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头脑不是过分迂腐、过分教条的人就得承认,实行市场经济也就意味着实行同资本主义完全相同的资源配置手段和激励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再来谈论什么相对于资本主义来解放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来,那当然是在说梦话了。而没有这种优越性,那么挂社会主义这块招牌还有什么必要呢?当然,可能还会有些可怜的老实人说:不是还有公有制么?但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有制,不但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阻碍市场经济本身特点的发挥。恩格斯其实早就说过:“因为个人管理工业的必然后果就是私有制,因为竞争不过是个别私有者管理工业的一种方式,所以私有制是同工业个性经营和竞争联系着的,因此私有制也必须废除”。这儿说的再明白不过了,之所以要废除私有制,正是因为私有制是同工业个性经营和竞争也就是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市场经济必然会产生剥削和两极分化,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共同富裕,这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的空想。一方面,现在的现实已经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在理论上,我们也可以严格的证明这一点。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实行的是竞争的激励机制,也就是说人们劳动不是因为劳动光荣或劳动本身快乐,而是因为竞争的鞭策。这具体的表现为使人们出于对竞争中获得胜利的渴望和对竞争中遭受失败厄运的恐惧而学习而劳动,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在这种体制下人们“把成就看作不是来自对生产性和思想性工作的热爱,而是来自个人的野心和对被排挤的畏惧”。在竞争中遭受失败和被排挤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抽象的概念,而是要依靠大量的、活生生的因为在竞争中失败而在贫困中挣扎而被鄙视被践踏被唾弃陷入悲惨可怕命运的现实的例子,才能起到使人恐惧并激发人进行劳动的积极性的作用。所以市场经济必然产生两极分化,而反过来两极分化又为市场经济提供了活力。假如说没有两极分化,假如说实现了共同富裕,那么市场经济只能是死水一滩。 牐牎 牐牎 〉比灰陨现皇谴颖冉戏羟车慕嵌龋从当局理论本身的角度论证了为什么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有根本性的矛盾。如果从更加深刻的角度,从社会主义真正的本质出发,那么这种矛盾就更加明显更加尖锐更加一目了然。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创造性的劳动转变为大多人的内在需要第一需要,从而使异化的人变为占有自己本质的人。而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劳动是大多数劳动者的外在强加的需要,是需要通过竞争的鞭策才能从事的活动;而反过来,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又加深了劳动者的异化,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病态需要畸形需要的发展,这使得创造性的劳动离大多数人生命的内在需要更加遥远。 牐牎 牐牎 〈诱飧鲆庖迳纤担所谓市场经济的优点恰是市场经济最根本最核心的缺点。如果说市场经济本身就内在的包含了竞争的激励机制,本身就内在地把人的劳动同他获得的收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是没有错的,但这本身就意味着这种体制使得某种低层次的激励机制永恒化固定化,本身就意味着劳动者精神素质的停滞不前是这种体制产生活力的必然前提和必然结果,本身就意味着生产力只能在一个低层次上发展并且人的异化永远持续下去直至人的灭亡。 以上当然只是比较粗略地分析了一下为什么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更为详尽更为深入的分析是这篇文章的篇幅所不能容纳的。接下来就论述一下,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要实行计划经济而且还必须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在现在的中国,对计划经济攻击的文章应该是以成千成万来计的,但是我们只要略略翻阅一些书报杂志,就可以看到凡是对计划经济攻击的地方几乎都是千篇一律,象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一样。而这些攻击也正表明那些人对计划经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处于一个极其肤浅极其皮相的层次上。 为了说明问题,我这里引用吴敬琏的一段话:“计划经济的实质,是把整个社会组织为一个单一的大工厂,由中央计划机关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它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是:第一、中央计划机关对全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状况、技术可行性、需求结构等拥有全部信息(完全信息假定);第二,全社会利益一体化,不存在相互分离的利益主体和价值判断(单一的利益主体假定)。不具备这两个条件,集中计划制度就会由于信息成本过高而难以有效率的运转。问题在于,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这两个前提条件是难以具备的,因此采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在作出决策和执行决策是,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 以吴敬琏为代表的一批人的头脑的混乱在于他们把前提和结果完全给颠倒了!在他们看来为了使计划经济有效率的运转,就必须满足完全信息假定和单一的利益主体假定这两个条件。而在我看来事情正好倒过来,为了使人类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展,为了使人类免于在不久的将来陷入灭亡的悲惨命运,为了使人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就必须使人类社会满足这两个假定,而实行计划经济正是能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而反过来,这两个假定的满足又使计划经济的运行达到了其所能达到的最高效率,使计划经济的潜能全部的彻底的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从而为计划经济本身的消亡创造了物质上的条件。 实际上吴敬琏所说的这两个假定,本身就等价于消除人的异化,使人占有自己的本质。而使这两个假定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也正内在的包含在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中。第一个假定意味着人类对自身活动达到了最完全最清晰的了解,从而使人类的自我意识也将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第二个假定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利益对立的假象的消除,主观个人利益同客观个人利益实现统一,从而使“封闭的人”(也就是把个体生命的意义局限在狭小的空间时间范围内的人)转变为“开放的人”(也就是把个体生命的意义拓展到整个社会和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人)。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使创造性的劳动成为所有人的的生命内在需要第一需要,不必经过太复杂的推理就可以明白,这必然意味着使吴敬琏所说的两个假定成为现实。而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前提条件就是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可能的的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却成为了可能。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拥有独立性和个性,而劳动的个体被剥夺了独立性和个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人都想超过别人,都想寻找一个好的机会来谋取私利,他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想一下,他自己的利益同其他一切人的利益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有计划经济才能为真正解放人的个性,为消除人与人之间利益对立的假象创造条件。 而单纯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讲,那种认为只有掌握完全的信息才能使计划经济有效率的运行的观点也是极其迂腐和庸俗的。事实早就给了这种观点以一记无情的耳光!如果说当年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在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的技术手段还极其落后的情况下,经济的运行效率就能以资本主义做梦都想不到的速度提高;那么在现在人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效率已经有了几千万倍甚至几亿倍的提高的时候,还要不断重复这种陈腔滥调,那就未免太可笑了。 至于说到激励机制的问题,那么他们所指责的计划经济的缺点恰是计划经济的最大的优点。说计划经济“缺乏刺激经济发展的内在的动力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错。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要使经济始终保持活力,要使经济免于陷入停滞的境地,就必须时刻采取切实的措施使劳动者的精神素质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也正因为这样,实行计划经济才是使创造性的劳动成为逐步成为大多数劳动者生命的内在需要第一需要的前提条件必要条件。 那些认为在劳动者的素质还没有达到很高的境界层次以前,计划经济就会处于没有活力没有效率状态中的人只能说头脑太僵化了。事实上,决定计划经济效率活力的并非是某种静态的标准,而是一种动态的标准。也就是说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的状况同劳动者的精神素质的状况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如此高度的统一,当劳动者精神素质停滞不前时,在经济上就会表现出同样的情形;而当劳动者的素质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时,经济上就会表现出充满活力飞速发展的状况,所以这里有决定意义的并不是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处在哪个水平线上,而是劳动者的素质是否处于一种动态的不断向前发展的状况中。 当然对于那些头脑极度僵化思想被限定在被束缚在一个狭小的铁笼中的人如吴敬琏高放于光远樊纲之流来说,要理解社会主义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这一点可能还是是极其困难的。根据我的观察,在这些僵化教条的人头脑里存在着三个思想障碍心理障碍,如果不能突破这三个思想障碍心理障碍,那么他们就永远无法理解社会主义必须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这一点。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你呀,还是先学一学邓小平理论的为好。我不说你不学无术,但是也不敢恭维,我只觉得你思想很乱,没有体系化。当然,你可以说你比邓小平先生还强,但是我不承认,也没有几个人承认。谢谢。
党棍就是党棍。张口闭口马克思的,你怎么不学学马克思。马克思认为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你那么崇拜他的,怎么不听他的话。
我还是劝你学一学邓小平理论,上面对于市场的性质、社会形态的认识,要比你的深刻得多。马克思的原文不一定全是对的,我只遵守其中的实事求是的精髓。邓小平先生说得非常好,做得非常好。
另外你再看一下儿邓小平先生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我觉得,他的比你的对。
邓小平的东西,我初中时就看过。那只不过是他的政治手段而已,与当时及现在的国际政治气候有很大原因,说不定过不了三十年,计划经济又重新成为主流,那你又该怎么说,是不是又要变了?计划经济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都是世界各国的主流。自从苏联解体才产生了不利于它的政治气候。
邓小平心中的模式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因为卑斯麦时代的德国和中国有点相似,德国就依靠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当然卑斯麦可没有称那为国家资本主义,而是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不是希特勒时代才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