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日前重新修订了对市州政府的目标管理办法,明确提出省政府
在年初不再向市州政府具体下达GDP增长率指标,转而通过12项发展
指标的考核,确定各市(州)年度工作的好坏。(新华网10月8日电)
这则消息随即引起热议,体现了民众的殷切期待,冀望这种“去GDP化”
的理性考核体制,能在局部试点的成熟中普及全国.
许多年来,GDP崇拜和惟GDP是从的政绩考核体制,导致了大量的社
会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也一直尝试各种改革,有的推行绿色GDP,有
的弱化GDP主导模式,有的则尝试包括GDP多维的考核模式,但多是在
保持GDP增长这一指标下的修补和完善。像四川省这样一个省的改革,
完全去GDP化、完全舍弃这一增长指标,还是第一次。
事实证明,对既有GDP考核模式的简单修补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
仍改不了“GDP一俊遮百丑”、“GDP一票否决”的旧体制病。许多
地方政府官员的GDP思维根深蒂固,要真正消除政府对GDP的迷恋,必
须有完全舍弃GDP指标的改革勇气,彻底在考核指标上去GDP化,以理性、
多元、具有包容性的发展指标取代之。这正是四川所做的制度努力。
从拆迁矛盾到环境问题,从形象工程到群体事件,这些尖锐的社会问
题,都可以从既有GDP考核体制中找到制度根源。
“惟GDP是从”的政绩考核体制,鼓励官员只注重经济指标的片面增
长,而忽视社会的均衡发展;只盯着数字的增长,而忽视民生的幸福;只看到
表面的光鲜,而忽视发展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有些土地为什么拆得这么
惨烈,为什么推土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碾压公民的合法住宅?为什么有的
地方政府会置民众的生命安全不顾,引入冒着黑烟流着污水的污染工程?
因为这些都能拉升GDP。
败家子工程、安全事故、房价飙升、教育欠账……这些社会问题,对
体制的追根溯源中,都可以追到GDP政绩考核这个指挥棒上。制度根源上
的片面激励,导致了政府行为制度性的畸变。
目前,地方政府对GDP指标已经形成习惯性依赖,这种强大的体制惯性
主导着政府行为———即使换汤不换药地改个名字、加个修饰,地方政府
仍会习惯性惟旧体制马首是瞻。比如绿色GDP,在有的地方,绿色只会被当
作附加的点缀,主体仍是传统GDP。所以,政绩考核体制的改革,必须戒除对
GDP的路径依赖,舍弃GDP主义。
前段时间,胡锦涛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
议开幕式时,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所谓包容性增长,就是社会和经
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取消“只有经济数字”
的GDP增长率指标,以多元的发展指标取代之,这是对包容性增长最好的
制度阐释和改革回应。
当然,取消了GDP指标,并不意味着官员的GDP思维就会消除。如果没
有民主和法制的约束与监督,全新的指标很可能异化为新的GDP崇拜,或者
明指标根本不管用,官员仍遵循GDP这个“潜指标”。所以,关键问题不在
政绩考试指标是什么,而在于谁来考核。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就不是简单的
GDP改革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