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打破利润魔局,无非两个方面:开源、节流。随着富士康事件,我们需要好好地来思考如何降低隐性成本、如何依靠提升效率来增加利润的方式,如何借助劳动力管理来打破利润魔局的话题。 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
经济学家称,中国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剩余劳动力消失,催生工资上涨,消费和通货膨胀”)。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字显示,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从2007年的1.2亿降低到了2500万;到2015年,中国将不再有剩余劳动力。
现在这些制造业企业面临的挑战是:一、工资增长超过了效率增长,企业效率普遍偏低,即便是外资企业,由于其成本压力更大,导致生产率与人工工资的不成比率;二、未来五年劳动力成本占国民收入比例将翻番(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劳动力占中国GDP的比例将在五年中从现在的15%增长到30%);三、其他成本,例如供应链和物料,也在快速增长。而且最重要的是,新劳动合同法带来劳动仲裁、诉讼甚至是罢工事件激增,其中,争议案件很大一部分与加班相关。
提高效率是制造商平衡成本的关键
当劳动力成本突然变成两倍,制造商短期来看除了以下几个途径外别无选择。第一,将工厂迁至更低成本的国家(或者中国境内成本更低的地区);第二,提高销售额(通过将成本直接传递给最终客户或者让员工工作得更加辛苦等方式来提高销售额);第三,提升效率。
不过,迁移到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其他地区面临很多现实困难,如基础设施建设、新区域劳动力技能和经验的培养等。由于竞争的激烈,通过提高价格将成本直接转嫁给消费者也是很困难且无法经常采取的措施,通过加班等方式让现有的员工工作得更加辛苦来提高产出并不能直接地、很清晰地带来利润。因此,短期唯一的选择是让企业变得更加高效。在设备方面,提高效率意味着投资自动化技术以及改进流程(借助系统例如精益、六西格玛或者Kaizen持续改进等)。
在提高人的效率方面,意味着整体劳动效能的提升。制造企业需要关注三个方面对于整体效能的共同影响,即:员工可用性、绩效和质量。
一、员工可用性:关注每位员工直接用于生产的有效时间比例,它将员工的时间与其生产一线的任务紧密相联系,将直接生产时间、物料或设备的等待时间、培训和开会时间等进行细分,同时综合员工的请休假信息以及员工的排班情况来计算可用性。
二、绩效:关注每位员工的实际生产产出,衡量实际产出数量与计划产出数量的比例。计划产出是从ERP系统或者生产计划中直接得出,因为计划中都是无限产能,没有考虑任何约束因素,因此,通常计划与实际产出之间总是存在差异。
三、质量:员工生产出的合格品与产出之间的比例。整体劳动效能需要管理者评估这三者之间的共同作用,并且不仅站在企业全局分析,还需要分析每个工厂、每条生产线、成本中心甚至是每个员工的劳动效能,分析挖掘效率没有达到预期的深层次原因,找到原因才能找到真正提高生产率的机会。
这些正是Kronos劳动力管理这样的对于“人”的自动化信息系统所能做的,中国的企业未来一定也需要从这些貌似微观,实则重要的地方进行提升,只不过这需要管理必须提升到精细化的阶段。
作者:Kronos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麦大伟 来源:《当代经理人》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