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4年卢卡申科当选总统后,西方媒体纷纷攻击白俄罗斯所谓“社会主义复辟”。一直对它进行各种封锁、制裁和颠覆措施,不久前并被美国列入“邪恶轴心”国黑名单。最近,围绕该国总统选举,美、欧想在该国导演一场“橙色革命”,下了很大的赌注,但结果却是卢卡申科总统以压倒优势连任第三届总统,美欧卵翼下的反对派惨败,美、欧领导人气急败坏,宣称选举不合法,要求重新选举,并宣称要对白政府实施更严厉的制裁。
美、欧这样仇视白俄罗斯所为何来?就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导演下的原苏联、东欧突变中,白俄罗斯(据美国研究机构透露,当时没有实行私有化的有白俄罗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①五国)没有跟随美国的指挥棒实行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私有化,仍然坚持着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所谓白俄罗斯实行“社会主义复辟”的由来。
此次总统大选,人民参选率达到92.6%,卢卡申科以82.6%的高票当选第三届总统,说明了卢卡申科领导的政府拒绝私有化,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行正确的内外政策,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俄罗斯报》早在2001年10月著文称:“白俄罗斯领导层没有被‘休克疗法’所迷惑,结果表明这一道路(即休克疗法)给老百姓带来了难以想像的灾难。它没有实施‘私有化’,将工厂、资源、土地贱价卖掉,而是选择了一条合理改革之路。”②
从西方和发展中国家媒体的零星材料,也可以完全证明这一点:法国媒体③2002年报道说:“俄罗斯已经开始搞市场经济,而白俄罗斯迄今为止一直拒绝进行任何重大的经济改革,它更愿意保留苏联时代的国有经济模式。况且,白俄罗斯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认为俄罗斯的改革经验会使‘国家和经济走向毁灭’。”
英国《卫报》2006年④,报道说:“政府经营的报纸《苏维埃白俄罗斯报》昨天的通栏大字标题称‘我们即国家!’,把这个国有经济占经济总量80%的国家里的集体主义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
阿根廷《民族报》2005年⑤刊载一文说:“卢卡申科坚决反对国有企业私有化,在白俄罗斯,私人经营几乎不存在。外国投资者在这里也不受欢迎。”
卢卡申科领导下的白俄罗斯堪称私有化逆流的中流砥柱,当之无愧。
经济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
人民生活普遍提高
上世纪90年代,在实施私有化的独联体国家普遍陷入困境的情况下,白俄罗斯经济一枝独秀,迅速恢复和增长。
据《俄罗斯报》2001年10月的报道:“联合国统计表明,在独联体和波罗的海三国中,白俄罗斯是唯一2000年工业产值超过1990年(即前苏联解体前一年一一笔者注)的国家。白俄罗斯人口仅千万,不足前苏联人口的5%,但其化纤生产量却占整个独联体总产量的53%,拖拉机占48%,冰箱占31%,纺织品占30%,电视机、化肥和鞋产量各占25%。出口额从1995年的50亿美元提高到2000年的80亿美元。白俄罗斯传统的出口商品仍然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2000年,拖拉机、货车和彩电、冰箱的出口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0%、90%和75%。
“白俄罗斯的第三重点便是食品安全。这里不是像邻国捷克或原东德那样强制发展畜牧业,而根据农民自己的意愿,保留了大商品化作业(即集体农庄一一笔者注)占主导地位。去年(2000年),白俄罗斯粮食增产近三分之一,达到490万吨。今年(2001年)计划将产量提高到590万吨,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还将对外出口。目前,该国肉、蛋、奶和土豆的人均产量超过了所有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
据拉美社2006年报道:“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1996年至2004年,白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6.6%”,⑥2005年则升为增长9.2%或11%。’这一增长率,在独联体国家中名列前茅。
人民生活普遍提高。2005年,白俄罗斯人均月收入超过200美元或120英镑⑧,位居独联体国家前列。
“老百姓的工资和退休金能够按时足额发放,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人民日报》驻莫斯科记者孙勇军2001年9月12日报道中这样说)。
政府还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居民的福利待遇,加大对贫困人口的保护力度,缩小了贫富差距,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据“欧洲银行指出,白俄罗斯的贫困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不足2%,而拉脱维亚为11.5%,立陶宛为6.9%,乌克兰则高达31.4%。”
“在白俄罗斯,国家最关心的就是居民住房问题。近5年来(指自1996年至2001年), 白俄罗斯的住房建设规模在独联体国家中一直高居榜首。每年新增住房面积近350万平方米,平均每千名居民居住面积增加353平方米,俄罗斯是206平米,而乌克兰只有108平米。从1996年起,白俄罗斯就开始推行国家资助住房建设计划。以首都明斯克为例,去年(指2000年)完工的96万平米中有35万是国家提供优惠或是无息贷款福利房,这使普通劳动者也有机会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同时,该国的公共服务和交通费用是独联体国家中最低的。宪法中所表述的服务社会的经济理念在解决住房问题上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
为了鼓励专业人员安心在农村服务,“国家制定专门计划,对经分配落户乡村的年轻专业人才进行资助。医生、教师、农业科技人员在农村工作满7年后,所分得的居房可以转为私产。”⑨
社会稳定,治安良好,政民团结,人民生活得到良好保障
自1994年7月当选总统以来,卢卡申科在白俄罗斯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总统垂直权力体系。为确保社会稳定,他一向主张加强秩序与纪律。他从白俄罗斯国情出发,对内实施渐进的、面向社会的经济改革,保持并逐步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取消不合理的优惠和特权,对贫困阶层实行有针对性的社会保护,白俄罗斯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得到了良好保障。正好符合白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人民怀念苏联时代的稳定、国家的无偿服务和享有的基本生活保障相一致。这与苏联解体后多数独联体国家陷入社会混乱、甚至民族冲突形成了鲜明对比。⑩
《俄罗斯报》记者对白俄罗斯的社会稳定、治安良好曾作如下描述:“明斯克给我的感觉很像70年代的莫斯科。街道整洁,行人稀少,街心花园草木葱郁。过街通道里也看不到乞讨者和流浪汉的影子。晚上可以放心大胆出门,这种安全感我只在北京和东京体验过。”
连对白俄罗斯抱有政治偏见的英国记者在采访报道⑾中也不得不承认在“明斯克宽广的街道上不见小贩、乞丐和野狗,见到的只是成群结队的工人。在一幅写着‘我们近在咫尺’的大幅标语牌下,一群警察扎堆与老太太聊天。”这反映出了白俄罗斯社会秩序良好、警民亲密无间的真实情况。
总统卢卡申科和老百姓也是亲密无间的。据俄塔社2006年3月20日报道:“19日卢卡申科在大选结束后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着力展示了他坦率而亲民的一面。当他出现在共国宫大厅时,在场人员全体起立,鼓掌欢迎,卢卡申科的.风度迷倒了一位女性观众。来自塞尔维亚议会的一名女议员请求卢卡申科允许她献上一吻。卢卡申科以玩笑作答,说不妨等到记者招待会结束后再吻她,‘在大庭广众之下可不行’。”从这一件小事展示了卢卡申科在民众中的亲和力。
白俄罗斯的成功经验,对于暂时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一个有力的鼓舞,特别是对于目前尚在执政的共产党如何正确,总结苏东突变的教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私有化逆流,是一个活生生的好教材!
1、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2001年12月发表研究员内德斯•阿斯隆德的文章。题《建立资本主义:苏联解体后的经验教训》。
2、《参考消息》报2001年10月11日。
3、法国《今日军队》月刊2002年11月号刊登亚历山大•米勒蒂奇的文章题《俄白联盟陷入困境》。
4、英国《卫报》2006年3月16日报道题:《颜色革命在俄罗斯的阴影下消退》。
5、阿根廷《民族报》2005年1月24日刊登多洛雷斯•特雷索的文章题《布什黑名单上的新成员》。
6、拉美社哈瓦那2006年3月19日电题《白俄罗斯:柠檬味的橙子》。
7、人民日报2006年3月20日驻莫斯科记者于建宏报道:白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增长9、2%;光明日报2006年3月17日驻莫斯科记者韩显阳报道则为2005年增长达11%。
8、前者系《光明日报》记者韩显阳报道;后者为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05年2月6日记者马克•弗兰凯蒂报道.
9、《参考消息》报2001年10月11日。
10、人民日报2001年9月12日驻俄罗斯记者孙勇军报道《白俄罗斯卢卡申科蟑联总统》。
11、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05年2月6日记者马克•弗兰凯蒂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