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1703 0
2010-09-21
 需要肯定的是,作为城乡一体化的一次重要探索,村改居对推进农民变市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作为影响广泛的改革,村改居必须要全方位考虑和统筹,只有如此,才能让农民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而不是被动地“被城市化”。   首先,如果过于激进地推行村改居会加剧农民宅基地的不正常流失。按照相关土地征用制度,地方政府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不得超过农村退出的宅基地面积。如果农村不能退出宅基地,也就意味着城镇不能新增建设用地,地方非农产业(包括房地产业)发展就要受到土地资源瓶颈的制约,同时地方政府也不能通过土地征用和土地出让的价格差额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在此规定的逼迫下,一些地方政府会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强制减少农村宅基地面积,以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地方政府在拥有了农民的宅基地后可以拿去开发来换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但如果前提是让农民失去保障性的生存之本,而农民新的保障又没有及时建立起来,那这种做法确有值得商榷之处。
  其次,村改居后农民下一步的生活怎么办?虽然村改居从表面上看给了农民市民身份,让农民变成了城里人,有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但事实上还是有许多问题、隐患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不仅仅是在地域上,农民和城里人的距离也不仅仅是在称呼和身份上。他们之间的差距更多体现在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由此形成的素质、机遇等方面的差距上。农民进城容易,实现城里人身份的转变也容易,但农民在城市里的生存将遇到严重的困难。农民受教育有限,由于学历、技能、年龄等方面的限制,进城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没有工作的农民如何生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那无论是对村改居,还是对城乡一体化而言,都至少是一种不尽完善之举。
  再有,即便是推行了村改居,但是不是需要完全封闭化管理,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专家就曾表示,从积极意义上来看,政府推出村庄封闭管理的举措,对大城市城乡接合部出租房不规范、流动人口聚集的现象提出了一个硬性的解决方案。从建立良好治安环境和减少发案率来看,不失为一个办法,但从长远评估,封村举措只是“治标”而已,尤其是在对待流动人口上,这个举措并未给解决城市管理问题和和谐实现城乡一体化找到答案。也就是说,无论是简单地把农民集中到一个小区也好,还是通过“过于规范”的封闭式管理来达到限制农民流入城市的数量也好,都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让更多农民融入城市、到城市发展、成为城里人,从而加快社会的城镇化进程,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但在发展过程中,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循序渐进,还需要有一定的前瞻考虑。



作者:刘强 来源:《农民日报》2010年09月20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