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清醒观
有想作的理由,又有不想作的理由,当一种理由强于另一种理由时,人常通过幻想或者假借其他事物来安抚未被采纳的另一种理由。其实应直面两种理由,比较两种理由而毅然采纳一种,抛弃一种,决不含糊或任由两者无止境的在内心隐藏。例如当想当受景仰的人是一种理由,不想忍受奋斗了也未必能被景仰是一种理由,当后者强于前者时,人因不愿放弃对前一理由的追求而幻想。如果认清事实,放弃前者,虽然很痛苦,但得到的是清醒。宁愿为清醒而痛苦,也不为满足而幻想。以下从无聊和心痛的角度谈谈生活中的清醒。
无聊是人生最大的痛苦,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人归根到底是离不开同类的,我们空虚不安的内心还需要在为实现社会正义和大众福祉的工作中获得充实与安宁。因此辛苦是人生常态,无需逃避。过于辛苦时则用快乐加以中和,以和谐心身,但不可本末倒置,将追求快乐作为人生追求目标。
纯粹的心痛,痛则痛,却并非难于承受,相反痛让人清醒,甚至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一种享受。心痛夹杂着怨恨、愤怒或自卑等情绪,才真的致命,所以宜分离。痛就感受痛的滋味,但怨恨、愤怒等另行理性对待。
2.2.3 强者观
强者自己即便作恶多端,也可安然自得,而弱者的一次言行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否定 (记住是一次,无论弱者做得如何,一次就可能被否定), 所以人不得不努力争取成为强者。
人不能都成为将军,也要有士兵,有将军和士兵就不可能一点压迫都没有。如果甘心作士兵,也就意味着甘心受一定程度上的压迫。如果不甘心作士兵,也就意味着要接受做将军后将会压迫士兵的事实。只能说受压迫并不意味着一生都不应该一点不压迫别人,也不应该因报复心而疯狂压迫别人。
强者以强者的姿态强迫弱者自觉不自觉的接受强者的观点和看法,致使弱者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对合乎本性的行为,自身也会产生负罪感,于是弱者终身生活在负罪的阴影下,就像祥林嫂。这种负罪感让弱者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等到承受不起的时候,就有可能表现为放纵。
总之,最低限度要有成为强者的心态和勇气。
2.2.4 浅议感觉意义
心理感觉通常源于观念,和生理感觉的作用类似,心理感觉也通过潜意识的影响人的行为来趋利避害,故心理感觉(快乐感、满足感)是人的调节手段,不适宜作为人生目标。
但这并不是说心理感觉无足轻重,相反心理感觉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略)
总之,人要做心理感觉的主人而不是心理感觉的奴隶。
2.3 扬起成功之帆
2.3.1 信念观
(缺)
2.3.2 行为观
(略)
2.3.3 成功观
成功,不是个无限的概念,而是可度量的,用无限值来否认成功的价值是没有道理的,比如用人外有人来否认强者的价值是没有道理的。人生能生存、发展和突破,就意味着在不断成功。将人生置于人类高度看待,能取信于人,就算很成功了。
人大多都信奉强者、信任于能满足自身某些愿望者,因此唯有自强不息,成为强者,才能真正令人信服,才有被其他人拥戴的本钱。当然凡是皆有度,要取信于人,尤为艰难,有时做一件坏事就能推翻长期努力和付出取得的信用,人生艰难,莫过于此,从这个层面看,树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在不断自强的同时,不可一味猛冲,也要保持内心适当的和谐。
厌恶成功的人是很难真正成功的。要成功,首要的就是要用强烈的成功欲望改造人生观点,其次则见仁见智,晨埃觉得沿如下路径,到树信,便是成功了。
[ 欣赏 → 认知 → 学习 ] → [ 思辩 → 沟通 → 立志 ]
[ 注念 → 策划 → 控己 ] → [ 践行 → 惜时 → 树信 ]
简略点,可归纳为“格物、致知、修身、成事”,并可理解格物为 认识世界,致知为理解世界,修身为融合人性,成事为舒展人性。
2.4 挖掘潜藏之力
2.4.1 心态观
保持一个成功者的心态,设定自己是个成功的人物,这样,你就会发挥出极大的热情和自信去面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虽然你还未成功,但这种自我造就的心理成就感会促使你朝着成功的目标迈进。
2.5 结语
储备好了,成大事有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没有水,即便渠挖成了,也没有意义。如果只知羡慕、呓想,挖都不挖,则更无意义。
3 感悟观念篇
3.1 引子
3.2 ‘我’的丧失
生命没有意义,才更值得珍惜!
如果我一出生就被丢弃于黑屋子,当然还得假设我不会饿死,等我到了现在这个年龄,我会成什么样呢?我还会有思考的能力吗?我还会有喜悦和苦闷吗?我想恐怕回答都是否定的。基于这个事实考虑,我觉得根本就不存在‘我’这种东西,我不过是自然和社会在一堆细胞上的投射,我快乐和痛苦其实是我的经历在快乐和痛苦,这里面其实没有我什么事情。假如人类制造出了一个拥有丰富记忆体,有思维电路的会学习的机器人,它从它离开生产线开始,它就会在自然和社会的调教下被改变,它渐渐学会了生存下去,并试图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但是它真正有自我吗?老实说,我发现我和这种机器人没有什么区别。认识这一点,并不是要否定对自由、爱、荣誉等的追求,事实上,也正是我们的长辈,祖先对它们的不懈追求,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文明、科技。认识这一点,反而多些坚定,少些盲目和冲动。
对人生的思考只是修正自己的工具,没有结论,也不需要结论。当处上时则思下,当处下时则思上,每个人所处的状态不同,思考的方向也就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
3.3 ‘我’的平等
大家都是人,既然都是人就有很多为人所不得不做的事情,身为人这一点是我们无论无何都无法背叛的,即便我们看明白了整个世界,即便我们研究清楚了人的包括思维在内的所有细节,即便我们的技术可以让我们可以上天下地,无所不能,我们终究还是人。所以我们必须吃饭,我们必须睡觉,我们再怎样努力,再怎么忘情,我们还是人。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陈述了人之间无奈的平等,再怎么奋斗也无法证明自己有多超人一等。
3.4 ‘我’的平衡
世界源于抽象和判断,如何抽象、判断就会得到相应的世界。人的观念是不断改变的,抽象和判断的结果也就在不断改变,因此我们有必要做一点我们现在认为不符合自己观点的事情,否则等我们的观点转变了,到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从来没有做过任何符合我们观点的事情。比如如果我们现在的观点是事业至上,但即便我们有这个观点,我们还是要做一些可能违背这个观点的事情,比如谈恋爱,旅游等等,因为如果过了若干年,我们的观点变了,认为事业不过如此,我们会发现我们一无所有,会变得异常痛苦和郁闷 又比如我们爱情至上,但我们在恋爱时还是不能不顾一切的抛弃道德规范,不能以爱情的名义,肆无忌惮的伤害他人,否则等我们观点变为爱情空洞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伤很横累累,痛苦不堪。
人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了运动,知识,智慧,见识等等,也包括爱情,婚姻,父母,儿女,亲朋,好友等等。指望着简单的在某一个领域获得成功就足够了其实是很可怜的。生命中的东西很多,有很多值得珍视,很复杂,不是一句话,一个理念就可以轻易否定的。有时也不必太在意空虚的心灵是否会满足。
3.5 结语
活着,新陈代谢着;动着,条件反射着;求着,适者生存着;爱着,知‘恩’图报着。换言之,有欲无‘耻’,趋稳而填欲;有‘耻’无爱,趋‘利’而远责;有爱无情,趋‘善’而近伪;无情无爱,尚可为人;兼而无‘耻’,沦为动物;进而无欲,唯死而已。得而兼之,循而进之,则有欲有‘耻’,适应而悠然自得;有爱有情,融洽而精彩纷呈。
抓住,然后放弃,这就是攀登。攀登,重不在结果,而在于勇攀无顶绝峰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