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CRL1979
——“纠正一个前提型错误,社会必要劳动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下,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用劳动时间来平衡量。 记住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下。楼主把概念偷换了,用个体劳动与社会化的劳动相比。好比用资本主义生产(机器生产杯子),同传统农业手工业时期生产(工人个人手工生产杯子)相比。本身就不是一个时代,结论自然错误。”
我假设的情形就是:在工业化时代(用机器生产杯子),有一个人,他打算用传统农业手工业的方式进行生产(手工生产杯子)。为什么他要这样?很简单,他想尝试一下摆脱对资本的依赖之后,劳动者能不能创造价值。他要为普天下的劳动者开拓一条道路。
在进行科学研究时,这种假设可以进行吗?
在这种假设情况下,杯子的价值怎么决定?
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理论”,并没有要求生产者的生产方式都是一样的。他使用的例子就是手工织布和蒸汽机织布并存的情况。
“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并不等于大家都用机器,都用一样的机器,而是指一个相对稳定的、现实的状态,其中有的人用好机器,有的用落后的机器,有的用手工。
如果“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是指生产方式一样,还需要特别指出“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下”吗?还需要“平均”吗?
百多年来,马克思经济学家们一直在为如何“平均”而烦恼。如果都用机器,都用一样的机器,有什么好烦恼的?个别劳动时间就等于平均劳动时间。
所以,只看文字是不够的,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全部搞清楚,再做结论。