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4044 1
2010-10-05
西方哲学自笛卡尔以来,所争论的一个核心论题是: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决定谁。主张物质决定精神的叫做唯物主义,主张精神决定物质的叫做唯心主义,或者叫做唯理主义。英国当代哲学家赖尔在他的《心的概念》这本书里对这种二分法进行了解剖与批判。我们且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官方’学说主要来自笛卡尔,它大致是这样一种学说:可能除了白痴和襁褓中的婴儿以外,每个人都有一个躯体和一个心灵……人的躯体存在于空间之中,并服从于支配着空间中存在的其他一切物体的机械法则……心灵却不存在于空间之中,它们的活动也不服从于机械法则……心与物因而存在着一种两极的对立,这种对立常常得到如下的说明……位于空间某个部分的一个物体所发生的事情与位于空间其他部分的其他物体所发生的事情具有机械的联系……但心理事件却发生于叫做‘心灵’的各个互不相通的领域之中,或许除了心灵感应之外,在一个心灵中发生的事情与在另一个心灵中发生的事情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官方’理论大致上就是如此……我希望证明,它是全然错误的,并且不是枝节上的错误,而是原则上的错误……”         “一个外国人第一次访问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他参观了一些学院、图书馆、运动场、博物馆,参观了一些科学院系和行政办公室。之后他问道:‘可是大学在哪儿呢?’……于是陪同人员不得不对他解释说,大学并不是另一个并行的机构,并不是某种秘而不宣的与他所看到的学院、实验室和办公室相当的东西,大学只是他所看到的全部东西的组织方式。当他看到了这些东西并且理解了它们的协调关系时,他也就看到了大学……笛卡尔和他以后的一些哲学家合乎自然地但却错误地利用了下面这种解脱途径。既然不应把描述心理行为的语词理解为表示机械过程的出现,那么就必须把这些语词理解为表示非机械过程的出现;既然力学法则把空间运动解释为其他空间运动的结果,那就必定会有其他法则把某些非空间的心灵活动解释为另外一些非空间的心灵活动的结果……它坚持认为,既存在着躯体也存在着心灵;既有物理过程也有心理过程……我将论证,这些合取和其他类似的合取都是荒谬的……”
        “根据唯智论者的传奇,每当一个行动者借助于智力做事情时,他的举动都为另一个在先的内心举动所指导,他首先要在内心考虑一个适合于他的实践问题的规则命题。可是,是什么原因使得他考虑这一个合适的箴言而不考虑千千万万个不合适的命题中的任何一个呢?英雄在下水救人之前为什么没有发觉自己想起了一种烹调方法或一条形式逻辑规则呢?也许他的确想起了它们,不过此时他的理智过程是傻笨的,不明事理的……那么我们是否必须说,那个下水救人的英雄对于应当怎样行动的思考要显示出智力,他就必须首先对‘怎样才能最佳地对怎样行动进行思考’进行思考?这种不言而喻的回归是没有止境的,它表明,运用合适的准则并不蕴含着存在一个考虑这个准则的过程……概略地说,唯理智论者的传奇做出了这样一个错误假定:任何一种行为对于智力的全部所有权都是从计划做什么的内心活动那里继承下来的……当我借助智力做某件事时,亦即当我思考我正在做的事情时,我在做一件事而不是在做两件事……人们为什么会不顾他们自己的日常经验,而如此强烈地倾向于相信:借助于智力进行一种活动必定含有两个过程,一个是做的过程,另一个是理论思维的过程?……”
        “考虑一个学下棋的男孩的情况。显然,他在听说下棋规则之前,也许会偶然地用‘马’走出合乎规则的一步棋。他走了一步合乎规则的棋这个事实并不蕴含着他知道许可这步棋的规则……不过,那个男孩现在开始正确地学习下棋,这一般包含着他接受了下棋规则中所含有的明确指导。他很可能把下棋规则记在心中,然后准备在需要时引用它们。在他最初的几盘棋中,他很可能不得不出声地或在头脑中复述一遍下棋规则,并且时时询问这些规则应当怎样用于这个或那个特殊的情况。但他很快就做到了不假思索地遵循这些规则。他走出了合乎棋规的棋步并且不走棋规不允许走的棋步;若他的对手违反下棋规则,便会引起他的注意和抗议。但他不再对自己或同室的人引用有关许可的走法和不许可的走法的规定。做允许做的事情并且不做禁止做的事情已成了他的第二天性……应当指出,假如那个男孩所能做的仅仅是准确地复述规则,那么就不能说他知道了怎样下棋……他所具有的关于怎样做的知识的运用,主要在于他走出的或予以承认的棋步,在于他不走的或予以否认的棋步。只要他能够遵守规则,我们就不在乎他是否也能够阐述规则。为了判定他在实战中能否运用规则是否知道规则,我们不能去看他在头脑中想了什么或在嘴上说了什么,而要去看他在棋盘上做了什么。”
        赖尔并不是第一个拾到贝壳的“孩子”。王阳明《传习录上》:“先生曰:‘……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涕,必是其人已曾行孝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当然,赖尔的批判总体上是针对笛卡尔以来的身心双重论,它以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的现代特色是王阳明所不能了解的,阳明所讨论的知孝知弟等也不属于赖尔所谓的“知”的范畴,阳明所关注的不是智力性活动,而是道德性活动。道德性不能仅仅停留为善的动机,善的动机必须借助善的行动才能实现自己。善的动机只是完成善的开始,不是善的完成。甚至可以说,不能落实到实践,意向的善就不是真正的善,在这一点上康德显然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0-6 11:24:16
唯心或唯物是一个伪命题——读赖尔《心的概念》??

这个。。我怎么记得唯心和唯物的定义是由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来判断的。
认为存在即被感知,就属于唯心主义;不认为存在即被感知,就属于唯物主义。
简单来说,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属于唯心;反之,就属于唯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