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是怎样形成的
一、汇率形成的经济学解释
汇率其实也是一种价格,只不过这种价格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价格有一些不同之处。当我们说一个香蕉的价格的时候,可以说是一元,但当我们提到一元的价格是多少的时候又该怎么样回答呢,如果说是10日元,那10日元的价格又是多少呢。问题在于无论是人民币还是日元在人们心中已经是一种“一般等价物”,抑或是一个一般等价物的代表物,在没有一个“超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无法像给普通商品定价一样来为货币定价,我们的方法是直接去寻找二者之间的比价,这种比价就是汇率。
对于汇率的形成经济学家们给出了很多的解释。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是从生产率上来解释的,比如甲国只生产小麦,乙国只生产棉花,若生产小麦的生产率是棉花的两倍,那么我们可以用两个单位的小麦换一个单位的棉花,再假若一个单位的甲元换一个单位小麦,一个单位的乙元换以单位的棉花,那么甲元和乙元的汇率就是两个甲元换一个乙元。当然现实中就不会这么简单了,他会是两国之间一些列产品的综合反映,而且现实生活中也不会有那么容易的自由商品兑换。比如在甲国,只生产苹果和梨子,苹果是一甲元一个,梨子是三甲元一个,在乙国梨子是一乙元一个,苹果是两乙元一个。那么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折合4甲元,折合3乙元,那么甲元和乙元的汇率就是4:3。当有更多的商品的时候,可以以此类推。当然甲乙两国之间的苹果和梨子的价格是基于各国各自在这两种商品的生产率上决定的。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汇率是一国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比价关系。最典型的就是巴拉萨—萨
缪尔森假说,它把“实际汇率”定义为可贸易品价格与非贸易品价格之比,具体内容可用如下公式来说明:
Q(实际汇率)=E(名义汇率)P*/P
(P*为国外的价格,P为国内价格)…………(1)
按购买力平价:E(名义汇率)=Pt/Pt*
……………………………………(2)
P(总价格)=αPt+(1-α)Pn
(α为贸易品比重,Pt为非贸易品价格,Pn为贸易品价格)………(3)
P*=αPt*+(1-α)Pn*………………………………………………………(4)
将(2)(3)(4)式带入(1)式得:
Q(实际汇率)=[α+(1-α)Pn*/Pt*]/[α+(1-α)Pn/Pt]………………(5)
从最后得出的公式(5)可看出这个基于购买力平价得出的理论表明汇率是同时由国内和国外的可贸易品于不可贸易品的比价关系来定的。另外还有很多的方法在这里就不一一解释。
可是在现实中几乎没有人(除了经济学家)会从这一面来向你解释汇率的形成机制。我们首先来举一个例子以说明第一个原因,比如当你在拿香蕉向别人换梨子的时候你会先去考虑香蕉和梨子的生产率差别从而决定兑换的比例吗,当让不是,你肯定是先考虑二者各自的价格,然后根据他们的价格来决定兑换比例,那香蕉和梨子各自的价格又是怎么来的呢,答案是市场,人们通过市场来喊价,最后决定商品的价格。同样货币也是如此,各个交易商通过在外汇交易市场上来喊价,最后决定各个货币之间的比价,关于人民币的价是如何喊出来的,我们在后文来介绍。但我们并不是在此否定传统经济学的解释是错误的,一个维护经济学理论的意淫方式就是我们可以认为这种喊价方式是基于生产率来进行的,因为不可能在香蕉生产率很高,也就是产量很大的时候还把他的价格定的很高。其二,在现实中有太多的人为因素的影响,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严格的经济学假设的世界里,现实世界里有交易费用,购买力平价并不成立,再加上贸易保护,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都使得严格的经济学理论仅仅是理论,他可以作为一种超现实的思考方法。其三,好多人不懂经济学。你很难用一种严格的经济学理论像一些当权的政客来解释汇率的形成机制,政客也不会以这种方式来向民众作解释,因为大多数的民众也不懂,而且也无法让政客迅速赢得支持力。于是人们便游离在诸如抢走了就业机会,不公平贸易等等。尤其是在选举期间这类事件会更突出。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给出了很多的汇率的形成机制,我们以列举其中两种,然而由于现实世界并非如理论模型的假设般理想,对于汇率的形成到底是理论解释力度大,还是即时的人为因素解释力度大,难有定论。我们只能说长期内还是理论的解释力度大,短期内我们不得不关注一些即时的人为因素,而且应重点关注。
二、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在前面已经提到,人民币的汇率也是通过市场喊出来的,在介绍这种喊价制度之前,先讲一讲我国的基本汇率政策及其变化过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关于市场供求为基础我们后文来谈。既然是一篮子货币,却又为何如此关注人民币与美元比价,首先是我国和美国贸易量确实很大,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巨大的贸易量中我们不得不重点关注二者货币之间的汇率关系。其二,美国确实很牛,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美元也是国际贸易主要的结算货币,纵然美国经济有一系列的问题,但目前美元出现大的危机还不大可能。其三我国有过长期将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历史,第一个时段是1955-1970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紧紧固定在4.168美元,毫无疑问,在那个强制结汇的时代里,国家为了创汇,高估了人民币。由于这个高估汇率并非是市场形成的,结果当然是抑制了外汇的供给。第二个阶段是从1998年到2005年,已几乎不变的汇率(8.27)维持了7年,这一次主要受以下几大因素的影响,一是1993年以来的高通胀及以后的通胀治理,二是1994的汇改,三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至于这三点的详细解释读者可以自己查一查相关的历史,也可以看看周其仁老师博客的相关文章。第四个原因仅是我个人的猜想,目前国家是否真的形成了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汇率调节的机制仍值得怀疑。
下面再说人民币汇率是如何喊出来的。大约从1986年开始,国家为鼓励创汇,不再要求企业强制结汇,可以按比率留成,并且留成外汇可以在外汇调剂中心自由交易,于是在官定汇率之外有形成了一个市场汇率,这就是汇率双轨制,由于官定汇率过于高估人民币,导致市场轨发展越来越大,到90年代初已占到8成以上。在1993年,国家大刀阔斧进行了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合并计划轨和市场轨,形成一个统一的外汇竞价市场,这就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汇率也就是在这个市场上喊出来的。中国的外汇的交易市场只设在国内,他是一个交易所类型的市场,实行会员制。想换汇的个人和单位先和这些会员结汇,然后这些会员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竟买竟卖各自的外汇头寸,所以说人民币汇率是通过市场供求竞争决定的一点不假。但是在中国央行也可以进场买卖外汇,我们都知道央行手里不缺人民币,他可以用一个高于所有会员的价格来购汇,从而决定这个市场的人民币汇率。事实也是如此,目前几乎所有的外汇都是被央行购入,原因就是央行出的价格比所有的会员的都高,国家2万亿的外汇储备也是这么来的。然而也正是由于央行的大手购汇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至于这些问题,我们下文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