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博弈论
12536 28
2006-05-24
以弱胜强的例子也很多,请大家讨论以下弱者如何与强者博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5-24 11:49:00

“最优反应函数”问题。

“强者”总有“弱点”,“弱者”也总有“强点”。

但凡“以弱胜强”,都是“弱者”抓住了“强者”的某些弱点(甚至是致命的),而强者却没有击中弱者的要害。说到底,还是“以强胜弱”。

“强”与“弱”只是表像的东西,它们不是“在所有方面都强”与“在所有方面都弱”的意思,而是“在有些方面强”与“在有些方面弱”的意思。(这些简直是废话,但可能有人常常忘记)

真正地“以弱对强”、“以卵击石”的做法,经济学与博弈论中是没有的。以“弱点”战胜“强点”,这句话本身就是矛盾的(否则如何称“强弱之分”呢),“强”与“弱”是如何定义的呢?

胜利,最终还是“以强胜弱”,不过是“弱者”以自己的“强点”战胜了强者的“弱点”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24 12:02:00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争如果可以“兵法”来概括,战争就不是战争了。概括战争的兵法也永远只是“辩证法”式的辞章(永远不会错,但没有具体方案。“有用性”与“局限性”我们不可能不兼有)。

如何“一劳永逸”地发现强者的“弱点”与弱者的“强点”,是任何“书”都不可能告诉的。

对抗中,常讲“实力”与“失误”,“实力”常以“强弱”区分,“失误”常以“多少”区分。其实,“实力”与“失误”又何尝不融于一体?实力“略胜一筹”也许就胜在“发现并利用对手失误”的能力。“没有看见对方的失误”、“看见对方失误却不知如何利用”本身也是一种“失误”,也是实力的表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24 19:21:00

2楼怎么说得这么强!不过,有说也等于没说呀,不利于指导实战。

既然经济学研究的是物质利益,楼主所说的强弱应该是指物力上的强弱吧。

项羽说:“有种的过来单挑”;刘邦说:“我宁斗智不斗力”。最后刘邦赢了。

物力上的弱只能靠智力上的强来解决了。尽量给对手制造信息不对称,就象股市里不断涌现的小道消息。如果连智力也不如对手,那就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了,退休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25 08:54:00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2楼,3楼的方法是以自己的强点战胜对手的弱点,这在事实上是有的,但是概率不大,在博弈学研究的内容中,都是理性人的前提下,这种概率更小。

三十六计,走为上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4楼的部分观点,是众多弱者采取的方法。

在众多弱者能够生存的当今世界,一定有弱者与强者博弈的更科学的方法,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吧了。请大家继续发表观

[em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25 10:00:00
以下是引用临崖吹风在2006-5-24 19:21:00的发言:…有说也等于没说呀,不利于指导实战…

你这么说,我完全同意。“局限性”与“实用性”我们必须兼得。

“指导实战”如果有一般的原则,前人早已发现了,不用我们多嘴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