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58 发表于 2010-10-12 00:33 
根据劳动价值论,没有资本工人就无法创造价值
黄佶
本文将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体地说,是他老人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来证明“不和资本结合,工人就无法创造价值”。
根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在同一时刻,一种商品只能有一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数值,所以,同样的商品,例如某规格的陶瓷杯子,具有相同的价值,和具体生产者实际花费了多少劳动时间无关。
假设和资本结合(不论是什么所有制的资本)——使用机器、大量工人分工协作——的工人每人每个工作日平均生产 1000 只杯子;而不和资本结合的工人,只能使用简陋的工具(相信大家都去过陶吧),劳动生产率很低,生产一只杯子所需的劳动时间很长,假设每个工作日只生产 10 只。
由于两种杯子完全相同,因此它们具有相同的价值和相同的价格。假设每只杯子的价格为一元,生产成本都是九角(实际上单独劳动的工人生产成本较高),那么,和资本结合的工人每天可以创造新价值 1000 ×0.10=100 元;而单独劳动的工人每天只能创造新价值 10 ×0.10=1 元。
单独劳动的工人可以得到全部新创价值,但是只有一元;和资本结合的工人只能得到部分新创价值,假设是一半(这个比例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的供求关系,资本家越多,这个比例越高),那么每人每天可以得到 50 元。
以上假设两种劳动方式的效率仅相差一百倍。实际差异远远超过这个倍数,很多商品在简陋的条件下根本无法生产,例如集成电路,因此,没有机会和资本相结合的工人,即使全天劳动,创造的价值量仍然几乎为零。
不要认为“独自劳动”仅发生在“自然经济时期”,今天我们身边成千万的失业工人和大量无事可做的农民,就是“没有机会和资本相结合”的人。
他们之所以没有象我所描述地那样在家里独自劳动,用简单的工具生产杯子,和现代化大企业竞争,是因为他们远远比那些巧舌如簧、能言善辩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们聪明,他们清楚地知道:劳动不一定能够创造价值,如果劳动生产率很低,那么劳动时间再长、劳动再艰苦,也无法创造价值。
刚在别处写了贴,看有相同问题,顺便贴此:
前面强调了,物的价值的实质是耗费,因此,耗费最小化,物的价值也会最小化。这与人们“创造价值”的习惯观念相抵触。物的价值最小化有什么好处呢?好处极大,因为它使物可以免费送给人而不使人觉得可惜,从而使物能够供给广大低层民众而不会使他们花费过大的代价。另一方面,物的价值越小,它所包含的成本就越小,因此生产与持有它所耗费的代价就小,这样,人们就更愿意生产与持有它而减少亏损的风险。但人们会说,这不对呀!生产率高,单位产量的成本低,只会创造更大价值,而不是相反。那么我们来看看这种“创造价值”到底是什么意思?生产率高,单位产量的成本耗费下降,但单位产量及每个产品的市场价格仍然不变,于是使人得出“创造更大价值”的假象。实际上,这个“创造更大价值”的价值,是表现为价格的交换价值,而不是价值本身。前面说了,人们无形中将价值混淆于交换价值了,因此才有这个观念。但我们来看看,在某个生产者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产品的市场价格为什么不变?显然,是因为其它生产者的生产率不变,单位产量所耗费的成本不变。我把这些大多数生产者综合起来的成本称为“众人成本”,由于众人成本保持不变,所以它所决定的市场价格也不变,从而给生产率率先提高的单个生产者创造与获得了更大的交换价值,因为他所生产的每个产品尽管其价值缩小了,但其价格仍然不变,而生产率增大使单位成本的产量提高,产品量更多了,因此总价格自然增大了。这就显得“创造了价值”。显然,这个“创造价值”,实际上是“众人成本”所产生的结果,因为它把产品的市场维持在原来水平不变。
对这种“创造价值”的模式,我将其称之为“价格维持论”。将通过众人成本将价格维持住,使生产率率先提高者通过此价格而获得超额利润。它揭示的奥秘是:物品的价值由它所实际凝结着的成本耗费决定,而物品的交换价值则由其它(具有使用价值上的替代性的)物品所凝结着的成本耗费决定。如果其它物品所凝结着的耗费下降,则这个物品所具有的交换价值就会下降,因为市场价格将会下降。
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际上就是这个“众人成本”,即各个生产者所共同具有的成本耗费水平。因此,把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各个生产者的成本耗费综合平均起来,就体现了这个高度抽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思与思路。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的意思无非是说:社会上生产同种产品所必须耗费的劳动时间,这个耗费的劳动时间由于要最小化,所以也称之为“必要劳动时间”,社会上各个生产者必要的耗费,即众人不得不耗费的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