的.因此,伦理的观点,支配着整部资本论.但我们必须把资本论放到唯物史观这个大框架中,看作生产关系决定阶级关系进而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分析.(对于唯物史观最核心的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资本论始终没有正面分析,只是作为一个理论前提,因此,列宁说资本论使唯物史观由假说变成科学,显然是不正确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8 15:20:5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