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出减排计划及温室气体控制行动计划。2010年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再次成为我国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低碳环保。企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有责任有义务将“绿色”这一概念引入到企业的运营中来。本文将从“绿色管理”的基本理论入手,举例分析不同企业的运作模式,从中发现问题,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管理,可持续发展,对策
1.绿色管理的基本理论
绿色管理是一个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概念,是生态经济时代主要的管理模式。
“绿色 ”是一个特定的形象用语,它泛指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活动、行为、计划、思想和观念等。具体地讲,绿色的含义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创造和保护和谐的生态环境,以保证人类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依据“红色”禁止、“黄色”示警、“绿色”表示合乎科学性、规范性、能保证永久地通行无阻的行为。
管理,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利用有关资源,比如人、财、物、时间、信息等,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手段,相关的人或事有意识、有组织不断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的主要职能主要包括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这些职能的实现要具体到各个部门单位,属于微观范畴。
因此绿色管理是一个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概念,要从两方面进行理解。首先绿色管理的目标,从微观角度讲就是提高组织经济效益,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从宏观角度来讲就是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界协调持续发展,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绿色管理是人们追求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这一宏观目标在微观领域的体现,具体表现为追求组织可持续发展。其次,绿色管理的实现手段,就是使用绿色技术,控制污染,节约资源,核心是清洁生产。而绿色管理的实施要从微观入手。
综上所述 ,绿色管理就是以消除和减少组织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前提的一种管理,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通过生产、营销、理财等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他效益的协调统一而进行的全过程、全员、全面的管理过程。
2.绿色管理个案分析
2.1 我国造纸行业的企业现状
众所周知,造纸行业是一个高污染的行业。我国的造纸厂数量多、规模小、且分散,很难形成规模经济,在环境保护方面更是很难做出贡献。首先从原材料的获取上,大多纸张以树木为原料,剥去树皮压成碎片后将其进行处理,如果只是一味地向大自然索要森林资源,那么这一点就不符合绿色理念。其次,造纸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化学需氧量COD及其它有毒气体,而我国的小型造纸厂一般没有能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处理,而是直接将其排放,污染了环境,更是危害周围居民的健康。除此之外,造纸排除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及悬浮物,这些物质容易产生具有臭鸡蛋气味的硫化氢,对周围空气产生污染。不仅如此,有害物质还污染了水源,致使水中大量的鱼虾死亡,破坏了食物链,阻碍了人类的生存发展。
2.2 泰格林造纸集团管理参考
湖南泰格林纸集团公司前身为湖南岳阳造纸厂,始建于1958 年。拥有总资产168 亿元,纸及纸板产能达120 万t,拥有自营纸材林木基地13.3 万hm2(200 万亩),可控林业资源已超过37.3 万hm2(560 万亩),集造林、木材加工、制浆造纸、发电供热、轻机制造、港口运输等于一体,走出了一条“林纸一体化”的道路。然而,如此规模巨大的泰格林纸集团曾一度亏损,面临倒闭。如今它已走出阴影,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就是它坚持绿色管理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原材料获取方面,泰格林纸集团公司实施“林纸一体化” ,打造绿色生态链。公司自主造林,并组建林业科研所专门研究育苗、造林技术,实现了从资源消耗到资源创造的飞跃,在大力发展造纸产业的同时,也大力发展了循环经济。
在废气治理方面,公司加大废气治理力度,各热电厂新老系统锅炉、碱回收炉内均安装了先进的静电除尘装置,烟气除尘效率达99.2%以上;脱硫效率可达90%以上。
在废水处理方面,公司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污染治理技术和设施,先后建设了化学制浆黑液碱回收系统、造纸白水回收系统、高浓度废水厌氧预处理系统、中段废水好氧处理系统以及废水三级深度处理系统。其中废水处理技术和装备在国内乃至国际造纸行业中处于一流水平,实现了废水、废气和废渣综合治理达标。
除此之外,公司还成立了节能减排专业委员会,开展了能源审计,完成了公司能源审计报告与节能计划,建立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负责制,在全公司内强力推行节能减排工作。
2.3 一般造纸行业与泰格林造纸集团的对比分析
通过实施绿色管理,泰格林造纸集团与一般造纸行业形成了生产及战略方面的差异化,避免了环境污染对企业及居民的不良影响,既为人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又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因而绿色管理是一个企业价值观的体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不难发现,泰格林集团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自身的高觉悟及高成本的投入,在实施绿色管理的过程中并得到外界的支持与帮助很少。如今像这样肯自己付出来维护环境的企业是寥寥无几,全面普及绿色管理仍然需要国家、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推动。
3.我国企业在绿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3.1 国家层面
国家对绿色管理的宣传力度不够,虽然国家一直在呼吁保护环境,但很多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绿色管理的重要性,它们出于对短期利益的考虑,对实施绿色管理采取消极、甚至抵触态度,使绿色管理的全面推进面临困境。即便有些企业已有觉悟,却得不到国家政策上的补贴与支持。不排除会有企业因设备及技术的局限性而阻碍企业绿色管理发展道路的可能。
环境法制建设薄弱。虽然我国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已经渐成体系,但在立法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空白,难免有企业为了获取利润而钻法律的空子。其次,有些法律虽然存在,却因执法不严或可操作性差等原因难以付诸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仍然存在,使企业缺乏将环境污染与自身的经济行为联系起来的指导思想。
3.2 企业层面
“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思想模式根深蒂固,自发性环保理念淡薄,经营理念落后。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浪费了巨大的能源及资源,同时也对未来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许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增长只是暂时的,未来人们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企业内部并没有形成绿色的企业发展文化,一些领导尚且没有认识到绿色管理的重要性,更没有将绿色管理的理念深入员工内心。在追求短期利益的文化背景下,企业很难将绿色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的运营中。
企业自身的能力、规模有限,进行绿色管理,初期的技术投资、员工的培训费用、运行费用等开支巨大。对于那些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企业而言,进行环保等方面高额的投资成本,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利益。对这些企业来讲,它们宁愿选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自身的短期利益。
3.3 社会层面
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在思想上并没有将日常生活与环境联系起来。因此对绿色产品及绿色工艺技术的要求不高,绿色消费意识不强。这样一群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导致企业的供给方向产生偏差。
4.解决方法及对策
4.1 国家层面
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加大对绿色管理的宣传力度,制定环保政策,真正把实施绿色管理、保护环境列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来,用政策督促企业绿色管理的实施,促进企业及公众意识的觉醒。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和绿色技术,开发环保替代技术,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和产品再循环,大力推广高科技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改造,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加强法律法规手段,一方面要严格遵守现有法律的规定,依法治理污染环境的企业,另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法规,对细节地方加以修改及补充,建立科学的执法监督制度与工作程序,并依法强化对环境的监督管理。
充分利用经济手段,适当增加环保投资,并在经济方面采取一定措施,如对不利于环保的原材料征收税费,为实施绿色管理的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对污染空气海水的企业加大罚款力度等。通过一系列措施使企业摆脱原有的管理模式,通过绿色管理渠道降低成本。
4.2 企业层面
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入学习研究绿色管理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制定绿色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绿色文化。同时,企业管理者应向员工宣传绿色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将绿色管理的价值观深入员工内心,使全体员工形成一种共同的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价值理念,积极鼓励员工的环保行为,加大绿色投入等。
建立绿色管理组织,设立绿色开发机构。这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绿色组织来推进自身的绿色管理,在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领域培养专门的人才, 积极开发绿色技术,从产品的开发、设计到生产、包装、供应、运输、销售、回收等过程中采用无污染的原料及技术手段,对整个过程的生产进行污染控制,从而建立标准规范的绿色管理体系。
4.3 社会层面
公民应该转变传统的思想模式,充分认识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自身需求向绿色消费转变,进而迫使企业改变现有供给模式,着眼于长远利益,生产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绿色消费品,逐步认识到绿色管理的重要性及实用性,使企业的管理转向绿色,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姜太平,绿色管理一一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决策借鉴 2000(1)
2.程兴远,绿色管理:新世纪企业管理的主题。中国企业报 2001.6.29
3.李桂花,绿色管理:21世纪企业的社会责任 内蒙古统计2000(5)
4.孙锐,企业绿色管理的动因、内涵与对策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0(1)
5.陈金山,李望南,李丹,造纸信息 2009第6期
6. 甄翌,我国企业应推行绿色管理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11卷第三期
作者:陈爽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