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荷马、但丁、莎翁、歌德、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乔伊斯、卡尔维诺,这一个个名字让我难以割舍,不过作为仅有的两部入选的西方文学著作之一,我还是选择了这部书,在这部书里,作者将他对于历史、人性、哲学的深刻洞见通过宏大叙事全部贯注在了皮埃尔等几个人物身上,这部书有好多个中译本,我读的是刘辽逸的译本,这个译本的优点是朴实、流畅,我读了好几年,到现在也没读完。 纳博科夫在一次讨论课上,指着讲台前的三支蜡烛对学生们说,如果这个是普希金、果戈理和契诃夫,那么这个……随后冲到窗帘前,拉开,道:“这便是托尔斯泰。”
2.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如果在托翁那里展开在读者面前的是宏大的历史之流的话,那么在普鲁斯特这里,则只有静止永恒的时间之流,这是一部没有结尾的书,它的后半部分只是对前半部分的无数次重复之一而已。
3.陶潜 《陶潜集》
中国的古典文学是以诗歌为中心的,而中国的古典诗歌则是以陶潜为中心的。我的毕业论文便是写的陶诗。陶诗的语言是一种宇宙语言,在西方,大概也只有布莱克、博尔赫斯、卡夫卡等少数几位巨擘掌握了这种语言吧。
4.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虽然对于普通读者,这本书无异于天书,但也惟有通过这本书,才可以了解到什么叫做真正的“深刻”吧。
5.王阳明 《传习录》
在学长看来,这本书远比《论语》重要,“良知教”绝对不是某种刻板的教条主义,用牟宗三的话来说,道德不是用来束缚人的,而是用来成就人的,用一位友人的话来说,王船山所谓“在人欲上见天理”不是要求放低了,而是要求更高了。
6.钱穆 《国史大纲》
比之现在那些吵吵嚷嚷的所谓“爱国青年”,钱穆才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他将他全部的生命,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同情与理解都融化在了这本著作里。一个连南北朝与五代十国孰先孰后都弄不清楚的人是没有资格自称“爱国青年”的。并且可以与《史记》并读,而对世俗的生活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所罗门说“太阳底下并无新事”,对于人性而言,在之后所出现的所有可能性都已经在《史记》中出现过了。
7.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忘了是谁曾经说过,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读哈耶克。法律不是规定人的具体行为,而是规定人行动的范围。人之所以是自由的,乃是因为理性使他意识到他的自由的道德法则或不受约束的实践法则。
8.霍金 《时间简史》
虽然霍金只在这本书里引用了一个公式(爱因斯坦能量转换方程式),但我依然没看懂。不过,作为在这个星球上存在过一段时间的生物,总该了解一下宇宙是什么,时间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吧。
9.慧能 《坛经》
在《旧约圣经》、《蒙田随笔》和这部书之间权衡了许久,考虑到看到我文字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于是选择了这本书,西塞罗说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死亡,在禅宗那里,连这个学习的过程都可以省去,“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佛教通过一种绝对的超拔,取消了人类对于死亡的普遍恐惧的必要性。
10.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
我将最后一个空位留给了这本书,弗洛伊德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人和动物的性冲动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性欲绝对不是一件什么可耻的事情,更没有必要遮遮掩掩,而在中国,因为遮遮掩掩所发生的悲剧已经够多了,所以建议今后中小学生除了日诵《论语》《孟子》之外,也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