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曾为一课程写一短文,你看能不能用。
对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简单检验及简述
现代经济的运行都要以货币做媒介,因此在理论上存在着根据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得出的交易恒等式MV≡PT。在经济改革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民银行按照1:8的比例发行现金,以媒介商品、物品流通,也即将货币交易流通速度设定为8。此时,实际上将货币供给视作内生的,根据经济的总交易量来确定货币需求与供给。但由于人民银行不过是社会的总出纳,货币发行要从属于计划部门的物资调配安排,因此,这种货币内生性,不过是相对于人民银行而言的,其实际上仍能为计划部门间接控制。而且由于当时较低的收入水平与货币发行回笼制度安排,生产资料与要素价格又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社会上的金融资产也极为有限(个人几乎没有存款,企业也多是支票类的交易存款,政府存款倒占了多数),这种固定货币交易流通速度的安排着实维持了一段时间。
当经济系统日渐复杂,金融机构日益增多及其功能日趋繁复,资产种类也日益丰富时,再以货币交易流通速度去描述Fisher恒等式就不合适了:一者,从货币的定义上看,货币更被视作资产,一种财富的持有方式,而不再仅只是交易媒介。发行在外的现金仅只是M0的一部分,并没考虑到现实中的信用卡、支票存款账户余额,定期活期储蓄存款帐户余额,证券公司的投资者保证金存款等;再者,PT这个社会产品销售总额是个根本无从精确度量的值。因而就有必要适时调整为MV≡PY(事实上,我们也一直用该式来指代标准的Fisher恒等式) ,其中,Y为实际国民收入,V就表示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了。在Keynes眼中,Fisher恒等式是不证自明的,货币需求Md取决于国民收入Y与利率水平i,处在不断变动中,因而V=PY/Md也不是变动不居的,所以Fisher恒等式就仅是个恒等式,在经济分析上并无多大意义。与之相对应,M.Friedman 却赋予Fisher恒等式新的意义。在其《货币数量论:新解说》中,Friedman引入持久收入假说,并考虑到人力财富、实物资产收益与货币及各种证券的收益率得到了新的货币需求函数Md/ P =f(Yp/ P, ω, rm, , r b ,rs ,dP/dt/P , μ),并证出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并不敏感,而受持久收入影响巨大的结论,进而得到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的结果。显然,Friedman的货币定义与Keynes的并不一致,后者是视货币为M1,前者则扩充了传统的货币定义,将货币视为准货币M2。
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正与货币学派的政策建议吻合。就其表象来说,货币收入流通速度应是相对稳定的,但实际上是这样吗?我们且尝试作一推论、检验。
对Fisher恒等式两边均求全微分,则由MV≡PY,得:
VdM+MdV=YdP+PdY
再在左侧除去MV,右边除去PY,得:
dM/M+dV/V=dP/P+dY/Y
则 dV/V=dP/P+dY/Y-dM/M
又 M=Md=Ms,dM/M=dMs/Ms
故 dV/V=dP/P+dY/Y-dMs/Ms
即,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通货膨胀率+国民收入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变化率。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对稳定的,则dV/V=0或至少趋近于0,即:
dP/P+dY/Y =dMs/Ms
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见表1,图1所示。
表1
时间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货币与准货币M2 | 19.6 | 14.8 | 14.7 | 12.3 | 17.6 | 16.8 | 19.6 | 14.6 |
国内生产总值GDP | 8.8 | 7.8 | 7.1 | 8 | 7.5 | 8.3 | 9.5 | 9.5 |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 2.8 | -0.8 | -1.4 | 0.4 | 0.7 | -0.8 | 1.1 | 3.9 |
货币流通速度V | -8 | -7.8 | -9 | -3.9 | -9.4 | -9.3 | -9 | -1.2 |
注:1.表中数据均是环比增长率;
2.以上数据均根据中经网数据整理得出;
3.由于1997年人民银行调整货币分类标准,使得其前的数据不再具有可比性,本表就仅从1997年作起。
图1
注:本图据表1数据得出.
选取1997年—2004年的统计数据,列表作图,我们会发现dMs/Ms>dY/Y+dP/P,即dV/V<0,也就是说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是递减的,且是逐年递减的,按每年约6.5%速度递减,当然减速并不均匀,最高曾达9.4%,最低——也就是2004年——只有1.2%。就中国经济本身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好事,因为央行发行货币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却不致引发过度的通货膨胀,这可视作一种“货币红利”。但这种理论与现实不一致的现象却不免使人生出两个疑问: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既然是长期的不一致,人民银行为什么还固守着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与其它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迹的国家一样,货币在中国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显重要,货币媒介的经济活动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日渐增大,货币也在公众的财富持有方式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这样的现实预示着我们的货币需求不断增多,这是货币流通速度递减的一大原因。易纲(1996)将此解释为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同时,中国还是一个正在迈向工产化现代化的国家,各类管制也日渐放开,金融机构不断增多,金融资产日渐多样化,公众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所有人,这种金融深化过程,也意味着V的下降——M2/(PY)是金融深化的一个指标,M2/(PY)增大,显然就意味着PY/M2=V的下降。据观察,美国近年来就出现货币收入流通速度持续下降的现象,有人就将其归因为美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与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事实上,美国在1980年代前期以稳定货币供应控制住通货膨胀后,就又改用利率水平为中介目标了。
说到人民银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历史的惯性,政策的限制和整个大环境的约束。我们必须承认历史的力量。一直以来,政府政策都是习惯于以量上的控制、自上而下的命令传递来制定、实施的,央行也多是依赖信贷渠道,长期制定信贷总量计划来调控经济,这种历史的惯性使我们的政策更注重量的因素,而较为轻视价格指标。并且由于货币政策实施过程的相对间接性,需要以各种金融机构为媒介来保证其政策目标实现,如果金融机构对价格信号——利率——并不敏感,并时时受到地方政府的巨大影响,我们也不能特别期待央行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能起到大的预测指示作用。在现今的中国经济大环境中,与一般的商品市场不同,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仍然受到政府相对严格的控制,在相关的机制尚未完善之前,将政策中介目标选为价格信号,也未必可行。所以,央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可能并非是出于主动选择,而是利弊权衡后的一种安排。
事实上,按照夏斌(2003)的观察,自央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以来,央行每年的货币发行计划都未被完满执行过。不知是否有人测算过央行货币政策的具体效力,但想来可能并不乐观。
参考文献:
1.易纲,吴有昌,《货币银行学》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2.易纲,《中国的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1984—1993》1996年,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3.丁欣,《中国货币环境与货币运行研究》2004年,中国金融出版社;
4.陈利平,《货币理论》200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限于时间,也限于条件,一些文献如易纲(1996),夏斌(2001)并未寻到,就暂不能列出了,但以前读过也有印象,就简单表出其意思,也不敢确保此处列出的发表日期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