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几乎妇孺皆知兵家《三十六计》, “借刀杀人”、“声东击西”、“美人计”等等简直耳熟能详。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经济激烈竞争的时代,国人却很少知道中国古代经济三十六计。
华夏族长期独大的经济实力、统一的政治环境,使中国古代三十六计隐身于《管子》轻重十六篇长达两千多年,直到二十世纪初世界列国竞争又起,商战近逼,梁启超等人才开始重视。但随着中国学术的西化,很快又杳然无息了。此三十六计清晰地分为国内经济管理(前31计)和国际经济战(后5计)两部分,依次为:
1.伊尹之谋;2.商汤之谋;3.士室之谋;4.杠池之谋;5.鹄鹍之谋;6.五吏之谋;7.水豫之谋;8.北泽之谋;9.北郭之谋;10.渠展之谋;11.癸乙之谋;12.怀夷之谋;13.素赏之谋;14.曲防之谋;15.置屯之谋;16.城藏之谋;17.耜铁之谋;18.曲衡之谋;19.石璧之谋;20.菁茅之谋;21.栈台之谋;22.纂茈之谋;23.籍谷之谋;24.谢物之谋;25.慧星之谋;26.城阳之谋;27.峥丘之谋;28.抗庄之谋;29.沐树之谋;30.囷京之谋;31.三原之谋;32.制鲁梁之谋;33.制莱莒之谋;34.制楚国之谋;35.制代国之谋;36.制衡山之谋。
在春秋战国诸侯大争的时代,它完整的出现在《管子》轻重十六篇的后半部分,国内经济权谋集中于《轻重甲第八十》(12计)、《轻重乙第八十一》(6计)、《轻重丁第八十三》(13计)中、国际经济战权谋存在于《轻重戊第八十四》(5计)中。
比较起来,中国古代经济三十六计出现时间比兵家三十计早得多,理论上比兵家《三十六计》深厚得多,又经过了中国诸侯竞争时代数百年的历史检验。
在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显学的时代,为什么中国古代经济三十六计长期以来无人知晓呢?其主要原因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中国古代经济三十六计湮灭无闻的第一个原因是二十世纪初,西方经济理论进入中国后,在“西学为用”的口号下,中国人的经济思想全盘西化。即使今天西方经济理论已经摇摇欲坠,中国诸多学者仍在死胡同中徘徊,死不回头。
中国经济学者不仅失去了中国哲学思维方法,更失去了独立的学术人格,更别提中国本土宝贵的经济理论。今天美国货币政策的始作俑者,“印钞专家”格林斯潘竟成了中国经济学者眼中的“神仙”,国人利权大失却沾沾自喜,名曰“外汇储备增加”,哪管什么陈云的外汇平衡——这些学者多在大学里对青年学生讲课,全盘西化的学术不知还将毒害国民多久!
中国古代经济三十六计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是儒家长期以来倾向于将义和利对立起来,重义而轻利,这使得中国古典经济理论得不到充分应用和发展。中国本土经济学家最多只是账房先生水平的“理财家”,从春秋时的管子到唐朝的刘晏,从北宋的王安石到现代的陈云,大抵皆行轻重之术,他们居功甚伟,却几乎无一例处地遭到鄙视甚至恶毒攻击。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大学》中,称“聚敛之臣”不如“盗臣”,认为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孔子之后儒家重义轻利,使得中国古典经济思想长期无人问津。特别是中国古典经济思想的核心《管子》轻重十六篇,从唐代的孔颖达(574~648,唐经学家,字冲远)到清代的四库馆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轻重篇尤复鄙俗”)多讥之。更是别说《管子》轻重十六篇的中国古代经济三十六计了。
当今经济学已成显学,若学者再忽视轻重之术,岂不悲乎!耻乎!
中国古代经济三十六计被人遗忘的第三个原因是《管子》一书传世很早,却少善本,历史上几成废书。中国古代经济三十六计的子目大多消失了,再加上《管子》轻重十六篇常常以夸张的数字阐明事理,这些都增加了后世学者恢复这些经济权谋的难度。
《管子》早在韩非时代就有传本, 《韩非子·五蠹》中直接将孙子、吴起的兵书与《管子》并列,指出:“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贫,言耕者众,执耒者寡也;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
司马迁也曾看到过《管子》一书,并介绍了相关主要题目。《史记·管晏列传第二》载:“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依次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轻重丙》不知何时亡佚了,这使我们怀疑中国古代还有更丰富的经济权谋,他们显然不会脱离中国古典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