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hard师兄说得对,现有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根基应和研究方法是不会被颠覆的.
而我这个帖子也想表达同样的意思。
理性人的假设是经济学万丈高楼的根基,我们要讨论它、理解它、把它弄个底儿朝天、要把它说清楚,就是想得出“这个假设有价值有可行性并且是站得住脚的”这一结论。进而,作为在这一假设条件下直接得出的等价命题或结论也必定是正确的。
可是,为什么不能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淮南为桔淮北为枳,这是为什么?我想这是因为条件不同。
条件不同就不能也不应一概而论。这是因为条件不同前提自然也不一样了,在西方觉得理所当然的条件在中国却显得不那么理所当然甚至有些理所不然。是忽视了这种差异导致了这种桔生淮北为枳的现状。
那么到底是什么差异呢?我想,通过一番讨论,应该有所意识:差异不在于理性人假设这一点上,这种假设具有普遍说服力——进而我们同样应该承认以这一假设为支撑的新古典范式。我们所说的真正差异在于更高层的假设上面。
我们现在说的构建中国的经济学,不是彻底的否认西方经济学——在西方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在更好的理论提出之前),它是对的,因为它解决了它要解决的问题。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承认这种伟大的成就,这是理应具有的科学的态度。但是同时应该看到,西方经济学解决不了中国所有的问题,所以在西方是绝对真理的东西拿到中国也就难称真理。
我们应该学习西方经济学家解决他们所处环境下遇到问题时所给出的的研究方法甚至结论,但这是为了我们能解决我们所处环境下遇到或将要遇到的问题。
是非人物张五常说,经济学千变万化,但只有一招一试,一招是理性人假设,一试是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经济学虽远非如此简单,但这却是我们进行研究的前提。因此,即使是构建中国的经济体系,也应从此入手。
前提摆在那里,我们也应围绕着前提进行学习和研究。“道可道,非常道”,既然没有常道,就需要我们围绕基本前提不断地校正和放弃以前适用、现在不太适用或者在外国适用、在中国不适用的理论,这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待科学应具有的态度。
所谓中国的经济学,也必然是以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立足点,构造出的适应中国土壤的理论体系。其中必然会借鉴现有的理论,西方特殊条件下的理论最终将和这些在限制条件下修正了的理论一起,成为以后的人们进行研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