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四部门经济中,如果Y指GDP,则等式两边的I和S分别表示把折旧包含在内。包含折旧的投资好理解,包含折旧的储蓄怎么理解?
这实在是一个好问题。
===========================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看一下我在另外一个帖子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p;page=1#pid7284543里面写的回复
jexik 发表于 2005-10-13 10:39
储蓄----投资恒等式。
只是从国民收入的两个计算方法而得到的。
一个是支出法:Y = C+ I ,另一个是收入法:Y = C + S,从而得到: I = S;
这并不是说在宏观上,居民一定时期内的总储蓄I=企业这同一时期内的总投资;
因在一定的时期内,国民的总收入,一部分是国民的消费掉了,一部分是国民拿来储蓄,还一部分却是企业用于投资再生产。
请问:我的这种想法是否正确???请诸位释疑!!
如不正确,请能跟我讲具体一点咯。先谢谢了!
呵呵,说点不敬的话,西方经济学者太把资本当回事了。认为必须有钱(资本)然后才有生产,这是本末倒置的。
回到楼主的问题,上述推导过程的每一步都是有现实含义的,而且最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也有实际意义。
“一个是支出法:Y = C+ I ,另一个是收入法:Y = C + S,从而得到: I = S;”
Y = C + I,的现实意义是,某国某年内的新增价值从支出的角度上是由新增消费和新增投资提供的。
Y = C + S,的现实意义是,某国某年内的新增价值从收入的角度反映为新增消费和新增储蓄。
因为无论如何新增消费是同一个东西,不管你从哪个角度衡量它,因此我们得到
I = S,现实意义是,新增投资导致了新增储蓄,或者 S = I 新增储蓄是由新增投资提供的。
是投资导致了储蓄,而不是储蓄导致了投资。举个例子,两个穷光蛋,一个上山抓了一个兔子,一个下河捞了条鱼,没吃完,他们互相交换了剩余的部分,并且暂时储存了起来。原来他们没有储蓄(原始资本),但是他们能生产,而且生产之后他们有了储蓄(资本)。
这个例子还反映了GDP计量的问题,如果这两个穷光蛋不交换,实际上GDP是不反映他们的储蓄的。而且即使他们交换了也只是反映了他们创造价值的交换部分,他们创造的未交换价值是不被考虑的。现有GDP从来不核算家务劳动创造的价值就是例子。
=======================================
上面的回复除了说明储蓄投资恒等式的真实意义,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储蓄的真实意义。在去掉货币这种交换媒介的情况下,国民储蓄就是所有生产出来发生过商品交换且未被消费的实物,是一种有形的剩余产品。这些有形的剩余产品就是我们的储蓄。
可以继续用两个穷光蛋的半条鱼和半只兔子的例子说明储蓄的折旧,如果过了一天那条鱼不能再食用了,那么储蓄就只剩下半只兔子,那半条鱼就是当天的折旧。
我们加上货币这种交换媒介来讨论,一部分人将自己的实物剩余转交给另外一些人换回等价的货币,从原则上说,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用货币再换回自己的实物。但是,由于实物存储过程中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折旧的,因此从全体的角度,如果不考虑再生产的问题,假定全部初始实物储蓄是10000元,被换成等值的货币10000元,经过一段时间,全部实物储蓄折旧变成了8000元,尽管货币还是一万元,但是这些货币代表的价值其实只有8000元了。这就是储蓄的折旧——数量没变但是代表的价值降低了!
上面说明了储蓄可以折旧,但是这种储蓄折旧与储蓄投资恒等式里面提到的储蓄折旧不是一回事!而且这里面的储蓄折旧的说法不正确,恒等式里面不涉及到储蓄折旧。西方经济学的人僵化地认为一定是储蓄(资本)导致投资,这是非常错误的,这也使得他们始终不能正确地解释储蓄投资恒等式。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两部门储蓄投资恒等式 I = S 的意义是:新增投资导致了新增储蓄。
因此,如果Y是指NDP,那么I就代表不包含折旧的新增净投资导致的新增储蓄;如果Y指GDP,那么I就代表包含折旧的新增投资导致的新增储蓄。 I永远指代的是由于新增投资导致新增储蓄,与储蓄本身的折旧毫无关系。
四部门储蓄投资恒等式的实际意义与此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