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案例可谓是在特殊情况下引发的一场中国民企在发展道路中针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一次必然引发的思考。它涉及到企业创始人在把企业做大上市以后,在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以后必然要经历的控制权的斗争。而这种斗争又往往因为了企业的走强走大而必然涉及到不仅仅是企业创始者的大股东的利益,还牵涉到多方散户或者相对较小的股东的利益,其中也包括了职业经理人团队。
黄光裕和陈晓之争是偶然也是必然。这一案例看似涉及到社会上的一些道德标准,特别是在媒体的疯狂的炒作之下,但其实其本质涉及到对中国企业经营的一些思考。
说是偶然因为当时的黄光裕在自己并没有对自己的现状比较了解的情况下撒手就留下了国美与危难之中,这样,陈晓,暂不论其到底有没有卧薪尝胆的野心,作为一个经理人,为了自己的荣誉也好,为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将来也好,为了适时展示才华也好,都是会留下助国美度过危机的,只是他的留下正巧是赶在他向黄提出了要辞职的请求以后(当然可以相信其内不是已经出了一些裂隙的),原本这种经理人与大股东的矛盾可能就以经理人的离开而告终;也是正巧因为黄的入狱,使两人的沟通不利,已有的矛盾更加升华,黄在狱中才会感觉到无比的威胁。这两个是偶然因素,使得原本的国美矛盾愈演愈烈,创始人大股东一方就像是恋爱中极度没有安全感的女人一样,对国美的控制权担忧有着非常的敏感,越是不自信,越是抓狂,越是不顾一些客观的现实情况而不惜使得自己经营多年的企业反而面临比较危险的状况。在这点上我认为黄是不理智的,至少是缺少谋略的。而对应的陈晓,如果说一开始的他确实是比较单纯地为了国美为了这个倾注了大家心血的企业能够度过难关而留下,但是之后黄的一系列举动,包括在已经知道贝恩资本并不威胁公司自主经营权和不稀释其股权的情况下还要求自己的代理人邹晓春在媒体面前造出谎言声称自己并不知情,包括在罢免自己的行为以后,要说这个当初也应该是不怎么心甘地让出永乐的陈晓来说,再论其动机的纯度自然是要受怀疑的,因为黄已经触犯到了他直接的利益,这个时候真个事件已经不是单纯地为了公司员工或者是股东的利益那么简单的了。作为经理人的陈晓,在被外界媒体那么狂空乱炸甚至被视为窃取国美的罪人的评论以后,已经彻底影响到了他今后的职业生涯,自然,向来行事低调的陈也放出话来,自己不会放弃国美。这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陈的行为,可以说是客观标准导向,他始终强调要做对的事,但是任何一个又哲学素养的人都会知道,其实这个社会上的对是没有标准的,特别是涉及到利益关系时,只有对谁有利对谁受损的区别,并无对错,这是一场博弈。但是陈显然比黄有策略或者说是谋略,一旦站在大多数股东以及公司整体利益这样的角度上(这是一种唱调),那么正义的光环将会大大的有益于自己获得自己的利益,使自己继续留任国美,获得非常宝贵的声誉和国美上下的信任,包括和黄一起打天下的元老们。并不能说黄就没有为国美上下考虑,没有为国美员工考虑,显然地,他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以及最大的股东,谁比他更加在乎公司未来的发展呢,要谋得发展自然离不开国美上下的努力。但是可惜的是这个话语权已经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或者说锒铛入狱瞬时落到了经理人陈晓手里。这不能不说是黄的失策。
升华一下主题,呵呵,我们看这个案例不能光看这个案例,我们要看到这个案例背后的对中国企业界或者说特别对中国民营企业界的启发。到底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做大和上市后到底要走向何处,是必须走一条完全摆脱初始创始者掌控的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是完全走一条类似海外民企的家族化经营?这需要摸索,但是就我的浅薄之论,我以为,这样两条极端的道路都不可行。完全脱离初始创始者或者大股东的控制,完全将游戏规则抛向民主这个看似非常美好的舶来词的结果是可怕的,民主可以是被一部分利益群体所利用,政治界的民主甚至可以引发暴政。所以,不能将所有抛给这么一个概念来解决,要看我国具体企业的具体情况。海外的家族企业至少现阶段成功的经营案例可以借鉴,但是也不能照搬,因为,海外企业始终保持绝对的控制力和资金的自由程度与它们所处的内外环境很有关系,它们的成功不能简单地归因为绝对的家族经营,所以我国民企的低寿命自然不能就归结为自由资金和持股太少而盲目模范,那样的结果是也是很危险的。现阶段,从国美之争可以看出,我国的民企确实处在一个比较关键的发展阶段,而明确发展方向对我国民企的健康持续发展非常有意义。
国美之争作为一个案例,要引起我们的思考。我认为,这是一场博弈,没有纯粹的正义与否至分。黄的独断若是放在比较一般的情况下,即黄若是没有被捕,那么,国美继续保持大股东的领导控制权的保存不失为一种发展方向,并不会差到那里去,至少这适应于国美的现状,陈的离开对国美也没有什么实质影响。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上市的民企依然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之所以它跳出来引发我们队企业的经营控制权所属的思考真是基于一系列的偶然事件的突发。但是它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对于这个历史时代的作用却是很重要的。这就是这个案例好玩的地方,就像研究历史一样,我们虽然关注历史的大趋势,但是有时候历史大流中的几个小事件却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点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