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中有很多现象以及结果是可以用零和博弈来解释的。
资源的稀缺性——零和的根源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资源的稀缺性。正是因为资源的稀缺,个人的需求不可能得到全部的满足。这个道理早已经深入人心。
但与此同时,不同人之间的满足程度是不一样的(我这里没有心理差异的因素)。现实中某些人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需求满足,具体比如富裕的地区、富裕的阶层等等。毫无疑问,同时也有某些人得到的满足程度是较小的。按长尾理论,80%的社会财富是集中于20%的人手里的。现实中这个距离似乎更大一些。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在一个时间段内,社会资源的总量是一定的。一个阶层获得更多财富的同时,也意味着另一个阶层的所得减少了。
这个道理其实很好理解。把对象换做区域,当年及现在,建设东部是以牺牲西部为代价的。西部的资源、人才连同劳动力被廉价地“卖”到东部。孔雀东南飞,造就了珠三角,成就了长三角,并正造福着环渤海。而反观西部,该穷的还是穷,甚至更加穷。原因就在于零和,东部收益为正,西部收益必然为负。
联想到现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包括最近建设新疆的政策中,要求东部各省市对口建设一个市或一个地区。就像汶川地震,江苏的对口是绵竹,浙江的对口是青川。在媒体铺天盖地的相关报道中,清一色是对东部省市的赞扬与感谢。特别是“大爱无私”这个词,出现频率极高。西部人民很朴实,他们不会想到东部的今天主要是源于他们所做的牺牲(当然东部人民的勤劳勇敢也是因素,只不过次要了)。所以这应该是一种回报,和大爱无私扯上有些牵强。
其他因素——使差距更大
也许我这个说法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忽略了技术进步和时间因素。
先说说技术进步。生产关系的进步会促使生产方式的改进、产业的升级、熟练性的提高等等。总之,是可以促使社会资源的增加的。
给自己辩驳一下吧,我前面也说过在一个时间段内,是零和博弈。去掉时间段,显然是“1和”、“2和”了。这时候需要想一下,社会资源多出来,究竟是归谁分配的呢?很简单嘛,还是富裕的阶层。根据理性人假设,如果把多出来的资源对半分,那他们肯定是脑热了。于是,富裕阶层在资源的再分配中依然获得更多的资源,甚至多于80%。
再说说忽略的时间因素。时间延伸了,但本质没有变。在这里我觉得可以把时间看做一个个时间段的累计,每个时间段内是零和,而每个时间段内资源的数量是呈递增趋势的。
这样就很好理解,为什么社会贫富差距、地区间发展差异会越拉越大。我想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就像题目所说的,是一个困境。唯有的就是寄望于共产主义的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